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共产党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权威表述

2023-06-06胡耿

红广角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运用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的制定和运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重大问题为视角,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正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重大成就;历史经验;权威表述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644(2023)02-0005-1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以下简称《一百年》)作为在重要节点出版的党史学界扛鼎之作,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以下简称《九十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重视战略策略问题、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等重大问题为视角,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主要经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为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提供了权威文本。

一、注重运用党的历史和理论研究最新成果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一部成功的史书,既要按照历史本来面貌来书写,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同时又要站在时代高度,研究和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论统一中,形成新认识、得出新结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新认识新论述。《一百年》在编写时,严格遵循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特别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吸收经党中央批准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权威正史著作的精华,更加全面而深刻地分析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一)历史分期及表述

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历史分期问题是学术问题,也是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的政治问题。党的历史分期不仅涉及其专业研究和学科建设中的主题、主线和阶段性特征等基础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于百年中共党史及其各个阶段的总体认识和评价问题。党史学界对于历史分期的认识,是在不断探索中逐步深化的。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相比,“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历史阶段的表述出现了变化。“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而在“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说明中提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则是这样表述的:“分析党产生的历史背景,总结党领导人民在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和创造的伟大成就,以及创立毛泽东思想、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成就。”这是对“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分期表述的完善。《一百年》根据“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新表述,把《九十年》中的第一、二章合并,并在标题的表述上体现了“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表述——“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以及成立后投身大革命浪潮作为阶段性的重大事件予以强调。这两章合并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个阶段标题的表述分别与四章节的主要内容对应,各阶段特征鲜明、主线突出。

(二)对重大事件的新论述

“第三个历史决议”在论及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同“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创立的表述相比较,增加了“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的内容。据此,《一百年》把“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评价为“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在此增加这一句表述,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科技文化十分落后且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进行大胆尝试,突破建党以来长期坚持的以城市为中心的苏俄革命模式,开始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实践,解决了长期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军队的问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成功开辟出一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一百年》虽然只是增加了简短的一句话,却进一步突出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对毛泽东思想创立的重要意义,也更加突出了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重大贡献,是对毛泽东思想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

在随后的中国革命探索中,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中国革命形势又一次跌入低谷。在紧急关头,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对于遵义会议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一百年》强调,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出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段有关遵义会议的集中阐述同《九十年》相比,概括更为全面、科学。《一百年》依据“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精神,在以往的表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前面,增添“事实上”三个字,这就表明当时毛泽东虽然在名义上还不是中央的总负责人,但实质上却发挥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对于遵义会议,邓小平曾这样说过:“遵义会议,才開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毛泽东同志在那时候没有当总书记……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了。”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一百年》对遵义会议的有关表述,与历史事实更加相符,在表述上更为严谨。而“两个开始”和“一个开启”的论述,充分彰显了毛泽东从中国革命规律和特点出发提出的正确战略战术原则以及在同教条主义进行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也将对遵义会议的评价提升至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一百年》最后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遵义会议的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创造性地制定和实施符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策略,集中强调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也进一步彰显了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等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内涵。

就在蒋介石调兵遣将大规模“围剿”红军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往学界对于抗日战争起点往往是以1937年的七七事变作为标志的,因此有“八年抗战”的提法。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参与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确定中国抗战起点,首先应立足时间轴线,从抗日战争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进行考量。九一八事变之夜,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官兵毅然违抗“不抵抗”军令打响的突围战是“九一八抗战的先声”,北大营爱国军人在强敌入侵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还击构成中国武装抗战的起点。2015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2017年初,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由学术观点逐步成为全民共识。2020年,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号召组织民众奋起抵抗日本侵略。一方面,中共中央及时发布《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抗战;另一方面,派遣周保中、赵一曼等革命骨干到东北加强组织力量,并通过组织民众自卫队、建立游击队,坚持以武装斗争克敌制胜。“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抗战的作用予以突出和强调:“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一百年》同《九十年》一样吸收了“14年抗战”的提法,将抗日战争起点确定为1931年,以九一八事变为标志,全面回顾和总结党领导的14年抗战的历史贡献和历史意义。同时,在标题的提炼概括方面进一步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及影响力,把《九十年》第三章第四节的标题由“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改为“九一八事变和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并增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发起和领导抗日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外,《一百年》在第三章第二节第一目的标题中,增加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一过程中,八路军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第一一五师主力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民众中的声望。《一百年》在标题中对平型关大捷的突出强调,同样正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

