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思考
2023-06-05胡宇飞王武唐亮
胡宇飞,王武,唐亮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100)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双创”教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1]。大学生就业存在供需结构不匹配、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和市场“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并存[2]。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契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缺失,所以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探索人才培养的新动力。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3],如何有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必要性:供需错位的现实要求
1.1 生态的耦合度不够
“双创”活动的持续性开展,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并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的创新创业观念在开放、多元、包容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意识。另外,创新创业教育与本土相关联的地域产业、地域资源的耦合性不强,没有将区域经济特点、本土产业优势、地域文化资源、高校办学目标、学校优势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耦合发展。供给侧视角下的供给生态分散、疏离,耦合度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多样化、个性化教育,不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4]。
1.2 培养模式具有趋同性
创新创业与专业学科教育之间的结合不紧密,与创新创业实践脱节,是供给侧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虽然一些高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资源、学校优势学科进行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但是依然有部分高校未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弱化实践,注重理论等现象依然存在[5]。
1.3 教学方式不丰富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公修课为主,虽然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但是重理论、弱实践、缺实训;对于创新创业与学科专业的教学,仍然以学科专业为主、创新创业为辅,缺乏层次递进性、课程衔接性;创新创业教育中案例式、研讨式、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比较少;创新创业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部分高校没有进行教材的本土化、特色化开发,教材内容大同小异[6]。
1.4 资源供给共享作用不强
供给资源的高效配置,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但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资源供给存在以下问题:校内资源整合不足、校际资源共享平台未贯通、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作用未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力量的深度合作机制未建立、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和评估等资源贫乏、高校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之间的联动性不足。这些问题导致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资源供给未能发挥共享作用,辐射带动效用不足。
1.5 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师资少、非专业师资多,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另外,师资队伍成员中校内教师较多,企业导师较少,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加之校内教师多承担教学、课题研究等任务,本职工作任务较重,又因缺少激励机制,制约了他们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精准供给:精准供给人才培养策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打破传统的人才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主要任务,让人才供给能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7]。鉴于此,高校要布局新生态、破除旧模式、采用多元化方式,精准确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2.1 布局新生态
在供给侧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以“精准供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在实践路径探索方面,创新创业的实质是创新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要明确“双创”之间的“双生”关系,不仅要推动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市场化发展,还要不断提高创业层次和水平,构建教育新生态[9]。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提高质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资源,实施自主性学习、个性化教学、多元化评价,突出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多层次、多能力的人才。
2.2 破除旧模式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打造“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10]。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要将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建立集理论引领、实践探索、阶段核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全方位保障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性培养。高校要秉承“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创建基地、组建团队,创设创新创业的孵化空间;同时,探索实施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互融共促”模式[11],并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实施分类指导,构建层次分明、“量体裁衣”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3 采用多元化方式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要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传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12]。首先,人才培养的层级要多样。针对学生和市场的实际需求,高校要构建多样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支持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需求方向。其次,人才培养的特色要鲜明。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所创设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不一样的。最后,人才培养需要跨界融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要在已有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新专业,又要按照行业标准积极推动现有学科专业的发展,提高人才的岗位适应性、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朝着宽口径、多选择、深根基、重创新方向发展。
2.4 汇集资源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集各方面资源,拓宽供给结构内容和实践方式,让多方资源都成为保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精准供给的有效方式。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能力测评、技能竞赛等,通过活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13]。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可以科技为引领,以“技能、技巧”项目驱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科技项目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还可以加强省际、区域、校际之间的创新创业联盟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园区)实践,以孵化基地、实训基地的人才资源扩充师资力量,强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14]。为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高校可与政府、企业、社会创业平台等进行对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层级化、多元化的产业业态,盘活各类有益资源,打造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有利条件,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效果。
2.5 汇聚人才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聚才汇贤,建立素质、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一是要专兼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队伍构成多元化,可以按照专兼结合的思路,建立一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如实施“双证双职”,可以将专业化、技能化两个方向的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教学。二是要融合协同,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教学风格,如实施“双培双能”,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校企交流沟通的桥梁,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指导能力。
3 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不仅关乎高校综合改革的成效,同时也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发展。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必须解决生态耦合度不够、培养模式具有趋同性、教学方式不丰富、资源供给共享作用不强、教师队伍结构单一的问题,以“精准供给”为导向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