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格局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

2023-06-05梁伟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梁伟业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高校掀起了“大思政课”建设热潮,努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向了新的阶段。

1 “大思政课”格局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民办高职院校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抱着投入少、见效快的心理,紧跟公办高校步伐,盲目照抄照搬“大思政课”模式,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思政内容,认为这就是“课程思政”;要求领导干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认为这就是“校园大课堂”;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认为这就是“社会大课堂”。这种贪大图全、唯“效”(表面形成的格局)是图的形式主义做法,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思政课教育的重视不够,对“大思政课”的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1 思政课未能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未能有效拓展教学生活化空间

民办高职院校是新时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了许多技能型人才。但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都与公办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鉴于民办高职院校的企业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占据市场、争取更多生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用主义”心态,“领导层更多地关注于招生规模,而能够扩大招生规模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就业率,体现在课程上就是专业课,所以思政课往往处于弱势地位”[2]。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就要求思政课应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运用现实社会生活素材来丰富思政课的内涵,因此,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下,思政课需要不断地拓展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场域来实现教学生活化。然而,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对思政课的重视,使处于“弱势地位”的思政课在“大思政课”格局中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学校在师资、财力、物力上投入不足,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空间也未能得到有效的拓展。因此,由学校领导层主导的课程思政、校园大课堂、社会大课堂和思政课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内部结构松散,不能对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无论是思政课还是课程思政、校园大课堂、社会大课堂,均是理论多、说教多,缺乏与学生的现实相结合,这正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短板”。

1.2 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动力,缺乏探索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热情

“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上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让思政课回归生活,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思政课教师应积极研究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师资不足、教师流动性大、以退休老教师和新进青年教师为主体,缺乏稳定的、承上启下的教学和科研团队,加之民办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缺乏重视,使得思政课教师缺少内生动力与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热情,因此,大多数思政课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创新乏力。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建设好“大思政课”,就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活力,建立健全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干力量,并带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构建以教学生活化为策略,全校人人参与、紧密协作相互对接,覆盖学校各项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完整思政教育体系[3]。

1.3 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够,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实用主义”心态的影响下,大多认为专业课能教给自己技术技能,而思政课没有实际用处,这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思政理论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加之思政课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手段与学生的实际脱节,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针对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一定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课教学跟现实结合起来,跟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使思政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寓教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 “大思政课”格局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及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民办高职院校要摒弃“重专业、轻思政”的实用主义办学思想,切实把思政课建设提高到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策略及实施路径,走好具有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之路。

2.1 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生活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思政课师资不足,其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上往往按部就班,教学内容大多囿于固有的教材,理论讲解多,联系实际少,缺少针对性、关联性,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去甚远。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脱离实际生活的思政课教学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理论与生活的疏离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给思政课教学予以启迪。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思政课教学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并指导生活。思政课教师应有宽广的“大思政课”视野,要善于将现实社会生活引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有效手段,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有效策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地解决思政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疏离的问题,能有效地改变思政教育形式化、内容空泛化等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政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教师更需要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思想、心理和需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喜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社会生活中发掘思政内容和元素,寻找适合又适当的教学契机,巧妙地将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和思政理论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可度。

2.2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实际,架起由生活通向理论的桥梁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政理论基础较差,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很多思政课教师选择从理论出发,运用案例、故事等形式去阐释思政理论和观点,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容易出现将思政理论“硬融入”“表面化”等诸多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及时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由从理论出发转变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学生与课堂之间架起一座由生活通向理论的桥梁,让学生以切身的经历、真实的体验去感受、去思考,在心灵上有感触,在思想上有感悟,从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实践上升到理论。

从现实生活到理论升华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参与空间和更多的参与机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学习热情。学生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与具体的实践中感悟真理,逐渐地理解思政理论知识的深意,并将其运用到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从而理性地判断和分析现实问题,真正将思政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从而实现自身的超越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堂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分析和讲解,由于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现象认识、理解并掌握思政知识及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使思政课教学更贴近学生,让学生有亲切感。

2.3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伴随着不断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信息化技术等特点,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学生的感知特点,创新供给方式,如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虚拟实践教学[5],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场景,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政课教学活起来、使思政课堂亮起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如移动互联网、自媒体、论坛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内容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与信息传输途径,“微媒体”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喜欢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关注社会资讯,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在多样化信息的影响下更加多元化。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微媒体”的应用技术,创新更加开放的“微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及时利用“微媒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4 在教学载体和场域上向学生的现实生活拓展、向“大思政课”自然生成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断地走向知识化、专业化、学科化,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教材、课堂等显性载体,忽视了对学生影响更直接、更深刻的隐性载体。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精致的利己主义、杂乱无章的自媒体信息等隐性载体无时无刻不在思想层面上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生成。这种隐性影响是无声无息的,并且具有累积性、持久性等特点,这无疑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6]。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但容易受现实社会生活非主流思想影响的特点,思政课教师在利用传统显性教学载体的同时,也应充分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隐性教学载体,将教学场域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因此,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给思政课带来了开阔的教学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载体和宽广的教学场域,使得思政课向“大思政课”自然生成。而“大思政课”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作为主干力量,更需要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互促互进。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史馆、劳模工匠工作室、校内外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品牌;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在专业课程中充分挖掘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匠精神”[7],通过科技发展史、科技文化史等培养学生敬业、爱国、团结和进取的意识;辅导员通过邀请劳模、工匠等先进典型人物开展主题班会,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全校教育工作者应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文化论坛、文化大讲堂、流动课堂、戏剧进校园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作为民办高职院校,还要利用自身企业办学的优势,通过学生进企业、顶岗实践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自觉地追求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要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校地、校社、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真实历史事件或英雄烈士,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8]。

2.5 建立与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近年来,以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等民办高职院校积极支持思政课教学走进企业、走向社会,鼓励开展“行走中的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模式,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学生普遍感觉学有所获,教师普遍感觉教有效果。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为了便于管理,对各门课程的教学评价常常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各门课程有各自的特点,也应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方式,并且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生活化,使得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建立新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就成了“大思政课”在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生活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更注重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考察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要更多地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受影响与思政素养提高的程度。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常常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割裂开来,倾向依据学习目标,按既定的规则对学生的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从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新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的成长所得,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反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生成,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生活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了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评价重心也应转移到教师对教学组织、学生引导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

3 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应切忌盲目照抄照搬他校模式,切忌形式主义,一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9]要求,以思政课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将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以思政课教学生活化为策略,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拓展思政课教学载体和场域,使思政课向“大思政课”自然生成,助推“大思政课”建设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从而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校园大课堂”“社会大课堂”间的壁垒,使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互促互进,形成以思政课为引领、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干力量的“三全育人”格局,重构科学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走好具有民办高职院校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