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育振兴的理论逻辑及其路径选择

2023-06-05袁利平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化发展

袁利平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新发展阶段乡村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所作出的治理方略。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从学理层面而言,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衍生概念,它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各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乡村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乡村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从现实层面而言,乡村教育不仅是乡村社会的灵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要想描绘好乡村振兴这幅时代画卷,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教育。本文旨在立足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厘清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行动框架,从而回答好“新发展阶段乡村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这一现实问题。

一、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

乡村要振兴,教育须先行。将乡村教育放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宏观层面深入剖析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使命,能为构建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框架与具体路径提供理论支撑。

(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我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下的乡村教育振兴应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打破传统“沟壑填补”式“单数质量”的乡村教育,构建立体式以“复数质量”为发展的高质量乡村教育质量体系。在新发展阶段,农村人口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从数量红利转变为质量红利[1],这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质量发展下的乡村教育振兴要以人口质量提升为突破点,扎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深化人们对乡村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以优质、均衡的乡村教育供给满足乡村民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为整体全面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动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党坚持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2]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这一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教育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又是组成共同富裕的内在要素。大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命题。[4]乡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这成为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阻碍,乡村教育振兴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乡村教育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其内涵式发展、深刻性变革能够支撑和促进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教育整体实现现代化。乡村教育可通过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助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式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进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障。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乡村教育振兴需坚持以2035年阶段发展目标与21世纪中叶远景目标为前进向标,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从发展规划、人才培育和数字转型等方面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坚实基础,以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5]

(三)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美丽中国是一个以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舒适的生态人居为基本要求,以共同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为使命的奋斗目标。美丽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象表达和典型形式,而且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美丽中国建设必然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中。乡村教育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基础支撑,是提升中国之治的现实需要。在新发展阶段,要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乡村教育振兴为动力,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奠基性作用,探寻通向真善美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大力提升乡村教育新境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教育振兴要涵盖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理念、知识技能、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等,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生态文明素养,增强我国生态文明软实力,进而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自觉。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性工程,乡村教育振兴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以教育生态善治唤醒人的生态良知,促成人的生态善行,培养全面的、完整的“生态人”,使人们在善待自然的过程中升华对自然的关爱,在关爱自然的过程中深化人之为人的本性,展现一个有爱、有责任的自我,最终形成一种物我相依的生命共同体,实现人性真善美的统一。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教育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乡村教育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切实为全面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对于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发展今天的乡村教育、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是发展明天的现代社会”。[7]只有建立健全乡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从整体上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基健体。此外,乡村教育在促进乡村人们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优化乡村人才培养结构,统筹推进乡村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累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后盾。

二、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遵循

价值逻辑是从事物的有用属性探索其为什么存在和如何存在的前提性问题。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遵循是指面对时代使命与现实问题,乡村教育在乡村教育振兴中所要保持的基本立场、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的概括性表达,对乡村教育振兴具有普遍正当性规范意义。在新发展阶段,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逻辑不仅蕴含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性,而且彰显着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一)坚守“为农而教”的价值立场

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支撑的内在逻辑,其价值不仅表现在让个体更好地发展,还体现为将个体培养成为乡村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的观念,改变乡村教育从属于城市教育的认识逻辑,充分展现“为农而教”的内在价值。[8]乡村教育振兴旨在通过发展乡村教育以提高乡村人民的知识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技能,使其能够更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形成全新的乡村教育振兴理念,切实将他们培养成为知农、爱农、敬农、重农、为农、助农、兴农的创新型人才,使他们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乡村教育振兴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农村、农业三大主题而展开,只有服务好、解决好“三农”问题,乡村教育才能发挥它的本真价值。一方面,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升乡村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保证年轻一代能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文化与劳动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力资本。另一方面,深刻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时代意义。教育、科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柱,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将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教工作的重视之深、期待之切和谋划之远。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更好地实现三者之间“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发展,以教育强农、科技强农、人才强农建设为重要着力点,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彰显“为农而教”的价值立场。

(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承诺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期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2035年则会达到75%左右,(11)数据来源: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21lhzfgzbg/2021-4-10。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战略导向和主要任务。城乡融合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农、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进程中,乡村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基础作用不可忽视。通过乡村教育振兴,促进城乡教育双向一体融合发展,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双向流通、互惠共生、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这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乡村教育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城乡教育利益共同体形成和分享的过程,它能够反映现代社会教育公平现象,这既是广大人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是国家各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需要大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使城乡教育普惠优质均衡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三)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价值情怀

