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癸卯东游参访之所获、要旨与特点
2023-06-05何恒兵
马 斌,何恒兵
(1.南通理工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2.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如东 226400)
张謇一生出国的经历大致有两次,其中一次于1903 年农历四月远赴日本。此次东游前后共计七十天,游览时间之长、考察范围之大、参观单位之多、接触人员之广、记述事项之详、体悟慨叹之深,可谓绝无仅有,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外访考察学习。
1 参访所获
张謇自1903 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下同)清晨在上海登上日本邮船“博爱丸”号,七时开行,至同年六月初四上午八时,于日本长崎市登上“弘济丸”号归国,“计初六日抵沪,往还恰七十日,于调查实业、教育,间尚有未暇详者”[1]565。六月初六张謇坐上“鄱阳”轮船驶往南通,初十午后一时下船,十二日在家与三兄张詧畅谈“东游所闻见”[1]567。参访之行,收获颇丰。正如张謇所云:“虚往实归,无小大各成一绩,不负此行也。”[1]540
1.1 参观日本的实业与教育
张謇参访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日本所办实业及其运营情况、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情况。这其实是张謇心中早就孕育的规划,他曾这样说道:“自丙戌会试报罢,即谓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在士大夫,因先事农桑,竭八年辩论抵持争进之力,仅成海门一蚕业。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经画纺厂,又五年后而著效。此时即拟东游考察。”[1]536由此可见,东游并非其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已久的出访。
从一踏上日本国土,开始参观第一家单位长崎町村小学起,到最后参观堀田信男制造机械会社,张謇几乎马不停蹄,考察的实业与教育单位不在少数。粗略统计,实业单位主要有:大阪朝日新闻社印刷所、岛田玻璃厂、天满桥北织物株式会社、范多隆太郎铁工所、水利发电场、野村角太郎造纸工场、吉川作之助造纸工场、重谷拭木工场、筑地活版制造所、真驹内种育场、水产试验场、前田牧牛场、北海农园试验场、北海道制麻株式会社工场、札幌植物园、小石川理科大学附属植物园、堀田信男制造机械会社等。教育单位主要有:长崎町村小学、私立鹤鸣女子学校、伊良林寻常小学校、大阪市小学校、爱日小学校、爱珠幼稚园和东区第一高等小学、东区淡路町一丁目泊书院、桃山女子师范学校、中之岛高等工业学校、中之岛医学校、大阪府立师范学校、单级小学、东成郡鹤桥村农学校、京都染织学校、京都盲哑院、名古屋商业学校、静冈商校、弘文学院、成城学校、函馆官立商业学校、函馆私立寻常小学、北海道农学校、真驹内公立单级小学、石狩川寻常小学、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等。
张謇所走访的这些实业和教育单位,虽然规模大小不一、创办背景不同、管理体制有别、品质风格各异,兴办、运营和发展的路径、策略、效能与成就也各具特点、各有千秋,但都是他所渴望知晓、了解的范畴,因为可以于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中真切感知,于交流、品鉴中认真考量他国经验于本国国情的适用之处,张謇为此说道:“东士大夫有能以维新时实业、教育经验之艰难委曲见教者,愿拜其赐。”[1]559这不是平日的寒暄之辞,而是真真切切的老实话。无论得失成败、长短高下,皆可在学习中加以注意。正是在东游中,张謇所擘画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未来路线图,渐渐地清晰起来。
1.2 考察日本的社会治理
