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6-05姚建
姚 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模具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省级示范及以上的高职院校需要构建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体系[1],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4+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均由本科院校提供指导,高职院校则具体组织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落实师资。如高职院校有相关课程不具备开设条件,经双方协商后,可由本科院校安排开设。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项目管理,需明确责任,理顺职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穿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促进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发挥学生优势潜能,调动学生内在动力,推动教学过程与实践相结合,实行多方面的管理模式,培养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创新人才[3]。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并逐步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机械行业发展,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传统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机械工程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但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能满足服务产业转型创新所需、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科学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技术型人才是与本科联合培养的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时代命题。
1 培养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
1.1 国家层面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5]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尤其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推动高素质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拼搏奋斗。
1.2 社会层面
创新创业人才是具有创新活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市场经济建设中自主创新改革的技术型复合人才。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6]。高校作为创新人才输送地,必须以国家政策为依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全局自上而下的规划,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服务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宏图。
1.3 学校层面
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高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贯彻执行《中国制造2025》的整体规划,撑起智能制造产业的基石。鉴于此,高校必须坚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始终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攻坚方向,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多元化知识体系、自主创造的高素质创新技术型人才,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资源。
2 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高职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1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落后,评价体系不完整
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支太少,几乎没有交叉学科,没有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创新视野面窄,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与社会新时代需求完全脱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对学生成果评价往往只采用结果考核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进步,同时伴随导向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导致学生无法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肯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深层次挖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2 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匮乏,产教研融合不到位
作为工科专业,高职院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缺乏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整体规划布局和资金投入建设,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创业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任教师兼职创业导师,缺乏相对应的企业实践经验和专业化的培训,忽略了专任教师普遍存在创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高学历、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供不应求[7]。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缺乏系统化教学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产教研融合不到位,学校无法精准定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无法补足传统人才培养的短板。学生无法在高质量的实践平台上进行学习与实践,解决不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影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3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学生动手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的机械工程类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力,拥有专业素养、工程素养、人文素养、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适用社会和机械行业发展,能胜任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创新设计、研究开发、监督检测、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地位无比重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突破学校、政府、企业以及产业群的瓶颈,更缺乏改进机制,无法对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部分进行监督,无法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达不到教育高产的效果,导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缺乏制度支撑。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未根据专业自身特点进行改革,缺乏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专业培养计划。对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理念滞后,与实践环节脱节,教师创新意识缺乏,灌输式授课,学生应付式完成任务,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弱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达不到高素质创新技术型人才要求。
3 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遵循时代发展规律,依托学校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以改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创建创新创业资源库体系,打造特色的培养体系为契机,探索与本科联合培养的高职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
3.1.1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机械行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培养拥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及现代化机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推进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化,进行自上而下的设计,形成健全合理并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单独课程、课程专业群以及合作院校协同合作的科研实践课题为主导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合作本科院校的成果导向目标,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持续完善的理念,提升课程的含金量。
第一,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本科与高职院校联合制定。由本科院校提供指导,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及自身办学特色,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选择教材、落实师资等,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融合,从而提高课程的独特性,同时加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长和实践环节内容,建立高职院校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二,课程内容要迎合时代的发展。课程内容不能局限于某个领域,要有时代性的思维。教学方式体现先进性,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接轨。知识结构不能固步自封,要打通各学科专业的壁垒,融合各个学科的特色,体现课程的新颖性。因此,高职院校需探索跨学科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由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融合的转型。第三,课程内容的育人成效应当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考量,这才体现课程科学性。第四,加大与合作本科院校贯通培养项目的科研研究性、课题创新性、项目可行性内容所占比重,体现课程的挑战度。只有如此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得到质的提升。
3.1.2 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
如何科学准确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这也是检验高职院校育人成效的重要路径。在评估内容方面,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采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8-9]的教学方式,侧重合作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题申报情况、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情况。在评估层次方面,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在校教师对学生评价,合作企业实习评价以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成果等方面综合考核,评估出学生整体综合能力。在评估主体方面,可以从校内专家、在校教师、在校生、毕业生、机械工程类用人单位、机械行业专家等多元化评价,尤其注重在校生、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将学生发展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机械等行业发展对机械人才的需求相对应,激发他们创新思维,为社会培养新时代机械创新型人才,以他们所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要素作为确定评价的标准。构建系统化评价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弥补全面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整合各交叉学科的资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人才培养的优化提供指导。
3.2 完善创新创业资源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平台的支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整合各方面资源,以“科研—教学—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资源平台和项目团队师资力量作为依托,建成一系列先进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并引进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同时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制定出基于实践应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机械工程类创新实践环节,完善“产教融合、协同中心”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在实践过程当中沉浸式地理解和消化专业知识,真正达到高校产学研育人效果。
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相结合的思路,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知名学者等,组成一支具有高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从全国各知名高校引进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在此基础上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本科与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等。充分利用竞赛项目的资源,建立起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实践训练体系,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优越性,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战的平台,加快项目孵化,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科研能力。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充分挖掘潜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协同全过程育人,全方面发力,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改革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3.3 打造特色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以创新创业建设专项资金、创新创业大赛成果奖励办法等激励机制为出发点,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贯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摸索“资源全”“教师优”“平台广”系统化育人机制。在校内,由教务处、学工处、科研处等部门牵头,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并由教务处对该学院进行全面整合和安排。首先创新创业学院要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其次要关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布局及实施,然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最后汇总各种创新成果充实教育资源库。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入驻学校里创业园基地,为团队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和设备支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团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突破团队与企业对接的瓶颈。在校外,也应建立起“高职—本科—企业—政府”四位一体的创业实践体系。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时代特点,充分利用合作本科院校平台资源、企业技术优势、当地政府政策福利打造出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跟当地政府合作,把握当地产业特点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将校内优秀孵化项目合理转化成企业需要的生产力,提供科学的技术咨询服务,形成校企双赢的格局。
4 结束语
本文从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入手,强调培养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并分析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课程、评价、资源、特色培养体系等进行创新完善,培养出满足服务产业转型创新所需、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技术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奠定智力人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