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梧桐树下

2023-06-06江一麟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梧桐树比喻时光

上学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排整整齐齐的梧桐树,它们像我的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也像士兵一样守护着我,和它们在一起的时光,我总是很开心、很快乐!

(开篇交代写作对象。一排梧桐树。)

梧桐树树干粗壮,像一根根可以顶破天空的柱子,树皮则犹如老人饱经沧桑的手。然而那些粗糙的树皮上却写满了耐人寻味的故事,每每想起它们,便让人内心倍感温暖舒适。

(前一句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梧桐树的形貌特征;后一句引出下文。)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梧桐树渐渐吐露出黄绿的嫩芽。经过日日夜夜不断生长,梧桐树的枝叶越来越茂盛,之前的嫩芽已经变成了一片片在风中摇摆的浓绿,连在一起,真像一把可以遮风挡雨的绿色大伞。我们在绿色大伞下面嬉戏,度过了欢声笑语的童年时光,留下许多美好甜蜜的回忆。

(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日里梧桐树的成长,同时引发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酷热难耐的夏天,梧桐树长得更粗壮、高大了,叶子宽阔翠绿,遮天蔽日。梧桐树下仿佛一个天然的空调房,为我们抵挡住烈日的暴晒。缕缕微风吹过,为我们送来阵阵清凉,好似轻纱拂过肌肤,又好似清泉流过心间,若你此时正坐在梧桐树下乘凉,一定会倍感舒爽,再也舍不得离开。

(描述炎炎夏日里梧桐树的“功劳”,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硕果累累的秋天,梧桐树上结出了许多褐色的球状果实。树上的叶子渐渐变黄,它们像接到命令的伞兵,背着自己的降落伞从树上一跃而下,在空中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轻轻划下一道道美丽的弧线,然后完美落地。叶子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踩上去像踩在一条舒适柔软的黄色毯子上。孩子们总是忍不住在毯子上来回跑跳、追逐打闹。

(着重刻画梧桐树叶落时的美好场景,不仅毫无萧条之感,还带给人温馨的回忆。)

白雪皑皑的冬天,梧桐树上堆满了积雪,我们在树下拿竹竿使劲一捅,雪纷纷落下来,我们瞬间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雪人。变成雪人后,我们索性笑着、叫着相互抱在一起,把对方推倒在雪里,一起在雪地上打滚儿。直到天黑透了,才一个个带着满身的雪依依不舍地回家去。一进门,保准会被妈妈结结实实地数落一顿。但是我们从来都不长记性,因为心里总贪恋玩雪时乐滋滋的感觉!

(本段由写梧桐树上的积雪转而写在雪地里“撒欢”的“我们”,富有童趣。)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那条路上又有了新的面孔,还拆迁了几栋楼,但那排魁梧高大的梧桐树始终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我们,静静地看着我们在树下嬉戏打闹,看着我们渐渐长大。

(简述时光流逝中的“变与不变”,强调了梧桐树的坚守。)

我爱梧桐树,爱它们苍翠高大的身躯,更爱它们的静默无言和昂扬向上。梧桐树下的我们,也终将会成为最好的我们。

(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对梧桐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表达对未来的希冀,深化主题。)

【陕西西安市育才中学,指导老师:刘丽娟】

点评

小作者心语:每次谈到童年,我总是像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完的话。那些藏在记忆里的人和景,还有曾经做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傻事,都是我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喜欢思考,喜欢写作,喜欢用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天,我独自一人在学校附近的那排梧桐树下散步,习习的凉风惹人无限遐思,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飞到曾经,想起了我和伙伴们在这一排梧桐树下度过的春夏秋冬,心中甚是感念。这一排高大魁梧的梧桐树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感动,从它们身上,我看到了静默无言、昂扬向上的精神。于是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韩雨潇同学:曾几何时,我们还一起在那排梧桐树下打闹、嬉戏,那排梧桐树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成长,蓦然回首,它们还在我们回家的路上静静守候,叫人怎能不心生感慨?语言文字真的很有魅力,一麟把她的真情灌注其中后,引起了我们心灵的共鸣,也勾起了大家对美好童年的深切怀念。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无比精彩的,都是值得回忆的,那些教会我们成长的人和物都值得赞美。

盛东方同学:江一麟同学由眼前景想到曾经身在此景中的温情往事,一气呵成,写成此文。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内蘊丰富,读来很有美感。

刘丽娟老师:小作者分别从春夏秋冬四季来展示那一排梧桐树的特点和变化,对每个季节的描写都准确抓住了梧桐树的特点。多处运用修辞手法,细腻贴切,形象逼真,为作文增色不少。第一段开门见山,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与那一排梧桐树的感情;第二段继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梧桐树的外形,凸显梧桐树历经沧桑,年岁已高,见证了很多人的成长;中间的段落,小作者分别描述了每个季节梧桐树的特征和带给人们的美好享受;结尾直抒胸臆,借物喻人,表达出对梧桐树的赞美,升华主题。

猜你喜欢

梧桐树比喻时光
Chapter 2 Childhood time第2章 童年时光
雨中的梧桐树
永远向前的时光
比喻
梧桐树下
漫时光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那棵梧桐树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