乡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乡村教育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空间,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与培植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场域。[10]乡村教育的基因恰恰在于其“乡土性”,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超越地域意义上的乡村与乡村教育,传承创新乡土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任务。乡村教育振兴承载着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形塑良好乡风文明的基本责任,乡村文化反过来也具有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赓续发展、繁荣共生的重要精神支撑。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振兴的载体。在乡村教育振兴进程中,要以“乡土性”文化构筑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抓手,不断地选择、改造文化,为整个乡村营造文明、淳朴的氛围,建立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秩序,使得乡村人民不忘本、不忘根,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心。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振兴之源。乡土文化有利于培育与增强乡村人民的归属感与获得感,发挥自身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乡风文明与道德、思想与风俗等紧密相连,反映着乡村人民群众的社会交往关系与总体精神状态;乡风文明建设能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进而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丰富营养。

(四)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价值担当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表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教育振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简而言之,乡村教育振兴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

乡村教育振兴根本任务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它不仅是教育资源的现代化,还是教育理念、方式等核心要素的现代化,也是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现代化。一是乡村教育振兴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掌握现代化知识与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其现代化水平。二是乡村教育振兴有利于宣传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造乡风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引导他们运用科技开展新的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的调整与升级,进而推进农业现代化。三是乡村教育振兴可引导农民开展新型农业,可以吸引本地人才留村务农,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

三、乡村教育振兴的行动框架

行动框架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帮助人们有效执行和完成目标任务的理性表达。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任务,有必要立足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与价值逻辑,结合乡村教育振兴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重点着力于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理念、方式及机制等方面勾勒一个具有综合性和逻辑性的行动框架。

(一)行动目标:满足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

乡村教育要以乡村振兴战略所提出的总要求为目标,通过乡村教育振兴进而彰显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所衍生的工具性功能。乡村教育振兴不仅要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体现其本体性功能,也要充分挖掘与彰显乡村教育工具性功能的时代特色,进而为推动乡村振兴汇聚更强更大力量。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集中反映了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乡村教育振兴在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上要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乡村年轻一代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厚植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中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只有激活乡民的文化主体自觉,增强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真正落地见效。三是提升乡民内在精神。内在精神主要是指人们自身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扬在脸上的自信和刻在骨子里的精神信仰。乡民的内在精神主要是指对乡村社会的亲近和尽可能开阔的精神世界,前者主要体现为乡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良好的乡村意识以及对于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后者主要指通过乡村教育培养乡民开阔的文化视野和社会胸襟,引导他们坦然而自信地生活,勇敢地面对未来世界。培育乡民内在精神不仅是乡村教育振兴积淀优质精神财富的结果,也是为乡村振兴涵养丰富精神内核的前提。

(二)行动理念:彰显乡村学校教育新使命

乡村教育振兴的理念是指人们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中所秉持的观念体系,也是人们对乡村教育振兴的一种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反映了广大乡民群众对乡村教育振兴的殷切期盼。在深化乡村教育振兴进程中要充分彰显新发展阶段学校教育的新使命,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关联和交融的现代化乡村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准备。

一是乡村教育要面向广大乡民。乡村学校在理念上要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行统筹,以促进乡民全面发展为己任,既要满足乡民对美好教育生活的需求,又要鼓舞广大乡民和年轻一代学习、掌握与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来改造生活世界,营造更加幸福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氛围。二是乡村教育要面向乡村社会。乡村教育振兴理念反映着社会对乡村教育的现实期待,所以要发挥理念的激励作用,鼓励乡民积极面对生产生活,激发乡民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设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有效反映乡村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人们积极探索、解决难题,不断调整以适应和引导乡村教育振兴。三是乡村教育要面向未来。乡村教育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要引导全体乡民面向未来,具备迎接未来的勇气和信心,积极把握机遇并迎接挑战,为乡村教育振兴理念添砖加瓦,进而促进乡村特色优质发展。

(三)行动方式:构筑乡村教育振兴新格局

乡村教育振兴的方式是对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体现乡村教育振兴方法和形式的统称。乡村教育振兴在本质上是促进乡村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其中包含对当下乡村教育中不合理因素的批判、突破和超越。推进乡村教育振兴需要用系统的眼光来审视乡村教育发展,构筑起包含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及职业教育等在内的现代化乡村教育新格局。

