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田变大田”进入试点阶段,有何深意?

2023-06-08孙晓波

记者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田小岗村大田

孙晓波

45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分田到户”契约书,实施农业“大包干”,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的序幕。45年后,安徽启动“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共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了解,《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省级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的首个相关改革方案。

此前,“小田变大田”政策已经在广东、安徽、陕西、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地小范围试点,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那么,“小田变大田”如何改革,意义又何在?

《方案》包括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实施模式、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其中“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目标任务是:2023年—2025年,每年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其中: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带动,改造1000万亩;结合“大托管”服务、主体引领等政策推动,改造540万亩,增加有效耕种面积3%~ 1090左右。

《方案》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村、整乡(镇)乃至整县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试点,到2025年底,在全省建成一批整村、整乡(镇)、整县“小田变大田”改造示范典型。

安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粮食产量连续六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4位。安徽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安徽省耕地总面积8320 3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4.3%,位列全国第8。这意味着,到2025年目标任务_累计改造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达成,安徽全省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完成“小田变大田”改造。

据了解,《方案》除了把“小田变大田”作为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旱改水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一体规划设计、一体推进实施,还提出将组织引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造。

《方案》对“小田变大田”建设标准予以了明确——单个田块面积:淮北平原区宜为15~450亩、沿江平原区宜为8~225亩、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区梯田旱地宜为3~15亩、水田格田宜为2~8亩。《方案》还提出,改造范围内,实现田块数量减少60%以上,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率达到90%以上。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实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农田排水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确保旱涝保收。另外,田间道路通达率,丘陵山区不低于90%、平原地区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还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殡葬改革,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占用耕地散埋乱葬等不良习俗,严禁在“小田变大田”改造区域内新建坟墓,有序稳妥做好“小田变大田”改造区域内坟墓迁移工作,做到应迁尽迁。与此同时,《方案》提到,加大对公益性公墓建设用地和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公益性公墓用地和资金长效保障机制,到2023年底,实现乡镇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小田变大田”改造区域内涉及到的乡镇,可采取各村独建、村村联建的方式,补充建设村级公益性公墓或骨灰堂,保障群众基本安葬需求。

01专家:必然趋势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安徽小岗村“大包干”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

年逾古稀的严金昌,是小岗村

“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他从未想过,四十多年前分了的土地,如今又合了起来。究其原因,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无法让农民真正富起来,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开始外出打工,一些农民把承包土地流转给大户和企业经营。

严金昌之子严德双是“小岗二代”,十多年前结束打工生涯,从广东东莞回乡创业,目前在经营农家乐。他说,自己家的土地都进行了流转,“家里大概有十来亩土地,每亩每年能获得大概500~900元不等的租金,一年一付”。据他介绍,小岗村土地流转的情况比较普遍,北大荒集团、安徽农垦集团等企业在小岗村都有现代农业项目。严德双说,很多像他一样的小岗村村民,土地流转之后获得一份固定收益,自己还可以去打工或者做生意。他说,村里不少人进入到村办企业或者其他企业工作,“每年都有工资、地租钱,而且还有村集体分红”。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小岗村经过两轮标准化农田改造,建成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占该村耕地面积的90%。小岗村“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全村流转土地达9500多亩,约占可耕土地面积总量的七成。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陈宗胜看来,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小田变大田,才有利于机械化、规模化,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近,陈宗胜到新疆和田和河北承德等地调研,他表示,各地都有各种形式的“小田变大田”探索。陈宗胜说,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包产到户,把大田分成小田,通过这种方式主要是释放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现在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大部分都转移了出来,剩下来“绑”在农田上的人口相对变少,而且老年人群体居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机械化耕种、规模经营的作用。

2022年,安徽省潜山市黄铺村启动“小田变大田”试点。农户将自家田地出租给种植大户,村里统—合并田块,将1500亩1942块“零碎田”并成517塊“大块田”,并修缮灌溉水渠,推广机械化种植,聘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介绍“小田变大田”试点情况。他说,“小田变大田”后,不但增加了有效种植面积,而且增加了2%以上的耕地面积。他还提到,试点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100%,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45个等级,基本实现“一稻一油两茬轮种”。通过“小田变大田”,改善了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旱涝保收,每亩水稻产量达1400斤,比往年增长30%。此外,据王绍南介绍,土地流转租金也相应提高。机械化耕作节约了成本、增加了产量,实现了“农户、大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02保障农民权益是关键

分析认为,“小田变大田”改革,可以破解农户承包耕地“碎片化”的难题,有利于农机作业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促进农田增效、农业增产、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

在专家看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农村耕种人口开始趋于老龄化,“单打独斗”的耕作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农业的长期发展。而将零碎土地规整有助于大型机械化生产,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还能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无人耕种的问题。陈宗胜说,“小田变大田”的改革探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在他看来,改革的核心是,土地权益继续握在农民手中,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机械化耕种和规模化经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小田变大田”改革背后是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因此,也有人将之视作是农村“新土改”。不过,在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看来,这并非所谓的“新土改”。他认为,“小田变大田”只是将原本“碎片化”土地变成集中、连片“大田”,并未改变土地的性质,也未触及现行农村基本土地制度。

无论如何,当下普遍认为,能否做到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是改革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財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具体到“小田变(并)大田”改革,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小田并大田”,意味着该举措首次从地方实践上升到中央文件,将进一步推动土地细碎化问题的解决。他说,“小田并大田”在实践中的交易成本并不低,还需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宜强推。

在郑风田看来,改革的关键是要保证农民的承包权益不受损害,“不能强制将农民承包土地统一变成大田”。他同时提到,随着农村耕种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未来种地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未来“小田变大田”改革可能会加速。

陈宗胜则表示,我国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地方有不同特点,解决耕地细碎化的方法也不应“一刀切”。他认为,各地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等,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依据自主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相关改革。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小田小岗村大田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贺大田作品
人民的好村官沈浩
小田填字
小田填字
小田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