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023-06-07唐震
唐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全面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深刻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紧紧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科学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秉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事求是阐明
中國历史方位,精准回答时代之问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深入系统分析国情,认识国情,为把握当下中国社会历史方位提供了科学指南。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又强调指出:“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社会历史方位,着眼于中国社会存在的本质特征,冷静分析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着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必须坚持”,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之源。”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社会主人,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史观。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以及人在社会存在面前具有主观能动性等观点,强化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主观意志,为中国之治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探索以及落实奠定了认识论前提。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这一论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变革性原理,突出强调当下中国发展既要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又要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新。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解决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症结的十分管用、非常实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针对资本主义所遭遇到的问题和症结展开了大量研究,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依据这一理论,结合本国实际,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问题为导向,为中国社会把脉,从而形成中国发展的新思维。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这一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突出强调系统思维,形成了新时代的系统观。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一论断,揭示了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领导力量,为中国之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秉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致力于把握规律
追求真理,科学解决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活动都表明,世界是由事物的普遍联系交织起来的一个整体。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换言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可循的。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特别重视规律即事物之间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认为不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只要具备一定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还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和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乎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光荣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不断探求社会发展规律就成为十分重要的责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把认识规律看成党的社会实践的重要前提和任务,把运用规律看成党的社会实践成功的真理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共产党执政规律涉及对国内外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成功模式、国别类型以及失败教训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依据共产党的性质属性对上述经验等进行剖析梳理,从而用理论形态描述共产党执政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领域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它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特别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关注的重大课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和创新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研究对象,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并对其更替规律进行了深刻阐发。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则发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开辟了新路径。
秉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断推进理论
创新和成果转化,系统构建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紧紧抓住中国社会实际和思想实际,得出了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道路和中国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 “两个结合”作为思想创立的根本途径。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方面,紧紧扭住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时代内涵,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等中国社会重大现实。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认为在中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这些科学认识,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秉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创造,自主创新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前提就是理论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当代中国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第一,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庞大人口规模这一特征的创造性结合。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要求的极大满足。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对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的科学回应。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应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关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国人民期盼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呵护与坚持。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沿着这一路线,中国社会将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諧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并形成一系列富有创建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全面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在自然观、历史观、时代观、实践观、文明观等多方面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成果丰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指导中国不断走向前进的科学指南。
作者简介
唐 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