张謇东游,虽然以对日本实业、教育的考察为主,但不局限于实业与教育,而是欲对日本整个社会建设与治理进行全面的审视与借鉴,以期南通走出愚昧落后,进入早期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因而对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考察中每事必记,每记必详,每议必透。
张謇首先参观了大阪劝业博览会,对美术馆、机械馆、矿冶馆、教育馆和卫生馆、农林馆、动物馆、工业馆、水产馆等逐一细看,体会“非精能者不以入大会”[1]539。接着,又参观了朝日新闻社的印机、引擎、排字、纸模、铅版等物件,了解如何创办报业,并对大阪市小学校三十年纪念大会“学童之集者四万人”整齐有序感佩不已,“风雨交作而学生行列不乱,三十年之成效也”[1]540。张謇再看幼稚园的管理情况,大加赞叹:“凡所为,皆使小儿以脑力相磨,又各寓于游戏之事,故一园之中,儿童八十人,有愉快之容,而无愁苦之色,美哉!……庭有井,有衣桁,涴濯皆自为之,亦习庖事,美哉!”[1]543还前往水族馆、海滨公园及造币局等处仔细观摩,慨叹:“自维新变法三十余年,教育、实业、政治、法律、军政一意规仿欧美,朝野上下孜孜矻矻,心摹力追,其用意最当处在上定方针,下明大义。”[1]545他对师范学校的建制、布局和教科书修改等变革性举措,亦赞赏有加,他评析道:“凡事入手有次第,未有不奏成绩者,其命脉在政府有知识,能定趣向,士大夫能担任赞成,故上下同心,以有今日。不似一室之中胡越异怀,一日之中朝暮异趣者,徒误国民有为之时日也。”[1]545对东京京桥区“旅馆门外临江户城濠”的污染状况,张謇则直言不讳地说道:“濠水不流,色黑而臭,为一都流恶之所,甚不宜于卫生,此为文明之累。”[1]553寓宿青森中岛旅馆,他以“栉浴俱适”加以概括,欣然题诗外还写道:“庭有小沼,蓄红鱼大小数十,纤草秾花、短枫垂柳覆被其上,甚怡心目。”[1]553张謇坐上去往东京的汽车,他亦留心观察、深刻体验:“日本汽车皆三等式,广处不足,断不能如其定额以容客,是日一车多至十六人,殊拥挤,遂坐而假寐以达旦。”[1]561
张謇对日本的社会治理状况,无论大局、小处,无论优点、不足,都细细察看、认真端详,他深有感慨:“日人治国若治圃,又若点缀盆供,寸石点苔,皆有布置。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日人知烹小鲜之精意矣。”[1]538
1.3 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
除侧重了解日本的实业、教育和公共事业、社会治理外,张謇每到一处,还注意观察日本国民的风俗习惯、日常行为方式,以期归国后有所推介,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张謇首先观察到,日本人去世后不是采用土葬而是施行火化。“东人死皆火化,葬以罐,皆附寺,寺皆依山。葬处占地方或二三四尺,大者不过丈。上皆有志石如方幢,高下不一,字皆深刻,皆不草草。”[1]538这是对逝者颇为敬重的处理方式。张謇还注意到日本人的房屋小巧精致,“日人居室小而精,所居之楼高一百十寸,深一百六十四寸,广一百三十六寸,上无覆瓦,制作极精”[1]539。张謇到朋友西村家用餐,西村夫人亲自制作菜肴款待,张謇深以为然,指出:“日人延客,以妇女治馔为敬,盖犹有华风。”[1]545参观东成郡鹤桥村农学校时,校长中午接待外来宾客不喜奢侈、从不铺张,而是“以学生之饭留饭”,即“大小二碟,一以鸡子杂牛肉屑炒之,兼薯片二,一盐渍莱菔片二,茶壶二,盖饷客如此”[1]545。参观真驹内育种场,“柴落井然,望之如画”,但他发现日本人对食用猪肉羊肉兴趣不大,“日人食料不重羊豕。华产羊豕以江浙之山羊、阑豕味尤隽美,欧人以畜牧者称之,此亦食性中之公理,而日人不取也”[1]558。张謇据此得出“故言变法,不可不先审习惯”[1]558,也就是说,某些事物的变革应当顾及国情域情、风土人情,不可生搬硬套。就人的性情而言,张謇发现日本人与中国人不同,“以中日大概风俗论,日人緻而中人纑,日人褊而中人廓,利弊各有相因者也”[1]553。
1.4 多方面感悟
