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对策研究
2023-06-05张箴
张 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53)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相互融合,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巨大挑战,影响力日渐式微。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贡献者,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按照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3]。因此,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优化,以确保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达到牢固掌握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主导权的目的,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究的时代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之探
融媒体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和科学利用,有效延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受众群体的参与度。在融媒体的助力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场域、话语语汇、话语文风、话语载体都得到了进一步改进。
(一)开放式话语场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
场域是指社会世界分化后所产生的多个“社会小世界”,是信息传播中相互关联的“小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就是指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分化并形成的能够达到育人效果的“综合社会小空间”。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线下教学为主,教学活动多集中在课堂、报告厅等传统场域,教学方式也以单向灌输为主。时间、地点和形式的单一性导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达到浸润人心的效果。在开放的传播环境下,融媒体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形成区别于传统现实社会场景的虚拟社会场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阵地由现实空间延伸到网络空间,教学场所由教室拓展到融媒体平台,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开放式话语场景能够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时空限制,将积极向上的内容更广泛、更高效、更深入地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有利于稳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海量式话语资源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间、空间、人力等因素制约,内容较为贫乏,教材修订和更新的速度也相对滞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赋能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话语素材,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
与其他领域的话语表达不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出生和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能否选择适合他们的话语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能。融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劝导式、灌输式的理论话语和学术话语为主要话语形态的状况,创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和传递范式,网络话语、生活话语等大众化的话语形态也逐步加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汇。多形态的话语语汇拉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关注度和认同度。
(三)多样化话语风格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文风
话语文风是指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表达自身意愿和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行之有效的话语文风,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融媒体赋予话语资源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合形式的出现,增强了教育素材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
此外,融媒体创造了全新的信息交互方式,传播主体不再是特定的人或机构,“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传播媒介去中心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得到进一步凸显,那些富有个性,或平实质朴,或含蓄隽永,或诙谐风趣的话语文风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严肃、疏离生活的固有认知,切实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及性。
(四)融通化话语平台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话语作为文化载体,是话语主体思想、意识和观点的符号表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肩负着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任,需要行之有效的话语载体。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线下课堂教学是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话语载体相对单一,表达形式也过于陈旧。融媒体时代实现了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互融互通,形成了“功能互补、功率强大、功效倍增”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传统教育载体与新兴教育载体在融媒体的助推下互相融通、相互促进,凝聚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合力,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此外,教育载体的变革还有助于实现话语跨时空交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广泛性和时效性。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风险之思
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了新的工具,拓展了新的媒介,创造了新的空间。然而,融媒体在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消解话语意义、离散话语内容、干扰话语管理、弱化话语认同等一系列问题。
(一)“噪声效应”消解话语意义,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变革,教育时间由“定时定量”转变为“随时随地”,教育空间由“单一维度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多维度的网络空间”,教育形式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多元互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力。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话语内容必须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后才能通过施教者传递到大学生群体中,这一传递过程虽费时费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话语内容宣扬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融媒体时代,无边际、虚拟化的时空场域弱化了网络道德的约束力,网络信息监管机制的不完善更加剧了话语内容泥沙俱下的局面。虚假信息、错误思潮、不良价值观等消极话语如同生活中的噪声,干扰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形而未成”的大学生群体的独立思考与判断。大学生如果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就极易被误导,难以在纷繁复杂的多元化话语场域中作出理性和科学的判断。因此,“噪声效应”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正向影响力。
(二)“茧房效应”离散话语内容,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向心力
融媒体时代,各网络平台都致力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人物画像,通过把握用户的行为特征、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数据,为他们推送能够深层次满足其需求的话语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户的黏性。然而,这种看似个性化的定制内容,往往会使用户陷入人工智能为其量身定制的“舒适圈”。长此以往,用户将习惯于单向机械化地接受智能算法为其推送的话语内容,缺乏主动检索信息的意识,这会在无形中让自己陷入“信息茧房”。
此外,大学生群体善于使用融媒体平台,乐于依据自己的喜好在平台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他们在进行转发、评论等行为的过程中又会吸引来更多与其价值观相似的用户群体。这些“所见略同”的“英雄”们相互交流意见、分享观点,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圈内同质化、圈际异质化”的现象日益显现,导致信息鸿沟逐渐扩大,各群体之间难以相互认同,分歧加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话语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向心力。
(三)“蝴蝶效应”干扰话语管理,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控制力
融媒体时代打破了信息发布者向信息接收者单向传递的传统信息传播格局,传播方式由单向固定模式转变为多向互动模式,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然而,“零时差、零距离、多互动”的融媒体特征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助攻”,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热点事件可以发现,融媒体的强势介入,往往会使热点事件迅速发酵为网络舆情。一些混淆视听、非理性的信息借助融媒体赋予的“加速度”,迅速在互联网传播,为舆情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助长了产生“蝴蝶效应”所需的“混沌状态”。这种连锁危机一旦形成,极容易造成引导舆论的力量和方向难以聚焦,导致舆论引导的难度呈几何级上升,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控制力。