一是补齐偏远乡村学前教育短板。大力发展乡村学前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发展乡村学前教育要以现代化理论为基本依据,以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切实保障学生的基本教育权利,构建乡村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二是巩固乡村基础教育的战略性地位与基础性作用。乡村教育振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基本目标,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为着眼点,为乡村教育振兴奠定稳固基石。三是促进乡村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1]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现代高中教育,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能力为重点,以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依托,从而提升其核心素养,为乡村教育振兴供给更多高素质人才。四是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乡村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农民为主要任务,引领有知识、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轻一代积极自觉地为乡村建设做出有益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四)行动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新体系

乡村教育振兴,人才是关键。在现实乡村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目标价值上认同各异。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提高升学率,家庭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鼓励孩子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社会教育相对短缺;加之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学校学龄人口骤减,小规模学校走向超小规模学校甚至走向消亡,从而导致乡村教育的投入与回报不对等,以及乡村学校生源不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等现象,这些严重影响着乡村教育振兴。因此,要积极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为全面提升乡村教育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一是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适应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从需求出发培育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就目前来看,我国乡村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产业经营人才、乡村管理与服务人才以及一大批为乡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人才相对短缺。因此,要建立健全以农业实用性人才为核心,其他各类人才共同发展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为新型技能人才的培育提供优质平台,为乡村现代化建设创设有利条件,将乡村振兴中所带来的劳动力资源作为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强有力支持。二是优化人才返乡发展机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农业发生较为严重的“内卷化”现象,城市工业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乡村人才不断向外流失。[12]这就需要以提升劳动力质量的整体水平为出发点,构建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才返乡发展机制,加大鼓励性投入,激励和支持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通过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补充等措施吸引从乡村考出去的大学生适时返乡反哺乡村;建立专门技能型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培养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会用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的人才,从而为乡村教育振兴夯实人才保障。

四、乡村教育振兴的路径选择

乡村教育振兴涉及到人财物等方方面面,从其时代使命,价值遵循和行动框架来看,需要从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乡村学校布局、乡土文化建设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来选择最优路径,为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提供最佳路径选择。

(一)加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由于我国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教育明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难以适应与满足乡村教育振兴建设需求。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加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能够为乡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加快乡村教育振兴的步伐。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可能加大对乡村教育事业的财政支持,利用教育经费完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改善乡村办学条件,保障乡村适龄儿童公平而高质量地享有受教育机会。加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不仅要保障乡村学校的正常运行,还要全面落实乡村学生资助政策,确保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机会公平[13],进而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保障教育经费合理配置。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是各级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教育经费管理职能,完善乡村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体制,确保教育经费的专款专用,也要针对不同学校的现实需求制定不同的拨款标准,推动乡村教育经费投入制度化、常态化。与此同时,还应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保障教育经费的有效落实,保证教育资金不被占用、挪用,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二)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为乡村教育振兴激活内在动力

乡村教育振兴的内在动力只能源于自我本体的、与现代化趋势相吻合的内在推动力量,这种内在推动力量都是以乡村地域意义上的社会共同体为基本单元、基本载体而展开的,这种载体反映在教育领域主要是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乡村教育资源的挖掘开发与创新应用直接影响其现代化进程。受历史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仍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以及重点内容。[14]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激活乡村教育振兴的内在动力。

一是以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满足乡村振兴需求。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资源投入总量,而是要从乡村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引进符合乡村学校发展、乡村教育理念与模式的资源。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是助力乡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引擎,推进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15]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切实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乡村教育振兴步伐。

二是以开发乡土教育资源为依托,彰显乡村本土特色。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大力开发乡土教育资源,有利于传承与创新乡村本土文化,彰显乡村学校办学特色。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厚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在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城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教育资源的扩散辐射功能,从而拓宽乡村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他们的本领见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孩子筑梦园梦。

三是以城乡教育资源管理制度为保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建立完备的城乡教育资源管理制度,能够保障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服务于乡村教育振兴,切实提高城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这就需要将城乡共享的教育资源进行分级分类,使得教育资源的利用更加便捷、高效,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提供基础。同时,加大乡村教育资源开发,不仅要求国家与政府履行好宏观调控与资源配置等职能,为乡村各类教育提供优质丰富的资源,也要鼓励和和引导地方企业、民间组织、乡村社区等积极挖掘开发乡村教育资源。