张謇参访之行,除对上述几个方面的把握、了解外,其收获还有,采购了一大套“农工器”,有:大犁、中犁、小犁及耙土、播种、割麦、脱粒、薙草、翻草器等农具;织布、缫丝、织绸、织席、綯绳、吸水、精米、造烛器等工具。此外还购买了用于幼稚园的“恩物”礼品等。最为重要的则在于,张謇沿途所见有所思、所闻有所虑,生发诸多心得、议论、感慨,或有所指,或有所喻,或有所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如见到北海道的开垦图“最详”,原因在于“国家以金力图之”[1]540,想起自己垦牧公司的初创艰困,自嘲道:“宁若我垦牧公司之初建也,有排抑之人,有玩弄之人,有疑谤之人,抵拒挠乱者之人。消弭捍圉,艰苦尤甚,是则伊达邦成、黑田清隆之福命为不可及矣。”[1]540借以说明创业环境、营商环境何其重要。对于日本的实业经营,张謇大为感叹,道:“日人治工业,其最得要在知以予为取,而导源于欧,畅流于华,遂足分欧之利而兴其国。”[1]542张謇深刻分析了日本之所以一时强盛,是因为“与世界争文明,不进则退,更无中立,日人知之矣”[1]542,言下之意,我们岂能或蒙在鼓里,或昏昏欲睡,或浑浑噩噩,依然不知这个道理?对于食盐进出口一事,张謇更是“适有所触,牵连记之”,他说道:“夫世界气魄人造之,天之气魄则抟抟大地,高者山,而下者泽耳,宁便可倚?”[1]548对于日本工商业中存在的“私德之腐溃又如是”,张謇则感慨系之,指出:“然以不信不义之国人,而冀商业前途之发达,是则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之行矣。”[1]554张謇告诫人们,惟有诚信仁义才能畅行其道。对于委派学生往西京染织学校学习一事,张謇也颇有感触,说道:“执笔论事而悔读书之少,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举世所同,余尤引疚。”[1]550指明在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问题上的前瞻性、迫切性和“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短视性。认为当朝政府不作为,而日本政府在明治之初,即“遣往欧洲学实业者五百人,归皆任以所曾习,今之秉国钧负时望者,皆当日留学生。此宜为政府平心而听者也”[1]563。张謇还对我国农学影响力今非昔比的状况深感忧虑,悲愤地指出,“国势弱则前古人与后来人并受其累,亦至言也”[1]562,申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性,与“落后就要挨打”之理同出一辙。张謇对日本崛起的奥秘颇有参悟,并对本国昏聩腐朽的当权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诚恳提示:“不能审敌者其不能克敌,固宜日本得此录,悬为殷鉴,遇事参校,遂获大益。语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为我政府诵之。”[1]564
张謇访日的这些感悟,其实就是他的最大收获。由此,建设乡里、服务民众的担当激情已在心中澎湃奔涌,蓝图已在脑海全面勾勒。
2 参访要旨
张謇访日的全部要旨在于学习借鉴与创造性发展,即了解日本人究竟如何兴办实业、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哪些可以拿来学习、借鉴、改进、创新,为我所用。张謇表明:“二十年来,稍留心于实业、教育,近方稍有着手处,是以来由,求增长其知识。”[1]559正如张謇之子张孝若所言,“他总是握紧了两个拳头,总想打通这条路,去造一个新世界。但是所办的许多事业,因为中国从前都没有过,所以找不到参政的榜样,总想去请教先进国,弄一点效法的资料,所以就有意思到日本去走一趟”[2]86。
张謇明白,日本也是善学他国的,这是日本学而后兴的成功密码之一,因此赞叹,“孟子以晋国为仕国,余谓日本真学国也”[1]545。如日本学校教科书的使用,即善学他国,“理化学用欧书,修身杂引我六经诸子语,历史亦用明人所编之《十七史略》。地理闻有撷用《瀛环志略》……方其农学初兴,购用《农政全书》甚多”[1]562。文部要员还前往欧美学习,“亲至美洲调查教育,中至欧洲,值德法战后,备闻卑斯麦辈之言,故言之成理。其所以能大著成效者,则明白此事之人,即举办此事之人也”[1]563。
张謇正是举事之人。既然举事,就得明白事理,还要能够大著成效。因而张謇的东游过程,就是怀揣举事的问题,兴味而来,祈求找到举事之正确路径和有效方法,满载而归,当然也期望在发现不足中吸取教训,避免些弯路。张謇所举之事,可谓千头万绪,既有实业,包括纱厂、盐业、垦牧、航运等,又有教育,包括各类学校如师范学校、工业学校、农学校、中小学校,以及幼儿教育和盲哑教育等,还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所涉公园、博览馆、港口、水利、汽车交通等,有些已经创建,有些正在兴办,有些业已筹划,还有不少愿景和蓝图处在酝酿之中。因而,张謇每到一个地方,每看一个单位,几乎都要搞清楚其系统的构成、运作的机理、完整的流程,以便学习借鉴,这符合张謇一贯的“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逻辑思维。如观察桃山女子师范学校相关设施与布局时便认为,“此五事皆与华俗不合,华人起居占地较多也”[1]543。
