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3-06-06李秋银
李秋银
(鄄城县引黄灌溉工程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600)
现阶段,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建设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优良工程,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项目都位于偏远的山区,施工条件有限,管理难度较大,普遍存在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不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维护工作力度薄弱等问题。
1 水利工程施工中信息化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共享程度低
就水利施工单位内部而言,各部门之间需要进行频繁的业务往来,但是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信息却未实现共享,大量的工程信息资料仅仅在部门内部流通、传阅。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始阶段,仍采取初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技术,资源整合的速度较慢,智能化程度不高。
1.2 信息化技术运用投入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的资金能力有限,加之为了维护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同样需要使用大量的资金,进一步导致单位资金短缺、投入不够的情况加剧。另外,部分施工单位未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缺乏专业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人才,以至于我国大部分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运用仍停留在初始阶段,水平不高。
1.3 缺乏信息技术人才
信息化技术作为新兴的科学技术,大部分水利施工单位掌握该方面能力的专业人员较少,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只能对其进行简单的应用。部分施工单位虽然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但是缺乏能够熟练使用该类设备的人才,导致设备的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施工单位的发展。
2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2.1 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水利施工单位需要开发系统管理软件,进行集成化管理,并将实际建设中产生的有关工程数据,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项目负责人要做好对信息记录的检查工作,构建与现场施工项目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同时,通过与第三方应用程序进行对接,还可增加系统的扩展功能,实现全面管理。
2.2 计算机仿真技术
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可以为各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查阅,实现资源共享。另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还可从源头上排查潜在的安全施工隐患,制定应急方案,在发生施工问题时,启动应急处置方案,降低损失,提高施工单位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收益。通过对工程参数进行分析,可对水利工程的下一步施工管理方向进行确定,优化施工方案。
2.3 地理信息技术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模式分析、数据分析和空间数据运用,进行三维图形建模,能够使复杂的工程结构简单化,获得动态化的地理信息。通过与互联网技术、无线传感技术、5G技术和遥感技术等综合运用,可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质量与效率。在设计阶段,利用识别技术,能够对现场进行实地观测、布局,利用传感技术,对施工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环境、进度、成本等信息进行自动化收集、分析与传输。在构建监测网络时,技术人员需从实际的施工环境出发,提高监测网络与现场环境的契合度。例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传输和录入后,技术人员可获取直观的地理数据,为后续管理人员的工程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4 卫星定位技术
通过卫星定位技术,能够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目标定位快速,帮助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获取地点的三维坐标。卫星定位技术受外界影响小,能够自如地应付各种恶劣的环境,覆盖面积广。同时,卫星定位技术还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信息提供服务。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管理所面临的难度日渐提升,卫星定位技术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管理中,均采用了卫星系统,如北斗定位系统、GPS 卫星系统。
3 结语
现阶段,在水利施工单位的工程管理中,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达到管理质量最优化,加深信息共享的程度。水利施工单位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建立新型的工程管理模式。水利施工单位应当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增加对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运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