(三)落实乡村学校布局优化,为乡村教育振兴建强主阵地

基于城乡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学校布局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是将分散的乡村学校进行撤并或聚集的过程,这不仅影响着乡村受教育者的切身利益,也是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有组织地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维护乡村学生基本教育权利。乡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曾存在简单化、盲目化的倾向,缺乏一定的监管机制,导致部分学校被人为主观撤并,造成许多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阻碍了乡村教育健康发展。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实地考察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形成“一村一校”到“一乡(镇)一校”格局,切实维护和保障乡村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撤并后的乡村学校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师数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教育振兴。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乡村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将学生集中到以镇为单位的中心学校,有助于实现乡村留守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既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与优化资源配置,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推行小班化教学也要增强寄宿制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鼓励优秀教师留村返乡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积极力量。

三是适当保留偏远山区教学点,保障乡村学生合法教育权益。我国是一个地势复杂,山地、高原等占比较大的国家,所以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仍然散落着诸多教学点。在撤点并校的现实背景下,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且经济落后,这里的孩子上学变得更加艰难。因此有必要适当保留山区教学点,不能“一刀切”地进行撤点并校。地方政府要对山区教育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山区乡村学生的合法教育权益,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四)推动乡村本土文化建设,为乡村教育振兴筑牢稳固根基

“乡村作为一个文化意义层面的单元,承担着促进乡村文化与乡村记忆传承发展的职能”。[16]乡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而文化培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教育承载着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7]因此,乡村教育振兴要大力推进乡村本土文化建设,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乡村教育振兴筑牢稳固根基。

一是开展多元乡村文化活动,焕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开展多元乡村文化要坚持以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为中心任务,围绕乡村生活、乡村产业等方面创造创新文化。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域,将乡村学校建设成为多功能文化中心,能够为乡村本土文化建设提供交流合作平台。[18]开展多元乡村文化活动还要积极汲取城市文化精华,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打造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

二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创新乡村特色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建设好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多元乡村文化活动与教育宣讲,激发与提升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让他们更加热爱本土文化;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挖掘乡村文化本土人才,传承并发扬乡村特色文化,赋予乡村文化新的内涵,以及免费开放乡村文化场馆等场所,培育乡民学习、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主体自觉,有效促生乡村教育振兴内在动力。

三是丰富乡村文化特色产品,彰显乡村文化独特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应该改变观念,不再局限于通过简单的文化产品来宣传乡村文化。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来有效开发乡村民俗、民间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不断研发、生产与创新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文化特色产品,把乡村文化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不仅有利于调动乡民的文化生产积极性,也能够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形塑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村教育振兴品格。

四是开发乡土教材与特色课程,培育乡村学生文化自觉。“乡土课程补充具有传承乡土文化、弥补乡土文化缺失,健全乡村学生人格、树立乡村学生终身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及复兴乡土文明、激活乡村社会生活等文化意义。”[19]要坚持普遍性知识与乡土知识的开放与融合原则,大力开发乡土教材及课程。[20]开发具有乡村特色且能满足乡村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化课程,运用农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乡村本土文化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多种与乡土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他们的乡土文化自觉,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丰盈养分。

(五)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关键支撑

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力量。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但由于受地缘条件、经济水平、硬软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教师流失严重以及存在老龄化严重、职称晋升难、数字素养不高等难题突显。

一是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激励优秀乡村教师回乡从教。除了要整体提高乡村教师薪资水平,还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各类保险金、住房或购房补贴,让他们安居乐业;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乡从教,缓解乡村人才流失的现状,为乡村教育振兴储蓄人力资本。

二是改革教师晋升机制,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当前我国乡村教师职称晋升名额远少于城镇,且晋升机制单一,这导致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偏低,也是乡村教师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设置多元教师晋升机制,增加教师晋升名额,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评比,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升与培育教师专业发展自觉,从而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人力资源。

三是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乡村教师实现专业成长。针对不同学科、年龄、发展状况等分层分类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乡村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培训内容除了以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为主,还要增强内容的乡土性,将乡土知识与特色文化等融入到教师专业培训活动中,从而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乡土意识强的乡村教师队伍。另外,鼓励和引导乡村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手段整合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能够让我们重返乡村之路和共建精神家园的途径就是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是对传统乡村教育模式的突破与超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全面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力量所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所赋予和期望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托,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让乡村教育成为有根、有魂的教育,让乡村教育振兴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枚亮丽名片!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边疆治理现代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