APP下载

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什么样?

2023-06-08赵洁刘知宜

记者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村庄政策农民

赵洁 刘知宜

当前,乡村振兴进程面临新阶段、新机遇、新任务,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的所思所想与急难愁盼是乡村振兴的方向指引。农民是如何看待乡村振兴的?研究乡村振兴的农民视角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是否充分?自2021年3月起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叶敬忠带领师生团队深入村庄,以“倾听农民声音,理解乡村现实”为目标,在五省五县十镇十村展开驻村调研,力求真实呈现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整体图景、分析当前乡村振兴中亟须关注的问题和挑战,并以其调研成果为基础汇成<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一书。本文邀请叶敬忠教授围绕“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进行了探讨与解析。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01脱胎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

问:您长期以来致力于以扎实的一线调查研究观察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实践,在您看来,探究乡村振兴的农民视角这一问题,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叶敬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进展之快、成就之巨都是举世瞩目的。随着政策推进,农业农村最直接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对农业农村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向正向转变。第二是整体乡村的环境面貌与基础设施变好了。当然.这两方面仅是直观上能感受到的,对乡村的发展和未来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内核。乡村振兴在当下仍有许多问题亟须讨论研究,如被政策规划定义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当前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样的理解、需求与期望?乡村振兴应从过往“三农”工作经验中延续哪些好的做法,又该避免走哪些弯路?

相较于学术界和社会上对于乡村振兴的讨论,农民群体的声音和行动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关注农民的理解、需求与期待,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及其政策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注农民的认知、理解和行动,能够为当前研究做出重要补充和提供多元对话。国家和地方涉农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也应该基于农村发展现实,回应农民需求,调和乡村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逐步解决制度性问题,提高政策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对于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行动者来说,更应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升基层服务的水平与质量。

问:在您的调研中,“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十分重要,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能介绍一下这一调研的情况吗?

叶敬忠:自2021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组成了教师和研究生共43人的研究團队,我们带着“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倾听农民声音,理解乡村现实”为目标,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五省五县十个乡镇十个村集中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调研,共完成农民问卷529份,与154位基层干部群众的深度访谈材料156万字,以探究乡村振兴的整体图景和基层干部群众的迫切需求,分析当前乡村振兴中亟须关注的问题和挑战。

倾听农民声音、探究农民视角并进行多元分析,在呈现现阶段中国乡村振兴总体样貌的同时,也能了解农民群体如何理解乡村振兴,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对乡村振兴有何需求与期待,以及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与能动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政策设计、学术研究和行动实践中对农民视角的缺乏,有利于识别农民群体的迫切需求和乡村振兴的有效着力点,增强乡村振兴政策的实践效能。

问: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不同参与主体会有基于各自立场的理解体系,您认为农民作为主体和主角,他们眼里的乡村振兴是什么样的?

叶敬忠:到底农民怎么看待乡村振兴?我们团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收集整理农民最直接的语言。在调研中,我们以“您认为什么是乡村振兴”作为问卷的主体问题,在529位被访农民中,有418位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而有111位表示“不知道”“不了解”“说不上来”等,未能给出明确的回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想法其实是很整体性的,因为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方面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是糅合在一起的,并不会区分得那么明确。有的农民说:“乡村振兴就是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能就业看得起病,老有所养,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也有农民说“乡村振兴就是人人都有漂亮的房子”。他们有各种各样丰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

根据调研结果来分析,农民眼中的乡村振兴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主体导向的农民理解。什么叫主体导向?即农民关注乡村振兴是为了谁、谁来做。比如有的农民说“乡村振兴就是让家乡经济变好,让农民有事做,让老百姓生活富裕、健康”,以及“乡村振兴就是国家帮助乡村振兴经济、乡村振兴要靠党的政策、乡村振兴就是村干部要去干事儿”。第二种是措施导向。比如我们问到乡村振兴,他们会首先想到要干什么?有的农民说要让乡村有新的环境、新的面貌,说要把农业方面搞好,在村里要搞合作社搞产业,让农村医保报销更多钱,这就是乡村振兴。第三种是以目标为导向来看待乡村振兴。有的农民认为乡村振兴就是要像城市—样,要像某个重点村—样。有的还说现在已经算乡村振兴了,路都修好了,自己家就有小汽车。

当然,这些直观的答案只是一个总体理解。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脱胎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这些朴素的理解能够折射出乡村发展中的短板,以及那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民看待乡村振兴是十分直截了当的,产业现代化、收入多元化这些概念当然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方向,但这些对农民来说,对生活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现代化过程中关于农民的重要问题,在于了解农民怎么认识乡村振兴。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农民的主体性。其次,对农民需求的认识绝不能想当然,多数时候农民的需求是非常具体的,是抓得住够得着的。最后,农民是一个基数庞大的多元性群体,所谓的多元性就是指不同地方不一样,不同年龄不一样,不同文化程度不—样,留居和外出的不—样,务农和务工的也不—样等。所以在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时候,—定要考虑到这些多元性的需求。

02倾听农民的声音

问:乡村振兴,需要农民视角,需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根据调研,您认为目前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怎样?农民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作用,长远看,将会对乡村振兴带来怎样的影响?

