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3-06-06王亚梅
王亚梅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的一句话:“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经过岁月的积淀,对此我愈发深以为然。
一、悦己阅读,追寻心灵的自由空间
闲暇时光,泡一壶茶,在桌前落座,静心阅读,是我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之于我,是休闲,是享受。家里装修时,我特意留了一整面墙做书架,书架上文学类的作品以散文居多。其中有朱自清、季羡林、汪曾祺、余秋雨、林清玄、三毛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书籍有的已经被我翻得磨损,那是因为经常读的原因。季羡林的散文是我翻阅最勤的,朴实、亲切的文风就像大师的为人那般谦逊平和,读来仿佛在与智者对话,愈读愈觉有味;林清玄的散文透着睿智,即使是临窗小景,亦能用独特的视角去描绘,品味着淡泊通透的文字,生活中再多的不快也释然了;三毛的文字透着恣意潇洒,在我到不了的远方,她用文字让撒哈拉沙漠绽放出生命的芬芳。
《昭德新编》云:“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且不谈阅读是否能让“智慧生”,阅读经典的散文,能让我“心静极”倒是真的。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常会让人内心浮躁,但这些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将那些浮躁一点点驱散,载着我抵达蕴藉心灵的港湾。“心静极”时,我时常也会有写一写的冲动。写记忆中的美好、生活中的小确幸,用散文的笔触抓住转瞬即逝的美好,这是我很乐意去做的事。写随笔是阅读的延续和对生命表达的需要,这也让我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
除了散文,随心随性的阅读还有很多。读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仿佛也一同走过了在自我救赎中实现人性重生的心路历程;读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恍若读到一部交织着清醒与迷茫、逐梦与破碎的恢宏史诗……我读这些看似“无用”的书,无关其他,只是纯粹地享受阅读的乐趣而已。这样的阅读可以让我在精神世界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可以如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达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的自由境界,这是悦己阅读无可替代的妙处。
二、专业阅读,照亮跋涉的前进道路
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黄山谷的话切中要害: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对于一名语文教师,用教育类的专著“浇灌”是专业成长的需要。通过专业阅读,可以汲取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的源头活水。读专业类的书,我习惯于边读边批注,这样再读时更有重点。专业阅读,仿佛拨开云雾见月明,及时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为我在教学实践中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和有效组织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语文统编教材中“整本书阅读”是新的课题。陌生的知识领域急需弥补理论知识的空白,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系列丛书,填补了自己知识的盲点。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自己不理解,那就多读。在阅读中拨开迷雾,以解“知不足”的茫然。初读始知皮毛,用于指导实践还远远不够,于是我通过反复咀嚼式的研读进行梳理和内化,在教学时才有了底气。
专业阅读,如在文字的炉火旁取暖,在书本的阳光中补钙,让我的思想与眼界可以向更深远处漫溯。触手不能及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思想不能到达的地方,书可以架为桥梁。阅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此。
三、师生共读,寻得共通的语言密码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自然深知阅读对于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性。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对学生阅读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在这一点上,我始终相信师生共读的力量,因为通过同读一本书,我与学生拥有了共同的阅读话题,找到了共通的语言密码。
苏轼谈治学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外阅读,旨在培育趣味,拓宽眼界,所以我提倡让学生自由和广泛地阅读。我和学生们一起读《城南旧事》,探讨离别与成长的关系;我们读《寂静的春天》,一起交流“寂静的春天”背后让人深思的话题;我们读《苏东坡传》,学生说:“我也要把苏东坡作为我的偶像。”我说:“其实李清照也是我的偶像。”于是学生追着我问:“那有没有《李清照传》可以读?”“当然有了!”于是,新一轮的师生共读又开始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在阅读这件事上,我愿意是树、是云,去推动,去唤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阅读其实也是在种树,每读一本书,便是为灵魂的家园增添一份绿意。
阅读,使我保持着内心的平和,也给我向上的力量;使我从容淡泊,但也不懼挑战。
感谢阅读,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