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益林分区和建设任务探讨
2023-06-07郭秋红金增涛
郭秋红 金增涛
摘 要 广东省是公益林建设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根据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公益林典型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将全省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大湾区创新示范区、粤北生态屏障区、粤东生态治理区、粤西生态修复区。介绍各区本底资源条件、公益林现状和发展功能定位,分述各区域生态建设方向,并探讨公益林保护和建设重点任务:筑牢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构筑广东省北部森林生态安全屏障;综合修复和治理区域内生态问题;开展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
关键词 公益林;分区;保护修复措施;建设任务;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59
广东省是公益林建设的探索者和先行者,1994年编制了《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公益林建设的总体布局、任务要求和经营管理措施等;1999年在全國率先实施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1-2]。20多年来,广东省建立起较为规范完善的公益林补偿机制和建设体系,率先开展森林分类经营、划定公益林;率先出台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率先探索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稳步增长机制,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6]。
广东省根据区域地理特征和生态功能定位等,科学构筑了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珠江水系等主要水源地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珠三角城市群森林绿地体系、道路林带和绿道网生态体系、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目前,广东省公益林建设已由快速发展阶段步入提质增效阶段。根据 “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和公益林典型特征等因素进行分析,文章将全省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大湾区创新示范区、粤北生态屏障区、粤东生态治理区、粤西生态修复区。根据各区本底资源条件、公益林现状和发展功能定位,探讨设置公益林保护和建设重点任务,以期为公益林分区和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
1.1 大湾区创新示范区
大湾区创新示范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9市47县(市、区)。本区地貌类型多为平原、台地、丘陵,区域内部地势总体北高南低,南部为海岸线,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由连绵的山地森林构成大湾区外围的生态屏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和公益林资源分布情况,将大湾区创新示范区划分为大湾区生态创新亚区和大湾区生态屏障建设亚区。其中,大湾区生态创新亚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6市,该亚区人口密集、经济社会水平高度发达,居民对干净的水源、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较大;大湾区生态屏障建设亚区包括江门、惠州、肇庆3市,该亚区公益林本底资源较为丰富,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和生态安全屏障。
区域森林覆盖率为51.64%。其中,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例为38.54%,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地、河流水网和海岸线周边;该区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公益林占全区公益林总面积的54.37%;公益林蓄积量占全区森林总蓄积量的38.49%。该区公益林中,中幼林面积占公益林总面积的54.46%。区域内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为Ⅰ、Ⅱ、Ⅲ级的比例分别是8.50%、83.20%、8.30%。
1.2 粤北生态屏障区
粤北生态屏障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5市37县(市、区)。本区位于广东省北部,主要由粤北南岭山区、粤东凤凰-莲花山区、粤西云雾山等山脉及北江、东江、西江、韩江等江河流域共同构成了粤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该区公益林本底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筑了全省绿色屏障,保障了全省生态安全。
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2.37%。其中,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例为48.93%,主要分布在南岭山脉及周边地带;该区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公益林占全区公益林总面积的52.36%;公益林蓄积量占全区森林总蓄积量的40.79%。该区公益林中,中幼林面积占公益林总面积的62.99%;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3%。区域内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为Ⅰ、Ⅱ、Ⅲ级的比例分别是4.9%、81.6%、13.5%。
1.3 粤东生态治理区
粤东生态治理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4市19县(市、区)。本区位于广东省东部,西北倚莲花山、凤凰山,中部为韩江三角洲,东南临海,易遭受台风等自然灾害侵袭。该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度较大,林地面积偏少。
区域森林覆盖率为49.17%。其中,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例为42.60%;该区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公益林占全区公益林总面积的50.48%;公益林蓄积量占森林总蓄积量的36.17%。该区公益林中,中幼林面积占总面积的62.33%。区域内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为Ⅰ、Ⅱ、Ⅲ级的比例分别是0.6%、68.7%、30.7%。
1.4 粤西生态修复区
粤西生态修复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18县(市、区)。本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势以台地、浅海沉积阶地和山丘为主,地势较平坦,主要河流有鉴江、漠阳江等。该区地跨南亚热带和热带,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根据该区公益林现状,将其划分为粤西可持续经营亚区和雷州半岛生态恢复亚区,其中粤西可持续经营亚区包括茂名和阳江2市,雷州半岛生态恢复亚区为湛江市。
