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推动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2023-06-07王雁姜军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23年1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王雁 姜军

【摘要】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要求幼儿园劳动教育落实在“做中学”,为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促进疫情影响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配套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幼儿园、社区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打造“三位一体”共同推动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新局面。目前我园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家园合作“踽踽独行”;幼儿劳动能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缺乏正面反馈等问题。通过对幼儿园、家庭以及社区共建劳动课程的调查研究,提出从幼儿园、社区层面做到:(1)强化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主人翁意识;(2)统筹课程内容、联通实施途径;(3)丰富社区支持劳动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从家庭、幼儿层面做到:(1)家庭正确认识劳动教育;(2)幼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三位一体”式幼儿园劳动课程的构建。

【关键词】学前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立于国家教育大局高度,做出了顶端谋划与战略部署,同时也为基层幼儿园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实施劳动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学前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产生而诞生的,在早期人类社会,教育就具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点。而劳动教育更是源于生产生活本身。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勤劳奋斗的传统美德,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能彰显出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因此,作为传承该精神文化的劳动教育,应该从基层、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劳动光荣”的文化种子,从小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劳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内核都是通过劳育带动五育并举的教育,使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培养自我服务意识以及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在劳动实践当中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

根据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在“做中学”,为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配套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幼儿园、社区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打造“三位一体”共同推动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新局面。

一、“三位一体”构建幼儿园劳动课程的意义

《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实施劳动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实施幼儿劳动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各自拥有着相应的优势地位。

幼儿园中的劳动教育不仅是作为课程形式存在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渗透,中国人民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就在其中。所以在构建幼儿园劳动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打造相对应的园所文化,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来达到一个良好的劳动教育水平。幼儿在幼儿园中所受到的劳动教育,是相对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的,当然这也需要擅长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师来协助实现。所以劳动教育绝不是一个闭环,从幼儿到教师,再到幼儿园以及家庭、社区,为构建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

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则是作为家庭生活中的一环,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们每天除了要应付好幼儿的生活问题以外,还需要完成个人的工作任务,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所以虽然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也要注意对家庭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家长们所做的“无用功”,能有效缓解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对于家庭中的一日生活来说,其实不乏对幼儿实施高质量劳动教育的机会。从一日生活中每一个琐碎的小环节,到幼儿的劳动实践,都是家庭能够给予幼儿进行劳动锻炼的机会。

社区中的劳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社会,但实际操作层面则是与周边学校合作密切。以我园为例,先后开展了各种幼儿园与社区的联合劳动教育活动,针对社区服务与幼儿实践两大主题,精心打造了系列活动,以构建幼儿园劳动课程体系。通过面向社会的劳动来体现个人劳动的价值,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符合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劳动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孩子们进一步获得相应的知识经验,保证教育的正确导向性。

可以看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无论哪一方面都拥有着大量劳动教育的资源可供我们利用,虽然都集中在各自的场所或特定场景,但是通过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打造“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提高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高度,提升幼儿园、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契合度,将原本单一方面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化,为幼儿呈现更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困境

通过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在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结合我园教师的访谈调查反馈,探明当下幼儿园劳动教育有以下困境:

(一)家园合作“踽踽独行”

在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当中,家园合作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重。幼儿园单方面开展的劳动教育,缺乏延展性,仅限幼儿园内的场景,幼儿离开园所回到家中,可能就失去了劳动教育的机会。家长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劳动教育,或因为工作忙碌导致不能有效配合园所进行相应劳动教育,最终造成家园教育的不一致,影响劳动教育的效果,更有甚者将配合进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负担,将家庭教育该履行的职责流于形式,形成了家园合作“踽踽独行”的单方面状态,限制了幼儿园劳动课程实行产生的效果。

(二)幼儿个性能力差异

不同程度、质量的家园合作同样影响着幼儿自身个性、能力的发展,而不同的个性、能力发展水平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表现不一。调查中发现:劳动教育领域幼儿频繁出现不愿意进行劳动、对劳动不感兴趣、缺乏劳动能力,不能坚持进行劳动等问题。很显然,这些行为表现及倾向,既是幼儿个体产生的行为,也是家园共育不到位或家庭教育質量低的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基于此观点,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质量又受到幼儿园家园合作的指导所影响。

(三)教师缺乏正面反馈

学前教育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应具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要求,我园幼儿教师通过各阶段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保障能够胜任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但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缺乏积极的反馈信息,例如布置的任务没有回应,幼儿及家长都不配合工作,影响工作热情,在没有家庭教育的帮助下不能将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工作覆盖到整个班级的幼儿。往往劳动发展水平高的幼儿,容易遭到忽视。教师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朝向班级后进幼儿倾斜的后果就是让班级劳动能力强的孩子们缺少继续拔高的机会。

除此以外,在园所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劳动主题单一、缺乏变化,以致幼儿对劳动教育提不起兴趣;劳动教育课程中提供的实践缺少面向全体幼儿的现实条件等问题。

三、“三位一体”构建幼儿园劳动课程的途径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需要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教育合力。如何有效凝聚三者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是推动建成完整幼儿园劳动课程体系的关键。既要从整体上强化政策建设、整合课程体系,又要强调各自作为对应劳育主体发挥优势功能、搭建协同平台,实现从思想到行为上的步调一致。

