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务必”的内涵、结构与特征
2023-06-05罗春梅
罗春梅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这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地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地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438-1439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融入其中,使“三个务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实现了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升华。在深度明晰“三个务必”历史由来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其基本内涵,审视其内在的结构关系,进一步认识其所具有的特征,是践行“三个务必”的题中之义。
1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历史轨迹
“三个务必”并非借由新时代而凭空出现的科学论断,而是现身于历史的延长线上,存续于历史发展结构之中的科学论断。理清“三个务必”的理论源头和发展脉络,是科学把握“三个务必”的前提性条件。
74年前,毛泽东同志站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轨道上,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对党的建设规律作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研判。习近平同志在对百年变局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保持清醒和坚定的基础上,作出了“三个务必”的科学论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不渝的坚守与践行。如,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提出的“民族独立自由”“人民解放幸福”,初心使命在此时已初具雏形。193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把“加强党的教育”纳入巩固党的中心环节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宣传学习以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在该阶段得以深化。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务必”的凝练。在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例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作出了涵盖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等在内的六条规定;1951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三反”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告诫全党。以上均是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的作风建设严格要求自身的实践体现。在新的“赶考”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两个务必”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用四个“包含着”深刻阐释了“两个务必”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此外,习近平同志更是从全局性和整体性出发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开展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例如,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等等。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穿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前行的各个时期。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贯穿在打倒反动势力和推翻错误思想倾向的历史斗争之中。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构筑在巩固新生政权、反对美苏两极格局对抗和为改变贫困落后现状进行经济建设的实践斗争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一,要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时代背景下展开伟大斗争,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继续弘扬斗争精神,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新斗争。第二,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分析所面临的时代形势和清醒认识其所蕴涵的时代价值,以更大的信心和更强的毅力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第三,将斗争视角转向网络空间,创新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方法和新举措。新时代继续弘扬和培育斗争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使命担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
2 “三个务必”的基本内涵
“三个务必”是各个部分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在坚持“两个务必”的基础上,科学把握“三个务必”的基本内涵,实现党的初心使命、优良作风和精神力量三者的有机统一。
2.1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涵
“初心”“使命”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进程。“初心”决定“使命”,“使命”是“初心”的践行和归属,两者统一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
2.1.1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立场问题是解决“发展为谁”的关键所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源于人民、为实现造福人民为目的的党的理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人民属性。第二,坚持造福人民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问题,是关乎发展目标和结果的重要命脉。“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造福人民为价值导向,不断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变为现实。第三,坚持依靠人民的实践方法。实践方法问题,是解决“发展靠谁”的重中之重。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实现着对其的科学运用,尤其是关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具有现实历史性和政治规定性。质言之,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实践中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汲取人民的实践智慧,将使命担当付诸于带领人民群众通往民族复兴道路的各类实践形式之中。
2.1.2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发展的科学实践,也是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生存危机历史命题的确认。第一,肩负民族复兴使命。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毛泽东同志以高度的历史清醒和历史自觉,对历史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以思想解放为着力点,作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初心使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等等。第二,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毅力开展“四个伟大”建设,在“四个伟大”建设有机结合的实践进程中,推动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
2.2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内涵
“谦虚谨慎”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涵养的优秀品格,“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锻造的优良传统,“谦虚谨慎”贯穿在“艰苦奋斗”的历程中,“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永葆“谦虚谨慎”的本色所在,两者统一于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本色、反腐倡廉建设和新时代的“赶考”精神之中。
2.2.1 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就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准则,在奋斗进程中彰显着自身为了人民的优良作风。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首次强调了人民利益和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理念,充分肯定了张思德为了人民利益所作出的高尚行为。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人民至上”,多次向党员干部提出要求,强调要把群众利益置于首位,朝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勇前行。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和实践检验,淬炼出以人民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精神品格。
2.2.2 反腐倡廉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是对中国当下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所做出的重要举措,是继续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早在革命时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已经成为党员干部在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的准则。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其嵌入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更是在反腐败斗争中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但是,反腐倡廉建设依旧面临着严峻形势,尤其是部分党员干部仅仅把“两个务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而未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继续弘扬和践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落细落实的关键举措。
2.2.3 新时代的“赶考”精神
新时代的“赶考精神”内涵丰富,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居安思危、实干兴邦等有着深刻的“赶考”精神意蕴。居安思危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应对“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等。实干兴邦是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历史成就的重要明证。居安思危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实干兴邦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理念。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考题”时,始终以“赶考”精神激励着自身在新的“赶考”路上继续前行。