区域森林覆盖率达42.91%。该区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比例仅为27.51%,其中,雷州半岛公益林面积仅占林地总面积的11.64%,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区纳入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公益林占全区公益林总面积的57.40%;公益林蓄积量占森林总蓄积量的33.35%。该区公益林中,中幼林面积占公益林总面积的62.33%。区域内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为Ⅰ、Ⅱ、Ⅲ级的比例分别是4.4%、82.6%、13.1%。
2 区域建设方向
2.1 大湾区创新示范区建设方向构想
2.1.1 大湾区生态创新亚区
本亚区建设方向构想为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增加生态贡献率。强化公益林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从发展特色生态游憩产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效益产出等方面发挥公益林引领示范作用;建设林相和季相色彩丰富的生态景观林,优化林分结构,提升公益林景观资源质量;加强沿河流水网和海岸线的生态廊道建设,利用生态廊道连接零星分布的小面积斑块,实现公益林分布格局优化。
2.1.2 大湾区生态屏障建设亚区
本亚区建设方向构想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修复退化林分,逐步恢复顶级演替阶段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大力开展海岸基干林带和海岸缓冲带修复和保护,提升其防灾减灾能力。
2.2 粤北生态屏障区建设方向构想
本区建设方向构想是通过公益林的保护修复,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和绿色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适应的林业特色产业,提高公益林增富惠民能力;加强重点生态敏感区域保护力度,构筑广东省北部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2.3 粤东生态治理区建设方向构想
本区建设方向构想是通过公益林的提质增效和综合生态修复,治理区域内的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构建以山地丘陵、近海岛屿湿地和河流水系两岸为主体的生态格局,着重围绕“粤东三大江”——韩江、榕江、练江及支流流域内公益林建设,提升水源涵养与水质净化能力。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充分结合,加强韩江等江河两岸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促进沿海防护林建设,提高灾害防护能力。
2.4 粤西生态修复区建设方向构想
2.4.1 粤西可持续经营亚区
本亚区建设方向构想是创新公益林自然资源使用方式,探索科学合理的公益林经营利用模式,结合区域气候条件和农业基础条件,适度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公益林可持续经营;强化保护山地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提升公益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生态防灾减灾的能力。
2.4.2 雷州半岛生态恢复亚区
本亚区建设方向构想是增加公益林面积,开展公益林增绿工程,逐步将林分质量高且集中连片的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开展热带植被等地带性植被的生态修复工作,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森林旅游、林下种养业等多种形式的林业可持续经营。
3 各分区建设内容
3.1 筑牢大湾区外围生态屏障
大湾区生态创新亚区可以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国土空间规划等,优化公益林布局,将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的国有和集体林地纳入公益林范围,对零星分布且非重点生态区位的公益林进行调整;实施人工纯林、低效残次林修复改造和生态景觀林营建、提质改造等生态修复措施,优化公益林结构;扩大森林游憩、康养休闲等公共服务的生态空间,加强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公益林的休闲康养功能;通过搭配花期长、花色全、叶色多、观赏性强的乡土树种,丰富公益林季相和林相色彩,营造层次鲜明、色彩绚丽的近自然森林群落,构建连片特色公益林景观;针对部分区域景观破碎化问题,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网络,提高生态空间的景观连接度,形成生态宜居、空间均衡、特色鲜明、绿色惠民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区域内市级层面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资金,更好地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提升生态惠民能力[7]。
大湾区生态屏障建设亚区可以通过退化低效林改造、封山育林等项目,稳步提高区域公益林质量,逐步恢复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对肇庆市基岩裸露度较高、植被稀少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开展综合治理和植被修复;加强对江门市和惠州市海岸线的保护与管理,通过营造以木榄(Bruguiera gymnorhiza)、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Willd)、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等为主的一级基干林带(红树林消浪林带)和以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香蒲桃(Syzygium odoratum)等为主的二级基干林带,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