此外,运用已有的最新研究成果、权威论断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总结提炼,在《一百年》中也有所体现。《一百年》出版前,中共中央批准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九十年》中已有了初步的论述。《一百年》在《九十年》的基础上,把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予以论述和体现。有些共产党人精神具体内容的表述,限于文体和叙事方式,《一百年》没有采取同已经公布的精神涵义完全相同的表述,或者直接提及相应的名称,但增加了论述的内容,体现了同样的内涵和意义,比如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

以西柏坡精神为例来看《一百年》对共产党人精神内涵的提炼和总结。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其中,“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灵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深刻指出:“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郑重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经过了深入思考的。这里面,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包含着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深刻认识,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一百年》在《九十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包含”,对“两个务必”的内涵进一步阐述,强调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如此,西柏坡还是“立规矩的地方”。党中央在西柏坡颁布了《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制度,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会议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因此,《一百年》在标题中对“七届二中全会”予以强调突出。

2022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与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种历史性的升华。《一百年》在《九十年》的基础上对革命精神进一步概括和提炼,充分汲取了黨中央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全面、深刻而又权威的阐释,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骨,不断地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崭新篇章和辉煌史诗。

二、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伟大历程进行全面回顾和深刻总结,注重凸显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成为引领中国救亡运动新的革命力量和革命组织,在于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带领人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一百年》除了强调“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外,在第三章第三节的标题上强调突出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随后,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理论著作中,系统阐明党的理论和纲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可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新民主主义理论这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动员各个阶层团结在新民主主义的旗帜下共同抗日,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一百年》的第六章第一节第二目,强调了这一时期的道路探索、理论探索是“第二次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在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经过一系列调研、思考后形成的。《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问题,是根据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总结苏联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中国应当而且可以找到一条有别于苏联且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这就明确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根本思想。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比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伟大而艰辛的事业,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其间的探索会经历种种艰难困苦。但是,毛泽东提出的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走出中国道路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始终是正确的。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关于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三个历史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一百年》在章节标题的提炼概括于细微处见真知,为展现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奋斗历程中对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把握

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研究和把握,是贯穿全会决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

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因而产生不同的中心任务。抓住每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也就抓住了每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着力点。《一百年》首先分析了每个历史时期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这一时期面临的中心任务,紧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党如何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从各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思想和战略举措,克服困难完成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从而创造了这一时期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第三個历史决议”对党善于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作了全面分析,强调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一百年》之所以把《九十年》的第一、二章合并也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1922年党的二大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可以说,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所以,《一百年》中把《九十年》的第一、二章进行合并,并把相应内容的标题表述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相对应,随后的论述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以及高举“国民革命”的旗帜,喊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进行北伐战争。尽管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应付复杂环境的政治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没有自己掌握领导权,大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期间进行的北伐战争迅速把革命浪潮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势力,工农群众运动得到空前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也一度得到发展壮大。经过大革命的磨炼,共产党人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必须争取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建立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这些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经验教训。

另外,比较明显的章节变化是在《九十年》第三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的第四节。这一节的内容,在《一百年》中是分开两节来论述的。《一百年》第二章把《九十年》第三章第四节原来的标题“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修改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和“‘左倾路线的严重错误和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分别作为第二章第四、五节的标题。这样的拆分和表述的调整,强调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而党面临的中心任务都是围绕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进行的,那就是要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样分开论述逻辑清晰,主题鲜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变化,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比如,在第六章第一节第三目中,《九十年》的标题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一百年》突出当时面临的主要矛盾,把标题修改为“党的八大和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八大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同“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根据这一中心任务,中共八大提出了一系列比较符合当时国情的方针、政策,比如经济建设方面反对既保守又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等等。比较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没有把党的八大提出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坚持下去,导致出现重大的失误和挫折。尽管如此,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田水利建设初具规模,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外交往打开新局面。随着生产的发展,中国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人民的生活比新中国成立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发展和巩固。

