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被子植物新资料
2023-06-07张建行陈定云雷祖培李宏庆
张建行,陈定云,雷祖培,李宏庆*
(1.华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2.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百山祖管理处,浙江 丽水 323800;3.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浙江 温州 325500)
2020—2021 年,在浙江省临安区、庆元县和泰顺县等地进行野外调查,采集了与球果假沙晶兰Monotropastrum pumilum Andres 形态特征差异显著的假沙晶兰属植物,以及若干未被相关区域植物编目记录的被子植物。通过形态解剖、观察、查阅文献[1-31]和比对标本,确认产于庆元县的假沙晶兰属植物为浙江假沙晶兰M.lungschuanense K.F.Wu,应恢复其种级地位;确认4 种植物为浙江省分布新记录,分别隶属于兰科芋兰属Nervilia Comm.ex Gaudich.(Orchidaceae)、唇形科黄芩属Scutellaria L.(Lamiaceae)、豆科猪屎豆属Crotalaria L.(Fabaceae)和夹竹桃科蔓长春花属Vinca L.(Apocynaceae)。
1 分类修订
假沙晶兰属 Monotropastrum Andres
浙江假沙晶兰(新拟,浙江假水晶兰、阿里山水晶兰、无毛沙晶兰)Monotropastrum lungchuanense K.F.Wu in Acta Phytotax.Sin.16(1):73-74.1978。如图1(a)和(b)所示。
图1 浙江假沙晶兰和球果假沙晶兰的形态(马炜梁拍摄)Fig.1 Morphology of Monotropastrum lungchuanense and M.humile(courtesy by MA W L)
模式标本:浙江庆元,指定Neotype 为QY2016,张建行、邹璐、李皆成;Isoneotypes 为QY2016-3、QY2016-5,张建行、邹璐、李皆成。
=M.humile var.glaberrimum H.Hara in J.Jap.Bot.40(4):101-102.1965 ≡ Cheilotheca humilis var.glaberrima(H.Hara)H.Keng &C.F.Hsieh in H.L.Li et al.,Fl.Taiwan 4:4.1978 ≡ Cheilotheca humilis f.glaberrima(H.Hara)S.S.Ying,Coloured Ill.Fl.Taiwan 5:176.1995。
多年生菌根异养植物,全株无毛,白色,干后黑色。茎直立,肉质,高10~20 cm。叶透明鳞片状,互生,长椭圆形或狭卵形,先端圆钝。花单一顶生,下垂;花各部分均无毛,花萼5 片,长椭圆形,常全缘;花瓣5,楔状长椭圆形,基部形成囊状,先端近圆形,边缘内卷,常淡黄色;雄蕊常10 枚,花药交互排列成上下两轮,聚集在柱头周围,花丝等长,两两相互靠近;蜜腺裂片5,与外轮雄蕊对生并反抱花丝,先端2分叉;子房坛状,侧膜胎座5,花柱短,柱头黄色。浆果椭圆形,种子淡黄色,有网状突起。花期4—7 月,果期8—10 月[1]。
生于林下阴湿处。产自我国福建(武夷山)、广西(南宁)、湖南(株洲)、陕西(安康)、台湾(桃园)、西藏、云南、浙江(杭州、丽水、台州)。日本、韩国、尼泊尔、印度也有分布。
1978 年,吴国芳[1]基于采自浙江龙泉百山祖(今属庆元县)的标本报道了浙江假水晶兰Monotropastrum lungchuanense,随后周以良等[2]将其处理为大果假水晶兰Cheilotheca macrocarpa(Andres)Y.L.Chou 的异名,QIN 等[3]将浙江假水晶兰M.lungchuanense 和大果假水晶兰Ch.macrocarpa 均并入球果假沙晶兰M.humile(D.Don)H.Hara。自此浙江假水晶兰 M.lungchuanense 一直以异名状态存在。以上归并处理忽略了浙江假水晶兰稳定存在的形态差异。
ANDRES[4]于1936 年报道了假沙晶兰属Monotropastrum,该属仅包含1 种,即广义的球果假沙晶兰M.humile[5],许多名称均被处理成异名[1-2,6-15]或转移至沙晶兰属Eremotropa Andres[16]。为了确认浙江假水晶兰M.lungchuanense 的分类地位和采自庆元县的假沙晶兰属植物(采集号为BGZ 1-4、JPT 1-3、QY2016 1-5)的身份,笔者梳理了自假沙晶兰属建立以来的物种变化史,解剖了5 份假沙晶兰属标本,观察了中国自然标本馆(CFH)和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中“球果假沙晶兰”及邻近类群的彩色图片,其中25 份具有花部解剖细节,同时查阅了具有解剖细节的文献[17-19],共得到33 份具有花部解剖细节的材料,见表1。
表1 假沙晶兰属凭证信息及花形态解剖观察Table 1 Voucher information and floral anatomy of Monotropastrum