2.3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内涵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对中国共产党精神力量和本领要求的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车轮缓缓前行的各时期,尤其是在新时代,仍需要以“进行时”展开伟大斗争。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讲的斗争,……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5],这为把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内涵意蕴指明了方向。
2.3.1 知重负重
“知重”侧重认识层面,强调我国过去、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时代形势以及在该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时代考验。“负重”侧重实践层面,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肩负起时代重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主动践行初心使命。知重负重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践行。换言之,知重负重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始终以高度的历史清醒和历史自觉,面对时代“考题”、肩负时代使命。
2.3.2 苦干实干
“干”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苦干”“实干”强调的是“谁来干”和“如何干”的问题。一方面,要反对空谈和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以真抓实干的坚韧和空谈误国的信条完成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将依靠人民的方法论和为了人民的价值论进行充分结合,以实际劳动的付出破解历史难题,以开创美好的未来指引我们继续前行。苦干实干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人民观的践行,是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涵养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前行道路上要继续发扬苦干实干,以苦干实干的精神浸润苦干实干的实践,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扎实根基。
2.3.3 攻坚克难
“攻”和“克”是面对“坚”和“难”所采取的行动或举措。“艰”和“难”既指风险挑战,又指风险挑战的程度之深、难度之大。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另一方面,要在应对风险挑战时有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品格。一定时期的历史重任是对该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奋斗历程中,必然要面对种种社会矛盾、应对重重社会考验,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以不怕牺牲的精神意志鼓舞自身不断战胜通往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 “三个务必”的结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审视“三个务必”的内在结构。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作风要求,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主动的展现。
3.1 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方向指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什么”的问题,指引着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担。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是贯穿百年历史的主题。这一主题,为我们指引前行方向,指明了前行路上的目标导向。在前行道路上,我们需要激励自身继续保持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需要鼓舞自身继续开展伟大斗争的理想信念。
3.2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作风保证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为作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即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传承。习近平在“进京赶考地”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7]。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要一如既往地彰显其政治本色和保持其优良作风,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斗争意识在中国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3.3 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必然要求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做”的问题,是前行路上的必然要求。斗争精神根植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自身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之中。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奋斗精神,我们就必须“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8]。在新时代,以党员干部为代表的“主心骨”是既要注重斗争精神的培养,又要重视斗争本领的增强和斗争艺术的提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
4 “三个务必”的特征
“三个务必”的特征,是对其基本内涵和结构关系的深入挖掘和深度探索。以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凝练和概括了“三个务必”的特征,对于深入把握其内涵和结构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4.1 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党性指的是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所属机构关于党的观念和意识,人民性是将前者聚焦于党的根本宗旨[9]。党性和人民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是一致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开篇,揭开了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对党性和人民性的生动呈现。第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问题,前者阐释了党的执政理念,后者诠释了党践行使命担当的鲜明政治品格。该问题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于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中。第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中华民族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刻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是74年前毛泽东同志对党在取得全国政权后不要被糖衣炮弹所击倒、经受住执政考验的深深告诫,是74年后习近平同志对当下所面临的“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和“四风”等问题的多次告诫。该告诫将党性和人民性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视野之中。第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回答了斗争方向和斗争立场两个问题。其中,斗争方向是指在党的领导下为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而斗争,斗争立场是指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人民利益的实现而斗争。该问题将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于党领导人民群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漫漫征途之中。
4.2 阶段性和长期性的有机统一
阶段性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需要历经时间维度的发展,进而以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断取得阶段性成就。长期性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实现,需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进行艰苦奋斗,需要以善于斗争的本领涵养敢于斗争的精神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2]1438。中国共产党向着民族复兴前行的历程,生动地展现了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三个务必”的阶段性体现在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革命年代、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年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年代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三个务必”的长期性体现在从革命年代跨越到新时代的漫漫进程中。在时间维度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是基于前一个阶段展开的,是循序渐进、依次更迭的,是在不断超越前一个阶段的进程中实现四个阶段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其在实践进程中转化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群众观、实践观等。这也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统一的进程中,要做到历史自觉和时代要求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
4.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党内外、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把握,充分发挥自身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进而对全党提出要求,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是两者实现有机统一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多样的斗争形式中,一步一步地夯实着民族复兴目标的根基。从“务必”一词出发,对“三个务必”进行审视。一方面,“务必”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所具有优势的清醒认识、对所要完成的伟业的准确把握和对自身所面临局势的正确评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务必”是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体现了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是将由外到内的约束转化为由内到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从现实境遇出发,对“三个务必”进行审视。“三个务必”的提出,是对我党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特征等现实状况的新认识新思考,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赶考路上指明了政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