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研究

2023-06-07丁银花田忠平濮毅东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人才

刘 行,丁银花,田忠平,濮毅东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2.市政园林事业中心,江苏 泰州 225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而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是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指出推动人才下乡,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3]农业高职教育是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环,培养大批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线农业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新时代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光荣使命。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对现代农业认知的不足等问题,导致农业高职院校与时代步伐脱节,农业高职学生就业匹配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农业高职院校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业高职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既可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可拓展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空间,有效缓解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一、推动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农业高职院校作为“三农”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为发展区域农业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对人才需求的缺口进一步扩大。农业高职院校推动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村人才紧缺的问题,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人才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生活条件的便利、就业创业机会的增多、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首选城市就业,同时农村大量劳动力也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虹吸效应”明显,最终导致农村发展动力不足。农业高职院校以发展区域农村经济为办学宗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催化下,结合办学优势,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和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深入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2022年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为0.5076,较2021年略降0.47%,但仍高于2019年、2020年的发展指数,总体形势持续向好,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了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队伍结构逐步改善。[4]可见,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充实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改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结构、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素质能力、提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深度发展,需要依据农业产业结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并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做支撑。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对国家发展战略有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具备较扎实的农业技能,能够根据乡村地域特点制定出科学、高效、可行的发展方案。另外,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将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引入农村,有利于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可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逐年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5]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是难上加难。近年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社会就业空间缩小,对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来说是雪上加霜。大中城市就业竞争更加激烈,给当前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挑战。2021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6]因而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在把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创业新路子,补齐就业创业中的短板,为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做出积极贡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乡村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优越政策。农业高职毕业生应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将就业重心下沉至农村。农业高职毕业生的加入,有利于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新颖的经营模式等融入农业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同时,农业高职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自身发展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既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又实现了双赢。

(三)有助于农业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双创能力

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离不开农业类技术技能创新人才的参与。目前,乡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劳动者仍以比较传统的劳动技能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劳动效率低下,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农业高职院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业人才培养的重担与使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农业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步伐。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农业类高职学生能够下沉乡村,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先进的农业技能,积极投身于乡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真正实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科技要素保障。

二、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现状

(一)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阻碍重重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最终能够成功扎根农村,需要得到政府、乡村、学校等方面持续不断的支持。从政府支持来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为乡村吸引人才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农业青年被吸引到农村。但引入人才仅仅是第一步,让人才真正地下沉至农村,才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帮助人才扎根农业这一步,政府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农业人才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缺少专业性的指导和培训,就业创业资金有限,最终导致农村留不住人才,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挫伤了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从乡村方面来看,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引入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支持。但在现实的乡村发展中,往往出现新思维、新技术的运用与乡村习俗、传统观念相冲突的地方,同时缺少有效的调解和技术指导,导致村民难以接纳,农村发展阻碍重重。

从学校方面来说,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勇于承担起为乡村发展育人的使命,提高了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去农村就业创业的意愿,在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农业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调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才的培养效果并未能充分满足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目前很多农业高职院校未建立学生农村发展的追踪服务体系,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进一步指导和服务。

(二)就业创业观念的落后,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发展意愿低

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应勇于承担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力军。但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批农业高职毕业生宁可顶着强大的城市就业压力,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回农村就业创业成功者甚少,也很难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使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的信心深受打击,使部分想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最终还是选择在城市就业。

(三)学生职业能力的不足,导致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无法完全胜任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对人才的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能力是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在现代农业领域顺利就业创业的决定因素。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心浮气躁,眼高手低,怕吃苦,普遍倾向于轻松的工作,职业选择上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急于求成,缺少自我职业生涯的规划,仅看到眼前的好处,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以至于出现频繁跳槽的现象。另外,一些毕业生缺乏工作热情,缺少责任心,三心二意,与同事关系不和睦,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现实职场生活。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策略

促进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涉及政府、乡村、企业和学校四个方面,如: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和推进全面乡村建设和双创项目实施,担任起乡村、企业与学校间的桥梁,并在过程中发挥好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促进乡村、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到农村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根据自身特色,与学校建立稳固的、多样化的合作;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和设备优势,鼓励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教学、地方特色教材编写等环节中,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对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质量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全程、全方位的爱农教育模式,厚植大学生爱农情怀

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摇篮,将爱农教育融于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全程、全方位的爱农教育模式,让当代大学生能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对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深刻认知,才能够引导大学生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贡献。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建立完善的目标、保障、管理、教学设计等体系,以保证爱农教育的有效展开,并制定考核机制以保障爱农实践教育的规范化。