(一)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从幼儿园、社区两个劳动教育主体出发,落实与家庭的合作,利用好各自不同的优势资源,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1.强化幼儿园劳动教育的主人翁意识

作为“三位一体”推动幼儿园劳动课程建设的主要执行者,幼儿园在劳动教育中处于当仁不让的地位,在幼儿园中开展劳动教育必须明确所处的主人翁地位, 只有幼儿园自身先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带动家庭、社区的劳动教育。国家颁布的《意见》中已强调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校、家庭、社区当中,并阐述了三方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和主要的工作职责,但对于各自的具体分工内容还不够明晰,幼儿园教育作为更加科学、系统的教育,有责任去给予家庭、社区足够的劳动教育指导。比如制定相关细则和指导手册,以明确三方在劳动教育当中承担的具体责任和应该履行的具体义务;并在整体实施过程中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以此减少或避免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各自为战的情况。

2.统筹课程内容、联通实施途径

幼儿园教育强调的是“五育并举”,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劳育能够有效促进体育、德育的协调发展,幼儿园要结合办园理念,做到有效利用劳动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上层设计,传达好《意见》中体现的顶层设计精神,纵向整合幼儿园、家庭、社区这三个不同教育场域所包含的劳动教育内容,横向统筹幼儿生活自理劳动、服务他人劳动、种植饲养劳动、手工劳动、认识成人及劳动者的劳动,以课程群的方式建立联动、连贯、兼容的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3.丰富社区支持劳动教育的方式与内容

社区劳动教育能够突破当前幼儿园、家庭劳动教育场域狭窄、劳动资源有限和劳动机会缺乏的困境,解决教师提出无法为全体幼儿提供现实实践机会的问题,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资源保障以及良好的劳动氛围。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利用好社区中与幼儿生活贴近的部分,比如同小区中生活环境的打扫等活动。还要充分发挥社区中的人力资源优势,社区人员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利用职业的丰富性,为幼儿认识成人的劳动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

最后应注重构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营造尊重、热爱劳动与劳动者的浓厚文化氛围。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幼儿,以达到更好的劳动教育渗透效果。并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劳动教育增添社会背景下的特定要求,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比如疫情影响下,社区在线资源的使用,就成了当下最流行的幼儿园社区合作项目。

(二)家庭及个人层面

1.家庭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当中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关系到劳动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第一个劳动教育场所,有着先入为主的影响作用。

劳动教育范畴很广泛,在幼儿教育方面,只要是幼儿愿意动手,养成爱动手、不怕吃苦、肯吃苦,坚持做一件事的好习惯,其实体现的也是劳动教育。并不是只有外显的社会实践才是劳动,所以作为家长和成人榜样,应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和行为,让幼儿在一个浓厚的劳动氛围中去理解劳动含义,感受劳动快乐与不易。

家长们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机会,鼓励、引导幼儿参与各项劳动,在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将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日常家务或是其他劳动实践,让幼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劳动就应该是生活学习的一部分,不是和生活学习分割开来的。很多家长将学习知识作为孩子们的第一目标,很显然这是与劳动教育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家庭劳动教育层面需要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也需要社区提供的各项支持。只有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才能够更加科学。

2.幼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学龄前儿童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进行劳动教育的同时,幼儿会从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劳动中感受成人劳动的辛苦与不易,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例如:幼儿进行值日生活动,自己帮助小朋友们擦桌子、扫地、分发餐具等,自己在进行劳动时会得到他人的赞许,提升自信。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劳动观念是长远的。

幼儿的个性差异导致了幼儿群体对于劳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部分幼儿对于劳动的初始看法取决于所受的家庭教育,但也会受到年龄、个性等发展性因素的影响,在我园教师的反馈当中发现:幼儿随年龄的增长,对劳动的积极性有降低的趋势,表现为年龄越小劳动越积极;年龄越大,尤其是进入大班之后,有些孩子对待劳动就会中途偷懒,需要教师、家长监管才能完成劳动。

究其原因,孩子们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没有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只是进行着简单的机械劳动,幼儿从观念上如果没有认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在实际劳动生活中的表现同样趋于消极。因此教师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和过程性的教育,避免幼儿将劳动当成了一种负担,出现排斥心理。

3.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无论是幼儿园、家庭还是社区开展的劳动教育,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评判幼儿的行为表现,需要建立以幼儿为实践主体,教师为指导主体,社区为依托,家长为保障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鼓励幼儿在自我评价中积极进取、在教师评价中实现提升、在家长和社会的评价中不断完善。通过积极正向的评价引导,让幼儿更好地坚持体验劳动教育的内容。

四、结语

幼儿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同推进,家园合作,社区合作,三方共建来打造完整的幼兒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下,幼儿园劳动教育可以有效协调好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家庭劳动教育可以打破常规空间物质条件限制,社区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面向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扩大社区教育在地区的影响力。三者共同携手走好推进幼儿劳动教育发展的每一步,让幼儿劳动教育在幼儿园中落地、在家庭中生根、在社区中蓬勃生长,为国家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