3.2 构筑广东省北部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粤北生态屏障区在保持公益林面积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将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的国有和集体林地纳入公益林范围,对零星分布且属于非重点生态区位的公益林进行调整;通过人工纯林、低效残次林修复改造等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森林生态效益产出,优化南岭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加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保护与修复,按照“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原则,通过更新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逐步恢复石山区域的群落演替。在基岩裸露度较高、植被稀少的重度、极重度石漠化地区,采取洒草种、种植藤类等攀爬植物的人工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并实行封山管护;在基岩裸露度相对较低、立地条件较好的中度及轻度石漠化地区,通过种植乡土阔叶树种,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将国家政策与区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公益林可持续经营。依托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康养类项目;在云浮等市开展林药产业经营,在不破坏地表植被、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鼓励适度开展公益林特许经营活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等非木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生态绿色增富。
3.3 综合修复和治理区域内生态问题
粤东生态治理区在保持公益林面积相对平衡的基础上,将韩江、榕江、练江及其支流流域第一重山脊内的生态重要区域林地纳入公益林范围,对零星分布且属于非重点生态区位的公益林进行调整;加强榕江、练江及其支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江河流域第一重山脊内的公益林,通过选择合适的乡土树种培育复层林、异龄林和混交林,提升该区公益林涵养水源与保持水土能力;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区域的水源涵养林进行修复,将退化低效林通过树种更新和补植补造等人工措施改造为复层林和混交林;强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将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作为工作重点,积极修复灾损基干林带,更新改造老化木麻黄基干林带。
3.4 开展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
粤西可持续经营亚区在保持公益林面积相对平衡的基础上,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绿色和谐的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将林分质量高且集中连片的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调整生态区位较差的桉树林等林分至商品林范围,优化公益林整体结构;保护和恢复热带季雨林群落,加快推进人工纯林、低效残次林修复改造工作;推动公益林近自然化建设,选择合适的乡土树种,采取补植补造等人工促进修复措施,积极培育复层林、异龄林和混交林,构建以阔叶混交林为主体的顶级植物群落,增强公益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开展沿海防护林生态修复,修复残损基干林带。
雷州半岛生态恢复亚区保护和恢复热带季雨林群落,加快推进人工纯林、低效残次林修复改造工作;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水库集雨区等生态重要区域,积极建设公益林基地,营造复层林、异龄林和混交林,更好地发挥公益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择乡土珍贵树种,结合村庄周边风水林,营造防护林带,并纳入公益林管理;充分利用乡村的基堤、道路、河渠边坡区域,采用林果模式或林塘模式建设“自然式”的以乡土经济树种为主的农田防护林网,改善该亚区平原地带农业生态状况,提高区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探索发展以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为主的农林复合模式,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对断带、未合拢的沿海基干林带进行填空补缺,对因遭到破坏而导致防护功能大为降低的残破、低效林带,采用多层次立体化配置模式进行修复,全面构筑区域内沿海绿色生态保护屏障;开展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研究工作,严格保护现有的红树林资源,对遭受破坏的红树林和红树林宜林区域,积极利用人工造林、封滩育林和人工促进更新等多种措施恢复重建。
4 結语
公益林在提高林分整体质量、发挥生态功能、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8],应根据广东省各地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严格落实好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措施,通过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凸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未来的探索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公益林建设分区划分,结合各分区水热条件、森林资源情况与生态状况,提升公益林生态观赏、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主体生态功能;2)应持续推进生态公益林示范区高质量建设,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的目标,使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成为展示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3)应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公益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 曾锋,许秀玉,王华南,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发展现状与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2009(6):9-15.
[2] GB/T 37342-2019,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S].
[3] 许秀玉,曾锋.广东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3(6):48-52.
[4] 蓝玉杏.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分类补偿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16.
[5] 黎珊颖,曾锋,许秀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工作思考[J].绿色财会,2013(9):3-6.
[6] 彭耀强,薛立,王汉忠,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1(3):15-19.
[7] 曾锋,邱治军,许秀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05(4):13-16,34.
[8] 吴明霞.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21,15(15):201-202.
(责任编辑: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