(四)“漏斗效应”弱化话语认同,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种感性的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与大学生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话语互动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融媒体平台的技术本质是程序和算法,其通过理性思维工具来完成话语内容的传输,因此无法将人类所特有的道德感、同理心、共情力等纳入算法程序中,缺乏感性支撑力。
在这种“漏斗效应”的影响下,大学生只能接收到由算法程序自动输出的话语内容,而无法全面、深层次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嬗变和时代意蕴,导致他们对原本严肃、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及价值认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说服力减弱。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之道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就必须从话语本身出发,对话语内容、话语环境、话语表达、话语载体进行深度优化,探寻融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的着力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注入时代元素,充分发挥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功能。
(一)理念重塑:革故鼎新,创新“有品有料”话语内容,提升话语权威
要在融媒体时代的多元化话语场域中保证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必须确保话语本身所承载的思想和价值具有时代性与学理性,不仅要“站得住”,还要“攻不破”。
首先,要“有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媒体时代,要紧抓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根基和灵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根本,依托融媒体技术,将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中,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话语语料来指导实践、引领文化、凝聚共识,最终达到筑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之基的目的。
其次,要“有料”,要挖掘同频共振的鲜活话语语料。从“多媒体时代”到“全媒体时代”,再到“融媒体时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要打破思维定式,根据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打造既让大学生群体乐于接受、又符合主流思想、还能够传递正能量的话语内容,营造同频共振的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应在保证效度的同时,融入教育的温度,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中“学术气过重、烟火气不足”的学术话语转换为更接地气、更受大学生群体欢迎的鲜活事例,拓展话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有思辨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确保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场域重构:优化常新,营造“同心同力”话语环境,增进话语认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会影响和制约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是一种客观的教育力量,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融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科技元素的同时,也使其话语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因此,高校要树立“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挥融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维护话语环境的生态平衡,推进话语环境同心同力、同向而行。
首先,要积极打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建设设施齐全的教学场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公开民主的管理制度,打造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极发挥校园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推动作用。
其次,要构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社会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和熏陶的“第二课堂”。与校园内的“第一课堂”不同,社会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诱导,作出一些欠考虑或者不全面的判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努力营造学校、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新局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做好话语传播的把关者和带路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最后,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融媒体时代,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第三课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打造一批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的聚合作用,以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事件等为契机,引导大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树立大数据理念,及时对不良言论“亮剑”,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去杂降噪”,不断提高媒介素养,营造清朗的话语传播环境,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三)范式重建:推陈出新,推行“可盐可甜”话语表达,弥合话语鸿沟
融媒体开放性的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开放式的话语场域。当代大学生群体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需求和偏好更为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将理论的深度和生活的热度有机融合,提升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首先,要推动话语表达由“说教工具”向“对话工具”转换。融媒体时代,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突破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教学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主观想法,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注重话语融通转化,积极探寻对话的沟通方式,实现施教者与受教者“双主体”的平等对话,促使两者在心灵上共通、思想上共鸣、情感上共融。
其次,要推动话语表达由“理论世界”向“生活世界”转换。融媒体时代,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话语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打造鲜活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把学理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融入贴近现实生活的语境中,使其跨越理性内涵和感性认知的鸿沟,把艰深晦涩的学术话语转换为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增强话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现实育人效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四)媒介重整:变革创新,构建“绘声绘色”话语载体,拓展话语平台
话语载体肩负着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任务,其是否拥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首先,要打造多元联动的话语载体。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是追求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话语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构建跨平台叙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搭建融合型育人载体,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有机融合,形成多维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新模式。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育人载体的中央枢纽功能,深化话语载体的内涵建设,突出创新性、互动性和服务性,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好栏目、好品牌,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多维补充,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构建多维互融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促使线上与线下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融媒体产品。融媒体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短视频的异军突起,改变了传播生态,受众对内容可视化、浸润式的需求更为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升级教育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进行可视化表达,要善于“抓细节”、乐于“讲故事”,努力打造“金名片”,将教育内容自然巧妙地融入融媒体产品中,使话语传播更灵动、内容更鲜活、互动更充分,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