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西山的曹雪芹传说

2023-06-07张歆

北京纪事 2023年6期
关键词:香山西山曹雪芹

张歆

北京市非遗项目门类丰富,具有多民族、多地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特色,又兼容并包南北方文化特质。希望通过这一栏目的開辟,使广大读者能够感受到流传在民众中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精彩绝伦的传统技艺、美轮美奂的传统舞蹈、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中那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北京西山非一山之名,乃是北京西北部连绵二百余里的一支山脉的总称。因为西山属于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以旧时又有所谓“太行八陉”之说。宋代潘自牧的《记纂渊海》中曾将西山形容为“太行山之首”。明代张明凤的《西迁注》中,将西山描述为“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鹿苍黝,溪涧镂错其中,物产甚饶”。北京西山广泛流传着关于曹雪芹从青年到暮年生活的各种传说,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存续于地方记忆中的民间想象。

曹雪芹与西山

曹雪芹家世与生平的考证作为《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备受关注,在《枣窗闲笔》《瓶湖懋斋记盛》《能静居笔记》《石遗室诗话》《清稗类钞》《阅红楼梦随笔》等笔记小品、掌故逸闻汇编的挖掘中,曹雪芹“任性适情”“不适世故”“才华横溢”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传说中曹雪芹足迹遍布“香山健锐营”“镶黄旗营”“正白旗三十八号”“白家疃”等地,如吴恩裕在《有关曹雪芹八种》一书谈道:

“赵常恂老先生提及曹雪芹居于香山‘健锐营,并死在那里,其屋迹犹能盯指。曹未风先生提到曹雪芹晚年住在颐和园后,过红山口去温泉路上的‘镶黄旗营,并死于该地。刘宝藩听正蓝旗德某说,曹雪芹住‘健锐营之‘镶黄旗营后即葬于附近,盖曹某该地有小块茔地……”

流传于西山的曹雪芹传说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及“历史”本身的认知,在对曹雪芹的追念中,其形象塑造及其象征在不断变化——完成了“文学家”“侠义之士”“智者”等身份的叠加,传说注重的并非历史真实,而是曹雪芹对社会所起到的影响。恰如理查德·多尔逊所强调的那样,这样的人物“有着被奉为神圣的纪念碑、节日、圣徒传记文学及民间传说。他们在民族文化中起的作用就像是民族的标志和价值的标准”。香山的民众对曹雪芹有着特殊的情感,也爱听红楼梦的故事,民间艺人张窦泉曾把一百二十回《木版石头记》编成莲花落,在香山健锐营一带连台演出四十余年,见了面,都以故事中的人物来称呼对方,由此产生了“二姑娘爷爷”“宝玉爷爷”“黛玉爷爷”的叫法。其孙辈张嘉鼎自幼年即沉迷于曹雪芹传说的搜集,除了记录父辈讲述的传说,他还从本旗的老人那里听闻到许多“讲古比今”的故事,赞颂了曹雪芹随机应变、处事敏捷、鄙弃权贵、不畏强暴、扶助弱小的故事。端木蕻良曾在文中提到,西山镶黄旗、正白旗一带,人们会将一些与众不同的人形容成:“你这个人真曹雪芹!”曹雪芹在这里被视作冲破“藩篱”,不拘泥于世俗泥淖的代表人物,可见西山民众对曹雪芹此人的熟识。

曹雪芹传说的传承与发展

据张嘉鼎回忆他搜集整理的曹雪芹传说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家族传承;一是在冬天夜长时,和本旗的一些老人,焖上一锅白薯,随聊随吃,往热炕头一坐,加上此地历来有说书唱戏的传统,把大家公认有学识的长者请来讲故事,一讲就是大半夜。正是在这个时期,他搜集到大量关于曹雪芹“青年时期”“创作《红楼梦》”“婚娶”“给人看病”“助人危困”“扎风筝”的传说。

西山流传的曹雪芹传说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自东面的大有庄,向南到蓝靛厂,香山附近的四王府、正白旗村、镶黄旗村、门头村、杏石口、北辛村、公主坟等地均有流传。但传说中所具体指称的地方亦有可斟酌处,以卧佛寺为例,有论者考北京已有卧佛寺称者凡三,一在花市,寺曰妙音寺;一在西单牌楼,附近旧刑部街迤西,原有地名“卧佛寺街”,有寺名鹫峰寺;一为西山永安寺,其亦以卧佛寺称。

