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蛀干类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技术
2023-06-06崔灿
崔 灿
(北京市大兴区林业保护站,北京 102600)
加强林木害虫监测与防治是有效抑制林木虫害频繁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保障林木生长环境健康、安全,促进林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提升,形成良好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对此,为增强蛀干类害虫监测与防治有效性、可靠性,需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蛀干类害虫监测方法,并且合理规划监测时间和频次,同时采取多样化防治技术,进一步提高针对蛀干类害虫防治处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而为全面提升林木蛀干类害虫监测与防治工作成效提供支持与保障。
1 调查地概况
研究地位于永定河洪冲积平原,地势低平,西北高、东南低,海拔28~33 m。该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呈现出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干燥的四季分明特点,且该地日照充分。该地林地面积(包含经济灌木林地)为6.51万亩,其中森林面积5.5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约14万m3,森林覆盖率约45%,林木绿化率约46%。该地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约41 m3/hm2,其中,针叶林地11 m3/hm2,阔叶林地67 m3/hm2,混交林地28 m3/hm2。另外,平原造林面积3.49万亩,占林地面积53.61%;经济灌木林面积1.18万亩,占林地面积18.12%;苗圃0.77万亩,占林地面积11.83%;林带面积0.43万亩,占林地面积6.61%;其他林地0.64万亩(包括片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占林地面积9.83%。平原生态林总面积2429.55 hm2(36443.31亩,含一般生态林1609.7亩),全部分布于平原。其中:针叶林417.24 hm2、阔叶林1121.06 hm2、混交林891.24 hm2,分别占总面积的17.17%、46.14%及36.68%。
2 林木蛀干类害虫监测
2.1 监测害虫种类
通过对研究地林地分布情况的实地勘察,结合近几年主要林木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程度、发生范围、扩散蔓延趋势等实际情况,设置了包括天牛科(Cerambycidae)、吉丁科(Buprestidae)、木蠹蛾科(Cossidae)等在内的蛀干类害虫监测对象。
2.2 蛀干类害虫监测要点
2.2.1 调查方法。为有效增强蛀干类害虫监测可行性,并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及信息支持,选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监测方法,对上述蛀干类害虫实施监测。具体如下:监测光肩星天牛成虫和幼虫选取了10株标准株,在一定时间内调查新鲜排粪孔数量,通过监测点内设置诱捕器,并记录光肩星天牛数量;监测双条杉天牛参照了《双条杉天牛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DB11/T704-2010)》有关方法,以布设柏木段诱木法对其进行诱捕,并记录双条杉天牛数量[1];监测白蜡窄吉丁选取识别度高的绿板作为诱捕器,综合白蜡窄吉丁虫害发生规律,设定监测时间,并记录诱捕器捕获数量;监测小线角木蠹蛾,选用安置黑光灯和木蠹蛾性诱捕器,重点记录诱捕到成虫的数量。
2.2.2 监测时间与频次。综合研究地蛀干类害虫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以及该地林木资源分布情况,针对不同的蛀干类害虫,制定了具体的监测时间与频次。具体如下:监测光肩星天牛,主要监测树种包括毛白杨、旱柳、垂柳,对其成虫虫态实施监测,监测时间段定为当年5月20~8月20日,以每3天查1次的频率完成数据上报;监测双条杉天牛,主要监测树种为侧柏,对其成虫虫态实施监测,监测时间段定为当年2月20日~5月20日,以每3天查1次的频率完成数据上报;监测白蜡窄吉丁,主要监测树种为白蜡,对其成虫虫态实施监测,监测时间段定为当年4月20日~6月30日,以每3天查1次的频率完成数据上报;监测小线角木蠹蛾,主要监测树种为白蜡,对其成虫虫态实施监测,监测时间段定为当年5月20日~9月20日,以每3天查1次的频率完成数据上报。
2.3 蛀干类害虫监测技术
为提高蛀干类虫害防治工作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全面提升针对蛀干类害虫监测的工作成效。对此,研究地综合了各类蛀干类害虫的发生程度、发生范围、扩散蔓延趋势的历史数据及相关信息,在相应的林区内建设安装了先进的监测仪器,对各区域林木实现实时、动态的监测与监控,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蛀干类虫害是否发生,并在第一时间将监测与监控情况传输反馈至林业工作人员,以此确保监测工作可靠有效[2]。
针对研究地对各类森林病虫害的监测与监控现状来看,需要在监测与监控方面持续加大资金、技术、设备等多项资源要素的有效投入,结合当地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完善针对包括蛀干类害虫在内的监测与监控信息化系统及运转体系,不仅要对蛀干类虫害进行监测,也要对森林经营与管理情况加强监测管控[3]。例如,对于森林资源面积相对较大的林区,监测手段应有效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如利用无人机、GPS等技术,并配备智能化移动终端,实现对林区虫害监测数据及变化趋势的实时掌握,以此为不断提升林木蛀干类虫害监测工作成效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3 林木蛀干类害虫防治技术