张謇东游时,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开办不久,因而张謇倍加关注日本师范学校的办学情况。除桃山女子师范学校外,张謇还参观了大阪府立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对“合四年生于一班授之”等做法称赞为“此于中国今日最宜”[1]545,观察学校食堂后则评价道,“食堂小于通州者半,而容人多余通州者三倍,则风俗习惯之不同,抑日人之能刻苦也”[1]545。他还注意到,师范学校兼有专教金木陶漆工的手工教室及寻常和单级小学等,以作为师范生的“练习教授管理之地”,因而赞其“脉络贯通,义类周匝,可谓有本末表里者矣”[1]562。张謇正是因为先前深受吴汝伦《东游丛录》的影响,再加上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所以在通州师范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高仿性借鉴和创新性实践,不仅很多课程设置多有参照,而且就连学生课桌椅的高度与教室光线的亮度也像日本学校一样进行综合考量。例如,延请了曾留学日本、熟稔日本学校教务的王国维担任重要教职,并且聘用了多位日本教习,并开设了附属小学、公共植物园,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程科、蚕科及博物苑、测候所、校圃等。又如,举办全体学生春季远足行和家庭恳话会等活动,设立了加强军国民教育的兵操训练运动部;在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了编物、造花手工传习所,举办手工成绩展览会并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地方物产会。
张謇在观赏了博览会工业馆之后,觉得“织业最良,制筬最精”,其他还有织席、舂米、制面、榨油和炼糖、卷烟、吸水、造磷寸之机等,“无不具者”,均涉及民生事体,并且“需本皆不多,若得十万圆,可试办一工业实习学校,十年后进步不可限量也”[1]546。后来,张謇陆续创办了冶厂、铁厂、纸厂、电厂、罐诘公司、碾米公司、火柴公司及电话公司、大同钱庄、银行等,加上之前兴建的磨面、榨油、酿造、皂厂、印书局等,都是为民生而设,多少受到日本的启发。
此外,对图书馆、公园、港口、汽车交通等单位的参访,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了解,无不为张謇回到南通建设“新世界雏形”提供了有益启示,使他得以在学习吸收日本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通的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务实性改进与创造性发展。正如张孝若所言:“这一回考察的结果,带回来的用处很多很大。果然,回来以后,他的事业越加放大许多,越发加足了气力,向前猛进。”[2]87
3 参访特点
张謇前后70 天的日本东游,不可谓时间不长;但他走访了20 多个大小城市、35 处教学机构和30 个农工商单位,不可谓不紧凑;他绝不蜻蜓点水,总是刨根究底、深问细析,并写下将近3 万字的日记,不可谓不认真。张謇是一个有特质的人,他的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亦颇有特点,他此次东游参访亦有明显的特点、鲜明的特色。
3.1 非一般性游览
