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成就梦想 生活就是课堂

2023-06-08田贤芳曲顺

关键词:劳动学校孩子

田贤芳 曲顺

在泰山西麓,泮河左岸,有一所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它让三千学子的“农耕梦”从书本走向田野,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理想走向现实,它就是泰安市岱岳区卧虎山小学。近年来,学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主打“以劳育人”特色,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劳动光荣”成为每一名学子成长过程中最亮丽的底色。

一、事必躬亲,让劳动发生在田野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现采现摘,绿色无害……”耕读园里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一茬茬刚从基地采摘的果蔬新鲜“上市”。在卧虎山小学“耕之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月都在上演。依据四季时令开展的播种、培育、采收、上市、销售活动已经自成一道风景,成为学校一张独具特色的名片。

学校以“农耕”文化为依托,以“让城区孩子享受田间快乐”为愿景,打造了涵盖“一站一房一博一廊一集六园区”格局的全市最大校内劳动基地,供师生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等活动。无论是百蔬园里种植的小葱、小白菜、小油菜,还是丰谷园里种植的茄子、玉米、韭菜、豆角、黄瓜、番茄,都凝结着师生一点一滴的汗水。孩子们会为春天里一株幼苗的拔节而长欣喜若狂,也会为炎炎夏日炙热无雨的高温而心忧,他们会对着金秋压弯了枝条的累累硕果嫣然浅笑,也会小心翼翼地在冬天收藏起种子,等待来年春播的时刻。劳动让孩子们的心和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欲望。

丰收月、采摘节等活动期间,孩子们携筐挎篮,亲自来到田间地头,在教师的指导下收获自己亲栽亲种的硕果,并将其投入义卖,或分享给教师、家长和伙伴,使其在整个劳动教育活动链条中触摸耕耘之苦、培育责任之心,享受丰收之乐,常行感恩之举。目前,学校已成功开展了石榴、花生、春韭、西瓜、杏子、小白菜、玉米等多种作物的栽植和采收活动,耕种季和采收季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每当这期间,田埂上的阵阵劳动号子和爽朗笑声将校园一隅装点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通过让劳动发生在田野,孩子们的劳动技能日益增长,综合实践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厉行节约,常怀感恩之心。”这句在卧虎山小学每日午餐时响起的感恩话语已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感的存在,更被孩子们铭刻进了骨子里。随着孩子们的劳动能力一同提升的,还有他们的精神品质与人格内涵。学校惊喜地发现,无论在哪里用餐,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孩子们会在“幸福周三”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来,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教室的卫生执勤无需催促提醒,孩子们就可以打扫得干干净净,宿舍午休结束后,被子在短短的1分钟就可以叠得整整齐齐……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与其说是劳动教育的“附属品”,不如说是孩子们在劳动体系浸润下的一串串成长“脚印”。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和谐友善的优良校风、家风、民风从劳动教育中萌生,向着广阔的社会生活四散开来。

二、学科融合,让劳动发生在课堂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从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实践场所、增强师资力量、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推进家校社协同实施等方面提出了13条具体措施,其中,要求中小学保证每周1节劳动课,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劳动教育教师,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设置劳动教育相关专业等。为了巩固深化劳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让学生享受到更加系统、全面的劳动课程资源,让劳动教育课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本可依,学校自主研发出基于核心素养的“1+3+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实际,从校园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三大方面进行课程整合,编写了“耕之原”系列校本课程,课程涵盖《本草园》《丰谷园》《百蔬园》《硕果园》共160课时的内容。

同时,学校还加强了劳动教育与全学科育人的融合。为在劳动教育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土地模块,以泰山知名中草药为重点种植和养护对象,打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育教学模式;各年级各班组划分“责任田”,由各“责任田”的责任班级开展创意性的耕种规划和田园“基础设施”的改造,开设校园内的“田園耕种”创新大赛,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学校不断开展配套校园常设性的劳动征文、演讲、朗诵、手抄报等赛事活动,于校园文化中积极融入劳动教育元素;积极以校园耕读项目为契机,将学科知识充分融入其中,并共同探索卧虎山小学特色的自然探索课堂,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教育观念充分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师资进校园,于校内提供更多来自实践基地的模拟课堂,与在校教师共同打造卧虎山小学特色的实践课堂,如中草药种植、木艺制作、非遗传承、二十四节气与生活教育、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教育、农业生产与科学教育、农事体验与生活创意等,为学科融合发展、劳动教育内涵的延伸和学生劳动创造力的尽情发挥提供了无限可能性。正如在卧虎山小学的劳动教育课上教师所言的那样:“你可以在劳动中找到各门课程的影子,也可以在各门课程中找到各门课程的影子。”

优质的师资力量是促成劳动教育实践落到实处的必要保障。为解决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少、师资力量短缺的难题,学校联合所在的卧虎山教育集团各成员校,统筹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科学、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资源,培育一批“一专多能”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3名劳动教育教师。并积极通过学区内走教、跨学科兼任、购买教学服务等方式,保障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需求。同时,通过聘请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技能人才,邀请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志愿者到校开展劳动实践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充盈专职教师队伍。在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泰安当地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设置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在高校师范类专业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重点提高师范生劳动课程的规划与组织能力。在名师工作室、工作坊建设中向劳动教育教师倾斜,自2023年起,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骨干教师,逐步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劳动教育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专业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学校以教育集团的名义与驻泰高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政府和各级部门的支持给基础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代化、专业化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三、家校联动,让劳动发生在社会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努力突破校内场地、师资等现实条件限制,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推行的大劳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学校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教育,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让家长认识到在家庭开展适当的劳动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其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家风。一位学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孩子上小学以来,我一直将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早上帮忙穿衣,晚上帮忙整理书包。但自从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之后,孩子不再请我为他做这些事情,反而要求自己做好。从那时起,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从前的育儿观念是有所偏颇的,并立即为孩子制定了家庭劳动方案,让他从自己的事做起,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孩子还参与了家中的忙年工作,从大扫除到参与购置年货,收获满满。家校协同育人不仅密切了家校之间的联系,也让孩子们从课上到课下都有了劳动环境,走出了“在学校做劳动小能手,回到家当甩手掌柜”的困境。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大家访、设立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渠道,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

利用好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同样是学校贯彻劳动育人的重要举措。学校联合高铁派出所、交警大队,定期带领学生体验路面执勤,劝导路人遵守交通规则;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院等驻泰高校,共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在“共创文明城”的号召下,孩子们深入周边社区,开展卫生义务劳动,宣讲创城相关知识,将城市“小主人翁”的意识倾注到热爱家乡、美化家乡、造福家乡的行动当中;每年寒暑假,学校还会倡导家长带领孩子选择一种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深度体验,并撰写职业体验过程报告,拍摄相关照片视频,开学后在班内相互分享体验心得;学校还将各类劳动教育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获得感。

劳动成就梦想,生活就是课堂。下步,学校将继续推动师生特色成长、家校协同与劳动教育特色的融合,多点发力、多元共生、多彩绽放,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再上新台阶,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爱劳动、会劳动的新时代好少年。

猜你喜欢

劳动学校孩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