四、注重分析和总结党在奋斗历程中对战略策略问题的制定和运用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十分注重战略和策略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結合,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策略思想并用之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如前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革命挫折后,吸取经验教训,重新制定战略策略取得的成果。重视战略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同样体现在《一百年》第二章的第五节。相比于《九十年》,《一百年》第二章第四、五节是在《九十年》第三章第四节的基础上拆分而成的。拆分后,《一百年》第二章第五节的标题点出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这一拆分后的表述及其相关内容体现了因果逻辑关系。接着的第六节是关于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的内容,凸显了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点出了实施战略转移的结果——红军长征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有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地小人少我国地大人多、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的战略策略作为指导,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战略策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一时期“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和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在更高水平、更广泛领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孤立,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先是为处理中国与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在会见来访的英国、印度、缅甸等国领导人时也多次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认为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遏制政策以及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它不仅包含了处理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包含了处理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内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在毛泽东的晚年,美苏、中苏关系乃至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他不失时机地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毛泽东认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苏美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欧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三个世界”划分的提出,表明了中国永远不称霸的立场和主张,有利于中国在团结第三世界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团结第二世界,减少美、苏给中国带来的压力。至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3个,为改革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邓小平高度赞赏毛泽东这一外交战略的提出,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晚年还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并且亲自开创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新阶段,从而为世界反霸斗争和世界政治前途创造了新的发展条件。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在国际上受弱势窘境困扰和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等多重约束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同时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一百年》在标题分别增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争取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对外关系的新发展和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的提出”的内容,突出这两个外交战略的重大意义。

五、注重分析研究和总结党在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管党治党、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作了全面总结,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和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努力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统一和团结;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坚持“两个务必”,高度警惕并着力防范党员干部腐化变质。《一百年》在论述中也十分注意体现中国共产党在组织、思想、纪律和作风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

在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载体和重要政治规矩方面,《一百年》在《九十年》的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章的修订、请示报告制度的形成、《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出台进行了阐述。

相比于《九十年》,《一百年》更加注重体现党章的修订。党章作为管党治党的总章程,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党内法规。《一百年》新增有关党章修订的内容,提及中共的三大对党章的内容修订时指出新党员有候补期,党员可以自愿退党;中共四大则对支部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中共五大后中央政治局根据大会要求,通过了修改党章的决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党员处罚的种类并规定入党年龄;中共六大还详细规定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党员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等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有关制度建议的阐述。《一百年》相比《九十年》新增加了一部分内容,专门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工作制度的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一元化领导方式延续下来。党的一元化领导,对于统一指挥、集中力量、协调一致地完成经济恢复和民主改革的任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保证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1953年,为贯彻落实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中共中央要求必须集中权力,加强党的领导。在此背景下,请示报告制度在促进中央与地方联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党组织集中高效运行的重要制度保证。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于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关于加强对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部门工作领导的决定》等法规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共领导国家制度的建构,成功解决了在经济文化基础十分薄弱的特殊条件下如何用制度体系保证实现党对各项工作的有力领导,为中共的全国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一百年》同《九十年》相比内容更为丰富。比如,《一百年》第一章第三节的标题新增“初心使命的确立”。又如在论及古田会议时,把《九十年》“古田会议与党和红军建设纲领的制定”改为“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突出古田会议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贡献。在具体论述时,《九十年》先讲军队建设方面的内容,再讲党的建设方面的内容。而《一百年》在论述这部分内容时,先讲党的建设方面的情况,再讲党在军队建设方面的情况;同时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最后,《一百年》以习近平2017年在建军90周年上的讲话作为结尾,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在党的纪律建设方面,《一百年》同《九十年》相比进一步强调纪律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了“三个服从”:“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相关之命令”“一切会议均取决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随后,鉴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造成严重后果以及王明在担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期间出现不尊重党中央、闹独立性的情形,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重申党的纪律。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一百年》在讲到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會时,新增“全会重申党的纪律”,这个纪律就是“四个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从中共七大开始,“四个服从”作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被写进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此外,《一百年》比《九十年》新增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提出“看齐意识”,并对请示报告制度的进一步阐述等内容,都体现了对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视,即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

六、结语

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借鉴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方法。《一百年》作为具有时代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的通史著作,在进行宏大历史叙事时,围绕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制定和运用战略策略、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其重要目的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反对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

《一百年》用七章的篇幅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两个历史时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期。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从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主线来看,成就仍然是这一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一百年》这七章的内容通过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等作了系统的记叙、精辟的分析和公正的评价,对于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加以肯定,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总之,作为一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权威党史著作,《一百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始终把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作为叙史论史的根本依据,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准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一百年》中所体现的正确历史观和宏大叙事与同类历史著作相比,有所超越、有所创新。

[胡耿,历史学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处长]

(责任编辑:杨宇斌)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价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