3.1 生物防治技术
防治蛀干类害虫可以选用生物技术,即应用各类蛀干类害虫的天敌,形成以虫治虫的效果,为保障林木正常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例如,研究地针对光肩星天牛、双条杉天牛的防治应用了肿腿蜂,即将肿腿蜂寄生在其幼虫时期,使光肩星天牛和双条杉天牛成活率下降。在应用肿腿蜂实施虫害防治时,应当注重合理规划释放时间,一般可在当年5月中旬~6月上旬释放;肿腿蜂释放位置应选在林木树干基部,使肿腿蜂自然爬出并找寻寄主,成熟林区需按照等长距离设置释放肿腿蜂点位,点位之间的距离需要控制在25 m以下。综合光肩星天牛和双条杉天牛虫害发生程度,通常将肿腿蜂与害虫的比例设置为4∶1或5∶1,即研究地每667 m2释放肿腿蜂1500~2500头,具体情况以虫害程度酌情确定[4]。另外,调查发现,花绒寄甲属于多种天牛的主要天敌,针对天牛科害虫的防治效果优良,因而可以在林区中引入花绒寄甲,使防治光肩星天牛和双条杉天牛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3.2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主要以阻隔收集、粘接消除等技术手段,减少林木害虫生长、繁殖、发育的空间,使林木害虫因缺乏寄生地而逐渐死亡。常用的林木害虫物理防治技术方法有围环、悬挂粘虫板、清理衰败林木等。选用物理防治技术需结合防治害虫生物学习性,例如,利用蛀干类害虫趋色性习性,将不同害虫引诱至带有强力胶的粘虫板,如白蜡窄吉丁具有趋黄绿色习性,因而可在白蜡树上悬挂绿色粘虫板,诱捕白蜡窄吉丁,以此达成有效控制蛀干类害虫成活密度的作用。此外,部分蛀干类害虫会寄居于衰败林木或是新伐林木,如天牛科蛀干类害虫大多喜爱衰害弱木,能够为其提供充足的生长、繁殖、发育空间。对此,应在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中予以充分重视,对各林区林木生长情况和采伐情况加强监测、监控,确保枯木、长势衰败林木等可以及时完成有效地清除,新伐林木需要尽快运出林区,以此彻底清理林区内存在的衰弱木、风倒木、死亡木等无法正常生长的林木,使各类林木病虫害得到有效遏制。
3.3 药剂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是常规性林木病虫害防治的主用方法之一,主要利用各类药剂的喷施、打孔注药、地下埋药等防治作业,使各类林木病虫害发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以此减轻虫害对林木生长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喷施作业为例,应用药剂防治技术需要按照常规作业要求有序实施,包括视林木病虫害种类、发生程度、扩散范围等选用三证完成齐全的有效药剂;喷施量和药剂配置都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准确落实,避免药液比例过浓或不足,对林区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是无法达成预期设想的林木病虫害防治效果;确定药剂喷施设备、喷施距离、喷施角度、喷施速度等,都要综合考虑林木病虫害发展情况和林区的地形、地况以及树种,以此确保药剂喷施可以准确到位,进而为保障林木病虫害防治效果打下良好基础[5]。研究地结合当地林区蛀干类虫害实际情况,选择以打孔注药的方法实施药剂防治,该方法防治原理是将内吸性药剂注入林木木质部,之后由林木自身传输至干茎、叶片以及根部等位置,当天牛科、吉丁科、木蠹蛾科害虫对林木取食时,使其中毒而亡,以此达成防治蛀干类害虫的目标。除此之外,可以利用药签法防治天牛科蛀干类害虫,即在发现天牛科幼虫时,将携带药液的棉签插入幼虫的新鲜排粪孔,之后利用黄泥完成封口,即可有效降低天牛科幼虫成活率;或是使用杀螟松、噻虫啉、绿色威雷等药剂,在蛀干类害虫幼虫时期实施喷施作业,利用此类内吸性药剂有效遏制虫害发生。
3.4 人工防治技术
人工防治是降低林木病虫害发生几率、保障林木生长环境,以及提升林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尤其对科学防治蛀干类害虫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对此,人工防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严格检疫。该环节主要从新栽植各类苗木入手,在确定栽植苗木种类时,需要考虑此类苗木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是否与同林区可能发生的林木病虫害一致,这样能够在后续选用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时更加便利,同时要在正式栽植前,对苗木严格落实相关检疫程序,若是发现苗木携带蛀干类害虫,应及时将苗木剔除并烧毁,以此避免苗木栽植后发生蛀干类虫害;人工杀卵。此项操作需要加强林区监测与监控,按照各类蛀干类害虫生长规律,定期定区域加强巡查,在发现各类蛀干类害虫幼虫虫卵时,及时借助锤子等工具敲打成虫产卵位置,或是利用刀具将幼虫虫卵挖出销毁,以此降低蛀干类害虫成活率,遏制虫害发生;诱捕成虫。在蛀干类害虫成虫时期,可以借助其生物学习性,如趋光性、趋色性等,将其诱捕并进行无害化销毁。
综上所述,研究地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了蛀干类害虫监测的调查方法、监测时间与频次,在选用防治技术时,也遵循了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则。由此可知,针对林木蛀干类害虫加强监测与防治,是有效遏制林区发生大规模虫害的重要工作,对于保障林木生长环境有着非常关键的积极影响。因此,应当针对不同的蛀干类害虫,选用有针对性、可行性的监测与防治方法,如明确监测时间与频次、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方法,使林木蛀干类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真正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