据调查,近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教师,因而全面推进爱农教育,高职教师是关键。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引路人。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专业教师可充分契合专业特点,将专业课程置于国家、社会、乡村、学校发展的背景中,将课程文化背景、典型事件、发展成就等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设计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农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现特色,教学方法润无声”的效果。

将课堂与乡村的田间地头相结合,促进爱农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既有利于农业类大学生对农业技能的综合掌握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农民共同协作过程中,形成深厚的情感,爱农情怀油然而生,激励更多的农业大学生投身于乡村振兴中,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学业基础

首先,扮好角色,勇担育人使命。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农业振兴人才的重要补给站之一,一定要扮演好自身角色,转变思想,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干什么,乡村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农业高职院校要勇于承担育人使命,首先要依据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保障农业高职院校育人标准与乡村发展需求相契合,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精准对接。

其次,改革制度,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在当代科技、网络的推动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得到大幅延伸和拓展,仅掌握产业链某一环节技能的毕业生很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大批精通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电商物联网等知识的多元化复合型农业人才。因而农业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农业产业链结构特点,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设置专业群,制定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提升农业高职院校社会综合服务的能力。同时可采用“学业导师”“学分置换”等制度来组织教学,通过“学业导师”制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导学”关系,制定学生发展规划,实现因材施教。“学分置换”制度对学生来说,既保障学生完成规定课程,又赋予学生一定的选课自由,可通过参加活动或获得奖励等方式折算学分,置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学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另外,完善服务体系,助力学生农村就业。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校-政-乡-企”联动机制,以及学生农村发展追踪服务体系,解决农业类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让农村发展学生能够“下得去,留得住”。

(三)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农业技能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在农业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农业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农业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农业高职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结合农业双创人才的需求,构建多层立体化的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合作编制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活页式教材,合理淘汰陈旧课程内容,将农业发展的新思维、新技术、新科技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农业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乡合作,建设双创教育平台。平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满足教师和在校生与国内外行业、企业的专家进行交流,有利于及时了解新思维、新技术,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毕业生也可通过平台获得丰富的创业信息、资源和持续的创业指导,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农业高职院校缺少专业的双创学业导师,往往是由专业教师兼职双创学业导师。而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但缺乏在农业行业的沉淀,存在对现代农业的运营模式缺乏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匮乏、对项目创新性的判断准确性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教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力不从心,无法达到预期培养效果。农业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创学业导师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专业教师特点,制定多元化教师企业锻炼模式,满足不同类型专业教师企业锻炼需求,促进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的提升。农业高职院校要采取适当减免教学任务量、将企业锻炼经历纳入业绩考核或职称评定条件等措施激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企业锻炼。同时,积极有序地聘请农村产业创业创新人才到农业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定期到现场进行双创指导。

对于农村来说,教师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农村基层,能够为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长期的、行之有效的科技服务。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对于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等接受程度高,科技服务团队教师可以与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建立长期合作,通过试验田、科技示范田等形式将新品种、新技术等落实到大地上,做给农民看;以示范田产生的最终经济价值来吸引农户,带着农民一起干,使科技成果根植于乡村,推动农村的生态绿色发展;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助力大学生农村创业,解决农民农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土地产值,实现农民富裕。同时,科技服务团队教师可通过与农村创业大学生的项目合作,项目经费可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使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成功案例,对农业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四)着力双创实践指导,培育学生双创能力

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丰富创新创业活动[7],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农业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学组织特点,设定“创新创业活动日”,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农业专家学者、优秀创业校友等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讲座、创业交流座谈会、创业事迹分享会,营造校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学生双创能力的提高,创业实践至关重要。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8]双创学业导师根据学生特点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项目中,并积极引导学生将科研成果以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智慧农业种植等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进行孵化,并允许学生将比赛获奖、创业成果等折算为学分,以置换部分规定课程学分,使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另外,有条件的农业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立“创业门店”“创业集市”等创业实践项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供门店、创业启动资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创业,既可以实现项目成果孵化,助力农创成果转化,有利于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积累创业实战经验。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下沉至农村就业创业,既能够有效提高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又可以及时补充乡村振兴所急需的大量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更要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紧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与农业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大批具备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双创素质的综合技能人才,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农业高职院校要将爱农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中,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爱农情怀在农业高职学生身上能够得到固化和提升,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到乡村大地上实现自己的抱负。

农业高职院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在农村沉下去,还要留得住。这就需要农业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后期追踪服务平台、职业培训体系等,接续不断地为农村就业创业学生提供培训指导。另外,农业高职院校要积极组建教师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基层,与创业学生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让科技的车轮带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在农村沉得更稳,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使回农村就业创业成为新潮流、新风尚,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发展更快更稳。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