形态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广义的球果假沙晶兰Monotropastrum humile 有两类。第一类植株的区别特征为花瓣、花丝、子房常被毛或少数无毛,雄蕊8~10 枚、散生,花药排成一轮,蜜腺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不分叉、与雄蕊同数,柱头常铅蓝色,如图1(c)所示。第二类植株的区别特征为花瓣、花丝、子房无毛,雄蕊10 枚,花药排列成上下两轮,聚集在柱头周围,花丝等长、两两靠近,蜜腺裂片5,与外轮5枚雄蕊对生、先端2 分叉,柱头黄色,如图1(a)和(b)所示。
通过考证相关的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发现第一类植株的形态与球果假沙晶兰Monotropastrum humile 的原始描述[6,20]较吻合,第二类植株的形态与浙江假水晶兰M.lungchuanense[1]的原始描述一致。此外这两类植株的形态稳定性强、差异显著,因此笔者不赞同归并处理,支持将浙江假水晶兰M.lungchuanense 恢复为单独的种,将其中文名改为浙江假沙晶兰。
原始文献记载Monotropastrum lungchuanense的模式标本保存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经全面查阅该馆及现上海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SHTU)馆藏标本,未发现1964 年华东师范大学刘民壮和马炜梁33671 号模式标本,亦未见原始文献列举的1964年华东师范大学吴鸣翔和童遵明(无号)、裘佩熹和欧善华884 号标本,确认这些标本已经遗失。因此重新指定其学名模式。
无毛沙晶兰 Monotropastrum humile var.glaberrimum 由HARA[11]发表于1965 年,主要区别特征为花各部位无毛。耿煊等[12]于1978 年将其转移至水晶兰属Cheilotheca Hook.f.,并命名为阿里山水晶兰Cheilotheca humilis var.glaberrima。应绍舜[21]于1995 年将其降为变型等级,并命名为Cheilotheca humilis f.glaberrima。结合TSUKAYA 等[17]的研究,确认以上分类单元的形态特征与浙江假沙晶兰M.lungchuanense的形态特征一致。由于一个名称在其被发表的级别之外没有优先权[22],故将无毛沙晶兰M.humile var.glaberrimum 和阿里山水晶兰Cheilotheca humilis var.glaberrima 并入浙江假沙晶兰M.lungchuanense,而不是将无毛沙晶兰的变种加词glaberrimum 提升至种级地位。
台湾假水晶兰Monotropastrum arisanarum Andres 发表于1935 年,主要区别特征为花瓶状的子房,5 裂的柱头[13]。HARA[11]认为该种可能为无毛沙晶兰M.humile var.glaberrimum 的异名,耿煊等[12]于1978 年将台湾假水晶兰M.arisanarum 处理为阿里山水晶兰Cheilotheca humilis var.glaberrima的异名,于胜祥等[23]又将其恢复为独立的种,并改中文名为阿里山沙晶兰。随后SANKARA 等[5]将M.arisanarum 处理成M.humile 的异名。在球果假沙晶兰M.humile 和浙江假沙晶兰M.lungchuanense的标本中均未发现5 裂的柱头,因此支持于胜祥等[23]的处理方式。
与浙江假水晶兰 Monotropastrum lungchuanense 同时发表的毛花假水晶兰M.pubescens K.F.Wu,其区别特征为花各部分被毛,花柱长4.0~4.5 mm,明显,子房被粗毛[1]。周以良等[2]于1981 年将其转移至水晶兰属Cheilotheca,并命名为Cheilotheca pubescens(K.F.Wu)Y.L.Chou。林泉[15]于1989 年将其降为变种等级,并命名为Ch.humilis var.pubescens(K.F.Wu)C.Ling。此后M.pubescens 一直被处理成M.humile 的异名[3,5,23-24]。由于前者的模式标本遗失,难以获得花部细节特征。但毛花假水晶兰M.pubescens 的花径较小、子房被毛特殊,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研究。
凭证标本:张建行、邹璐、李皆成,QY2016、QY2016-3、QY2016-5,2021 年3 月30 日;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国家森林公园,百山祖镇后山海拔约1 500 m 山谷斜坡混交林下阴湿处。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2 新记录
2.1 芋兰属 Nervilia Comm.ex Gaudich.,Voy.