张謇东游日本不是普通游览者的游山玩水。张謇游前没有规划去几处风景名胜区,或放松心情,或附庸风雅,他的唯一任务就是考察、学习、取经。他“顾不上欣赏海上壮丽景色,也无心在异国猎奇探幽,一路上经常琢磨的是日本何以能够一跃成为东亚头等强国”[3],“把向来自尊自大的牌子和成见,仍旧搁在老大帝国,只准备虚着心,快着眼,勤着笔,去看人家的东西到底怎么样”,“总得要拿人家的长处带回来,可万不要先送掉自家的长处,再学上了人家的短处”[2]86-87。张謇临别日本时也没有为自己采购什么奢侈品,而是专门为幼稚园购买礼物,为通州师范学校聘请教员,为幼稚园聘请保姆,实属事务性的实务“出差”,是一次考验脚力、心力、眼力和脑力的长途跋涉。《大阪朝日新闻》曾报道:“在大阪,除参观博览会之外,同时也去视察各种学校和各种工厂,继而赴东京前往北海道游览和考察垦牧情况。张氏之行,与以视察为名而一般泛泛走马观花者大相迥异,此乃知识精英兼实行之勇士观光者也。”[4]69准确地说,这是一次学习之旅、取经之旅,同时,也是一次友好交流交往之行,既会老友,又交新朋。
3.2 在比较中品鉴
张謇在考察中经常对中日两国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知优劣、识长短、懂国情、讲适用,品味到日本人的励精图治,思忖本国的慵懒氛围和政府不作为的时弊。张謇之孙张绪武说道:“祖父考察的日程十分紧凑,坚持每看必问,每问必记,每记必思,进行比较和分析。”[4]63如对北海道的开垦与通海垦牧公司,张謇看到了同与不同之处,“其不同之最有关系而大者,北海道故有大林,而我地止荒滩;北海道无堤,而我之垦牧公司地非堤不可。伊达邦成、黑田清隆之致力于北海道也最有名,然竭其经营之理想,劳其攘剔之精神而已”[1]540。张謇由此对比了通海垦牧公司初创时的艰难情形,认定艰困阻滞的核心因素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倘若没有上下一心、左右协同的努力,是难成其事的。他在看了日本劝业银行之后颇有感叹,“工商之业,官为民倡,有利则付之商,不止不夺也,而维护之,以是知其官智之程度高矣”[1]548。而对比国内,“余于去年劝一二知好立银行于通州,以劝助农工商之业,尚无成议,不知此事终获幸成否也”[1]549,言下之意,当时国内因官智低下、官德沦丧而事业难成,应大力提升政府官员的治理能力、水平及操守。
张謇还将中国扬通内河小轮兴办遭遇的阻碍与日本游船会社的“补助未绝”进行比较,认为“彼商人之寒心何怪焉”[1]556。此外,张謇还将北海道石狩川小汽船的行驶营运与中国河流相比,“华地似此川者,指不胜屈,即通州纱厂前之河,溯流而上至清江浦,亦几千里,数大川者,尚不及之,无怪涎视扬子江流域者,目为陆海。惟有之而不自殖,殊不可解耳”[1]559。此等慨叹意味深长,亦是无奈,唯有虚心学习才能自强。张謇还比较了中日为官为商的风气有别,提出了一种令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的现象,“日本士大夫为官、商,听其人志愿,方为官则一意官之事,及为商则一意商之事。华士大夫则方官而有商略,方商而有官式”[1]559,认为官商之间应该是有区隔或边界的。
3.3 坚持客观看待
张謇在考察中始终以平实平和的心态和眼光进行观察,既不盲目迷信日本的一切,也不以俯视不屑的眼神一瞥了之,有一说一,有二是二,未有虚词。张绪武评价道:“祖父对待任何事物,都抱取一分为二的态度。他在考察中,既看到了日本的长处,也没有忽略存在的缺点与不足。”[4]66张謇在察看伊良林寻常小学校时指出,“教室光线裁足当其平方面积,惟空气似不足”[1]537;住宿东京清静轩时发现门外小河严重污染,卫生状况极差;路过青森农村时评价,“途中所见,农业颇有不良者。桑有荆种,间有为地桑之鲁种,叶亦小而薄。麦则穗短而色黯,在田者犹多……此已不及中国矣”[1]555;观看大阪日本第五次劝业博览会馆时指出“机械、教育出于学校生徒制者,最可慕羡。美术以绣为最精,画平常,不足张也”[1]539;对日本宫城之盐质量的观感也属不佳,“不逮吕四也”[1]548,可谓快人快语。此外,还有不少点评,如“今察其工商业中私德之腐溃又如此”[1]554,“日本唯商德最下”[1]552等,堪称直言不讳。
3.4 善于见微知著