叶敬忠: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应当问问到底农民是怎么想的,并与农民一起讨论这个话题。从这两个问题来看,我们应当思考,第一,我们问了没有?第二,我们讨论了没有?农民虽然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但农民群体的声音还比较弱,他们的声音通常需要通过媒体的讨论或其他载体才能发出,这一点需要得到社会的正确认识。我们有没有自觉的意识和真正的态度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学者来说,不能仅仅做政策与文件的解读者,还要做农民声音的传递者,做好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群体意愿。而不能只凭借正向的出发点,就想当然地认为一些举措肯定会是农民的意愿。当然,可能也有人认为农民并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现代化是什么,不知道好的乡村是什么样。但是,要真正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样的问题却不能不问农民,绝不能忽视他们的想法。

当前的农民主体性是需要思考的,农民主体性目前其实存在一种现实悖论,即这些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有些农民的主体性从他们自身意识上反而有所减少。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让农民清楚,乡村发展不能只靠政府、村干部,发展的主体始终是农民自身。

农民如果缺乏主体性,对乡村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要是农民不把乡村看作自己的集体家园,那么发展乡村的项目就很难持续长久地开展,也形成不了真正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内在机制。我们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农民面对政府对乡村政策、资金上的支持,首先会想到怎么在这个项目里挣钱,而不是怎么去建设乡村,这绝对不是主体性的体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的主体性不光体现在“乡村振兴为了农民”这一点上,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最终要依靠农民。

03建立良性的交流互动机制

问:倾听农民,尊重农民,但不能一味地迎合。农民的认识受政策水平、文化水平、信息渠道等方面制约,您认为,目前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叶敬忠:對于顶层设计来说,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需要具有明确方向,也要兼顾全局统筹与多方面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都能结合实际,根据同样的文件,有效落实政策,也正是因此,政策文件中的话语表述多采用一些宏观的语句。正是因为政策文件有这样的传达特点,其在为基层政府提供方向指南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执行上的困惑。乡村振兴的政策通过各级文件、通知、会议、培训等途径层层传达,最终由县、乡级基层政府具体落实。在每一层传达过程中,政策信息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重新理解。政策在从基层政府传达到村庄以后,村庄和村民也会对政策有所回应,而他们对政策的回应态度对进一步优化、实施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约有21%的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政策概念缺乏了解。政策在“自上而下”传达过程中,一定需要比较充分的信息沟通,农民要了解国家的政策,国家也要了解农民的需求,为此,必须建立良性的交流互动机制。而另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当前很多农民了解乡村振兴的渠道不像过去一般只有报纸、电视等,当前最常见的渠道是手机,而农民通过手机了解的信息很多是来自五花八门的短视频。不少农民跟我聊天时谈到的一些对政策、社会的误解让我觉得十分惊讶,他们怎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和认识,后来才知道都是通过短视频看到的。短视频制作门槛很低,往往以吸引流量为目的,很多说法都不符合实际情况,容易误导农民。对于政府和媒体来说,如何用合适的、老百姓喜欢的方式让他们真正全面地了解国家政策,是个重大挑战。

问:乡村振兴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实施成效与农民息息相关。有些项目短期易见成效,有些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却是惠及农民的基础性工作。怎样做到长短兼顾,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持续推进?

叶敬忠:当我们谈论乡村振兴与村庄发展问题时,发现项目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和农民绕不过的概念,他们认为项目是村庄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保持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持续推进,确保短期项目与长期发展能兼顾平衡而非顾此失彼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对乡村发展中的项目运作过程进行优化。第一,项目只是支持村庄发展的一种方式和手段,而非村庄发展的目标,发展项目应以公平公正与可持续的村庄发展为首要目标。因此,建议培育村庄基层的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保障村庄公平的发展机会和自主行动空间,提供发展平台、资源和渠道等。这是村庄自主构设其可持续发展蓝图的重要基础。第二,项目过程既是发展图景及相应政策、资源落地的过程,也是不同主体参与和持续互动的过程。因此,建议在项目全过程中充分纳入农民视角,关心农民的需求和权利,尊重农民的知识和意见,鼓励农民的参与和表达。这既是顺利发起项目、获取项目、执行项目、调整项目、保证项目效果的关键,也是农民主体性和村庄自主性激发的过程。第三,村庄发展和乡村振兴应超越以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导的发展逻辑,着力从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社会建设中寻找活力与动力,形成更多元的项目类别与层次,吸引更多元的主体以不同方式参与,形成更具多样性和包容性的项目评价体系。

摘自微信公众号“重农评”

猜你喜欢

村庄政策农民
政策
政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我的小村庄
饸饹面“贷”富农民
村庄,你好
助企政策
政策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