Uranie:421,t.35.1829.
兰科。块茎球形或卵圆形。叶1 枚,花后长出,被毛或无,基部常心形。花1 朵,或多朵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下垂;萼片与花瓣相似,狭长;唇瓣近直立,基部无距[25-26]。
芋兰属全世界约有67 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我国有10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25]。浙江省新记录属。根据块茎和叶片形状,易与其他兰科植物区分。
七角叶芋兰 Nervilia mackinnonii(Duthie)Schltr.in Bot.Jahrb.Syst.45:402.1911。新记录种,见图2(a)~(c)。
图2 4 种新记录植物的形态Fig.2 Morphology of four new recorded plants
多年生草本,块茎球形。叶常七角形,具5~7条主脉,在脉末端处的边缘成角状,无毛,叶柄长4~6 cm,紫色。花较大,1 朵,生于花亭顶端;萼片淡黄色,线状披针形,花瓣与萼片相似,唇瓣白色,具紫红色斑点[25-26]。
产自泰顺县,生于海拔500~700 m 林下。调查发现了2 个分布点,均处于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山道旁,合计仅发现6 株。生境受巡山活动、枯落叶影响较大,需注意种群变化。分布于福建省、贵州省、云南省[25-26]。
凭证标本:李宏庆、黄婧,TLJ-1,2020 年8 月5日;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碑排保护点。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2.2 黄芩属 Scutellaria L.
腺毛黄芩 Scutellaria fujianensisZ.H.Chen,W.Y.Xie et X.Z.Chen in J.Zhejiang For.Sci.Technol.41:84.2021.——S.adenotricha X.H.Guo et S.B.Zhou in Bull.Bot.Res.,Harbin 21:504.2001。新记录种,见图2(d)~(f)。
唇形科多年生草本。具肉质纺锤状块茎,茎直立,无明显匍匐根茎,分枝少,节间通常较叶短,全株被具节纤毛和腺毛,混生。叶片草质,基生叶小,茎生叶较大,三角状卵形至卵圆形。总状花序,花对生。苞片匙状长圆形,花冠淡紫色,中裂片内面有深紫色斑[27]。
该种密被具节柔毛和腺毛、分枝少、节间通常较叶短、苞片匙状长圆形,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柔弱黄芩Scutellaria tenera C.Y.Wu et H.W.Li 和云亿黄芩S.yunyiana B.Y.Ding,Z.H.Chen et X.F.Jin等邻近种[28-29]。
产自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于海拔350 m 左右林下,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焰山南坡成丛分布。分布于福建省(南平)[27]、湖北省(武汉)[30]。
凭证标本:李宏庆、李皆成,TM-1,2021 年4 月25 日;浙江省临安区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火焰山南坡半山腰。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2.3 猪屎豆属 Crotalaria L.
光萼猪屎豆 Crotalaria trichotomaBojer in Ann.Sci.Nat.,Bot.,sér.2,4:265.1835。逸生植物新记录种,见图2(g)~(i)。
豆科亚灌木。茎枝圆柱形,具小沟纹。三小叶,小叶长椭圆形,两端渐尖,下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荚果长圆柱形,幼时被毛,成熟后脱落,基部残存宿存花丝及花萼。种子肾形[31]。
原产非洲,分布于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被广泛栽培[31]。在泰顺县南浦溪沿岸发现数棵,生于坡地或路旁,为栽培逸野生。
凭证标本:王晓梅、李皆成,NPX-10,2020 年8月11 日;浙江省泰顺县南浦溪风景区。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2.4 蔓长春花属 Vinca L.
小蔓长春花 Vinca minorL.,Sp.Pl.1:209.1753。逸生植物新记录种,见图2(j)~(l)。
夹竹桃科多年生蔓性草本。花茎直立,全株无毛。叶长圆形,基部窄。具长花梗,花萼裂片无毛,花冠漏斗状,蓝紫色,花冠筒比花萼长,雄蕊5 枚,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之下。蓇葖果[32]。
该种叶基部窄,花小,花萼裂片无毛等特征明显区别于蔓长春花V.major L。
原产欧洲,由江苏省栽培[32]。在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点荒废古道旁发现数丛,生于海拔500 m 左右林缘或路旁,为栽培逸野生。
凭证标本:李宏庆,20210301,2021 年3 月17日;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点。保存于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HSNU)。
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野外调查工作提供便利,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梅、邹璐、李皆成、黄婧以及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刘西协助参与野外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廖帅提供分类修订建议,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