张謇看学校等地方,有个特别的讲究,即“看小不看大、看旧不看新”,他说道:“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村者;经验不请询已完全时者,请询不完全时者;经济不请询政府及地方官优给补助者,请询地方人民拮据自立者。”[1]555这种方法无疑是最原始、最自然、最质朴,也是最真实、最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可以起到以小见大、一叶知秋,去除修饰、还原本来的作用,是张謇最希望见到和获得真切无假场景的路径选择。往细处深处看,折射大处和高处,这便是张謇处事的风格和做派,也是他为人的态度和格局。例如,他察看博览会动物馆,馆舍里大小动物“羽之族”“毛之族”“鳞之族”“介之族”等有几十种之多,竟然逐一分清、记清它们的种类及性情,以作回国后兴建动物园时参考。到农学校参观时,细看学生餐食,“仅生鱼片二,或燻小鱼二,盐渍莱菔片二,都为一碟,日日如此”[1]547,由此信服“当使学生知为学不求饱而敏于所事,不可使饱食而无所用心,可谓知本”[1]547。张孝若对此评价道:“人家的外面固然要看,里面更要看,大的地方要看,小的地方更要看;拿了‘观人与微’的方法,去‘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用一般攒进去的功夫。”[2]86
3.5 凸显家国情怀
张謇的这趟游览,说起来心情有点纠结。本该早点成行,却“会世多故,谗言高张,惧不胜其描画而止”[1]536。又因为日本长期以来对中国领土和资源窥视觊觎的野心膨胀及甲午海战强加给中国人的耻辱,使得张謇对日本充满愤懑和警戒心理。与此同时,他对大和民族自立自强的性格和精神又有几分敬重,因而张謇日本之行,便带着几分尊敬又夹杂着几丝幽怨,还肩负学习借鉴的使命而趋赴。然而,张謇并未被这种所谓的困扰所阻滞。张謇是有襟怀、格局和眼界的人,更是有目标、任务和担当的人,为了民富国强,既然可以舍身喂虎而经商办厂,自然就不怕取经路上的旅途劳顿,惆怅更可以放下。理清了爱恨情仇,张謇的东游就无所顾忌和忧愤了,毕竟身后是一个深爱着的家国。
虽然在异乡游览,但自己的家乡和国家总是如影相随,张謇时常不自觉地进行比较、畅想,忧国家之弱,傲国家之荣。张謇曾慨叹日本青森农业“此已不及中国矣”,在博览会上看到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展品时,张謇则骄傲于本国与本乡物产之精致,堪与别国媲美,或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因而他不无自豪地说道:“以余乡言,通州、海门墨核鸡脚之棉,吕四真梁之盐,皆足与五洲名产争衡”[1]539。而路经马关春帆楼前,张謇触景生悲,这是屈辱的《马关条约》的签署地,乃伤心之地,故不愿登临上岸,赋诗一首以抒其怀、以表其志:“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乙未定和约在马关春帆旅馆)。”[1]566看到日本官员尚能维新不息、发愤图强而本国官吏昏庸无道、“烂泥扶不上墙”的情形,张謇恨铁不成钢,愤懑无奈之情油然而生,但又残存一丝侥幸和希望。张謇在游记中虽然对政府颇有微词,但又有中肯诚挚的期待,“政府固宜知古事知今事矣”[1]551,“此宜为我政府平心而听者也”[1]563,“愿为我政府诵之”等,对政府的不作为既心怀不解、不满,但又不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担责、分忧,正是这种情怀,张謇才肩负起本该由政府做的事、担的责。
4 结语
张謇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熏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和实业家,但他没有一般文人墨客的迂腐、保守与狭隘,而是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高远的眼界、宽阔的胸襟和“坚苦自立、祁通中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理念。正因为他深爱家国,所以需要博采众长,正因为他聚焦乡土,所以才放眼世界,只是为了精准找到“此我通州最宜法者”[1]547。张謇为此给人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方向及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对世界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乃者国内外参观之人,日月有至,以集思广益而辄有询,以度长絜短而或有誉……计自强,求自治……其于地方也,虑瑟柱之未谐,期车辙之有合;其于个人也,迨老传之岁月,惜大好之河山。”[5]这段话,恰好说明了张謇七十天癸卯东游的全部旨趣和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