曹雪芹传说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如表现曹雪芹生平及《红楼梦》创作的传说,《拒聘》中对曹雪芹家族浮沉的描述,记述曹雪芹回到北京后的生活:“开始在宫廷当差,后来又在宗学里当‘瑟夫,就是教师,乾隆十六年(1751)前后,曹雪芹辞了瑟夫的职务,回到香山的祖居。”《写书》中集中描写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奇怪方法:“在铜笔帽里放着几块小碎墨,把墨泡开,连同毛笔一起插进笔帽里,把写书用的宣纸钉好本本,跟笔裹在一起,用块大包袱包着,往腰里一扎,外面罩上长衫,一点显露不出。”每到一处,心有所感,随时随地就写起来。《焚稿》中记载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缺失的原因,原是曹雪芹去世后有个邻居老太太帮着料理丧事,她可怜曹雪芹,便将《红楼梦》的部分手稿剪成纸钱用以送别曹雪芹。此外,还有一些和《红楼梦》中人物、情节密切相关的传说,《曹雪芹与“法海禅师”》中谈及曹雪芹曾与法海寺中的老禅师一同收集梅花上的新雪,贮于瓮中,称“天泉水”,埋在地下三年,再挖出烹茶,饮之可去百病。《红楼梦》妙玉亦收梅花上的雪用来烹茶的情节,宝玉尝后,顿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此处的“轻浮”,据宋代吴淑《茶赋》所载,为“轻飙浮云之美”。《“空空道人”和他的诗歌》中的“空空道人”为乾隆年间香山一老道,他居无定所,漂泊尘世,曾在“实胜寺记功德碑亭”的南墙上刻写“古往今来俱是空,纷纷攘攘绞何情”的诗文。也曾唱着“金元宝,银元宝,天下元宝何处找?平生只恨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的《太平歌词》潇洒而去。《“庙吁”和“妙玉”》中讲述威海一位老者到卧佛寺西南毓璜顶下的望花山娘娘庙下求子之后,连生三女,三女儿尤为聪慧,其后成为娘娘庙的小尼姑,法号“庙吁”,“不喝乡间水,专饮玉流泉”“不食乡间粟,专食燕山栗”。后来,“庙吁”不幸被歹人劫走,死于山间。《红楼梦》中的“妙玉”暗合“庙吁”的人生经历。《石兄》中谈到天寿山巨石横卧,相传有五色鸟落于石顶。曹雪芹非常喜爱这块石头,常常卧于石畔小憩,“此巨石高约五尺,长约八尺,于东西山脉走向平行而卧,石表光滑,呈青褐色,质地坚硬,有蜂窝状孔洞”,无人知晓此石何以孤立于此,更不知此系何年何月之物。

再如展现曹雪芹侠义之心的逸事,《看病》中曹雪芹尤擅治跌打损伤,其治疗方法也颇奇特,一只手握紧老金的胳膊,另一只手“一抄老金的脖领子,猛一下,就把老金摔在场房门前的平地上”,在众人的惊叹声中病人恢复如初。《送礼》《“调虎离山”》《“跑马城”》《猜谜语》《放风筝》《治“骑人”》等传说亦显示了曹雪芹的机智勇敢和灵活变通。曹雪芹的绘画、雕像、盆景等才艺在《平湖秋月图》《曹雪芹复制〈春牛图〉》《香山盆景》等传说中也有所体现。还有一类与北京西山风物联系紧密的传说,如《“松亭”聚会》《金鸡山和黄叶村》《曹雪芹与“卧佛寺”》《“夫妻石”的传说》《香山“满族”是怎么來的?》《正黄旗小营》《香山红叶的传说》,等等。

事实上,关于曹雪芹回京后居所及交游的讨论一直未停歇,曹雪芹传说中寄寓的更多是一种民众的“情感记忆”,传说模糊了历史边界,不同时代的人都在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曹雪芹的传说。如随着社会语境的更迭,传说中的曹雪芹身上承载的重点,逐渐由“文学家”转向“侠士”“智者”,对他诸多事迹的描述,也经历了民间话语的变迁。如曹雪芹传说中对在京旗人风俗的凸显,如抓鹰、射箭、骑马、旗人礼仪等。其中还有一些展现地方饮食风俗的传说,如《曹雪芹的度荒秘诀》中曹雪芹熬制度荒糕救人性命;《“老蚌怀珠”》中曹雪芹烹制的江南船菜“老蚌怀珠”鲜美可口,此菜以鲜鱼制成,“珍珠”多为肉泥裹面成丸,也有用鸽卵、鹌鹑卵或雀卵代之。此则传说充盈着真实的生活感受,连缀着曹雪芹及其家族往昔江南旧梦的繁华盛景。

从曹雪芹传说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传说作为文化多样性的具体承载,其中蕴含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在口耳相传中构建起人们共同的情感依恋。尤其是2011年“曹雪芹(西山)传说”被选入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后,围绕曹雪芹传说的传承方式亦随之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口传心授逐渐转变为一种趋向于标准化的方式,如举办“曹雪芹西山传说”小学生故事会比赛、曹雪芹传说“小小讲述人”评选、曹雪芹传说在线课堂等活动。这种公共性的展演与诠释不仅实现了曹雪芹传说的记忆重构,还将非遗话语与传说讲述相结合,强化了民众的主体认同。

曹雪芹传说的价值意涵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传说首先体现了民众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一些传说与历史记载互为映衬,虽无清代史料中的严肃沉重,多了一些文学性的想象。《红楼梦》后四十回丢失的传说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一方面出于民众对《红楼梦》的热爱,迫切地想要知道后四十回的下落;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文学经典未完的惋惜,他们尝试在传说中加以解释和接受,体现了民众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记忆和理解。

曹雪芹传说与北京西山的名胜古迹、山川风物及桥梁寺庙、行业风俗等紧密结合,寓庄于谐,多于嬉笑怒骂中展现风物之意趣。许多地名、历史遗迹和特殊景物,在丰美的想象中得到各种动人的解释。在非遗话语的影响下,曹雪芹传说的传承传播逐渐向着资源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如,“曹雪芹西山故里”、白家疃红学小镇、逶迤其间的曹雪芹小道等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这无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自我阐释的文化空间,使曹雪芹传说的传承及发展达到一种理想的共生状态。此外,曹雪芹传说在人物塑造与情节架构上,注重民间意趣;传说中的惩恶扬善的主题思想能够带给民众关于情/义、善/恶的思考;曹雪芹历经艰辛,创作《红楼梦》的人生历程亦凸显了其对于人生理想的终极追求。传说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在传承及发展中得以弘扬。

编辑 韩旭

猜你喜欢

香山西山曹雪芹
北京香山
游香山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观西山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西山闲笔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