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

2023-06-05江秋菊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江秋菊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925)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党和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扶持和倾斜措施,为高等教育资助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20 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1]为当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持续奋斗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化资助育人理念,物质和精神帮扶结合,实施精准识别和帮扶,不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1 高校资助体系演变历程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巨大变革,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日渐完善。据查阅相关资料,其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 年的“人民助学金阶段”;②1983~1986 年的“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③1986~1994 年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并存阶段”;④1994~2007年的“初步建立‘奖、贷、助、补、减’阶段”;⑤2007 年至今的“多种助困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阶段”[2][3]。前三个为萌芽和初始阶段,是资助形式由国家独立承担逐渐过渡为多形式并存的开端,这些资助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阶段的资助理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产物,主要受当时苏联高等教育资助中的“免费加助学金”模式影响,是国家为保障工农学生群体享受教育权利的有力措施,符合当下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需求。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局限性。1983 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1986 年,国家试点施行“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并存制度;1987 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又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的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建立了“奖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前三个阶段出台的政策,标志着我国资助理念从单一的“国家独立承担、人人机会均等”转变为“奖助结合、分类资助”的形式。这是资助工作发展史上一次重要改革,学生助学贷款政策的适时引入,体现了高校资助工作适应经济发展不断革新的向上过程,可与当时国际发展步伐并轨。20 世纪末,改革开放的红利助推市场经济进一步复苏,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随之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逐渐形成了以“奖、助、贷”为主、“勤、补、减免”为辅的多元化助学资助体系。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在政策的保障下经历多次变革后已日趋完善,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征和变化:①资助形式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不断合理化;[4]②资金来源由完全依赖政府逐渐转为政府主导、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③资助目的由满足贫困学生基本生活保障向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趋势转变。

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2007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推进和落实,[5]标志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入新的里程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精准扶贫”重要举措,为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实现了的精细化和精准性。教育部《2016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 年度,我国共资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 281.82 万人次,资助金额955.84 亿元,比去年增加107.87 亿元,增幅12.72%”[6]。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要求,进一步强调贫困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伴随资助政策的落地和施行,高校教育资助工作已初步形成“奖、助、贷、勤、减、免、补”的体系,大量贫困且优秀的学生得到平等、优质、多样的帮扶,并顺利完成学业。

以往高校资助工作以经济资助为主,重心在于资助面的覆盖和资助力度的增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学生经济帮扶工作也得到有效解决。但由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等客观原因,也随之出现了“等靠要”、“重经济资助、忽视精神帮扶和人文关怀”等不良现象。因此,新时代资助工作被赋予新要求,包括资助和育人两个层面,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促进。资助主要以发放补贴的形式为贫困学生提供经济保障,即扶贫;育人是精神层面的感化和能力发展的培育,即扶志。目的是通过丰富的载体和多样的形式将自立自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技能提升等帮扶形式,促进贫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国家、教育部门和高校逐渐认识到资助工作所承担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责任,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但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①在高校资助工作者层面,大部分人未能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自身定位不准、对资助育人工作内涵认知不清晰。具体表现为缺乏主动抢占教育阵地的触角和清晰的教育目标;实践工作中找不准教育与资助相互融通的切入点和实施路径,导致资助与育人工作“两张皮”;对“志智双扶”应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缺乏正确认知和持续主动教育的动力。②在受资助者层面,由于长期缺乏正确科学的指引,个体简单地将国家资助理解为经济援助,缺乏感恩意识和回报社会的理想抱负;有些学生态度消极,缺乏主动接受教育、享受成长价值和意义的正确动机。由此可见,除开物质帮扶外,精神和思想方面的育人工作亟待加强。

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施路径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重难点,育人的突显地位和关键作用给新时期资助育人工作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高校应抓好抓实资助育人阵地建设,践行“智志双扶”理念,紧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创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提升资助育人队伍素养,努力开拓育人新局面,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全面化、人性化和专业化。

3.1 聚焦资助育人理念,打造发展型模式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要明确资助育人之重责和前行方向,要积极培育大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人格健全、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7]资助工作者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思路,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把全面发展、优质发展、多样特色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强化贫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合”青年大学生:①重视励志教育,在贫困学生中树典型、立模范。通过“义务劳动模范”“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表彰先进,在政治思想意识、劳动法律法规、综合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并收集自立自强典型案例,在学生群体中传播正能量。②加强诚信教育,充分利用贷款申请、贫困认定申请等关键节点,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主题,将诚信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③掌握和健全贫困学生的身心状态,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和引导其增强体魄,将个人塑造成一名身心健康、乐观自信的新时代青年。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感恩意识,培养贫困学生勇立潮头,确立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和服务他人的主人翁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成长成才观。

3.2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推动工作人性化

资助育人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除了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实施精准资助外,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丰富形式、创新载体,进而施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资助育人工作需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关心、关注、关爱每位贫困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一方面,应重视个性化帮扶和引导,构建贫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档案,全面记录贫困生在校期间的资助情况、成长历程、社会兼职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进、培养和帮扶;也可建立贫困学生帮扶小组,引导贫困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以中山大学为例,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发展型资助,实施“逸仙海外学习计划”“逸仙领航计划”“精英助力计划”等项目,为受助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生涯规划辅导、海外学习交流等支持,全面提升贫困生综合素质,做到既扶智、更扶志。另一方面,应创新工作载体,利用大学生青睐“微门户”平台的特点,铺开网络阵地建设,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强化资助育人成效。

3.3 健全资助长效机制,促进工作实效性

资助育人工作既要严把方向,又要可持续发展。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系统构建包括物质帮扶、道德浸润、品格塑造、能力提升、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用机制管长远,用严管体现厚爱,并多渠道、零距离展现资助政策。①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做到“资助无假期”,耐心为贫困生解读资助政策。②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评审流程,通过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核实模式”,按照学生困难等级精准实施差异化、个性化资助,实现科学认定、分层资助。③健全考核管理机制,加强对资助学生的考核管理,激发学生励志热情。④为学生进步搭建平台,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奖助学金颁发仪式,撰写主题征文,参加优秀典型评选活动,感恩义务劳动和朋辈互助小组等活动,让学生领悟知恩、感恩、报恩的人生道理。如华中师范大学,依托校园数据中心构建了“倒金字塔”型助学、“金字塔”相结合的“双金字塔”资助模式。⑤完善贫困学生电子档案,实施“百名教师访百家”实地走访活动,构建“学生食堂消费能力模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认定核实模型”等数据分析模型,按照学生困难等级精准帮扶。⑥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帮扶,如低年级以生活保障型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落实“保底”措施;高年级以激励型为主,通过增设奖学金、就业创业补贴、海外交流项目等帮扶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感悟自主成长的快乐和价值。

3.4 提升队伍素养,实现工作专业化

资助育人工作者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力量,其业务水平、道德素养、人格品质和服务意识至关重要[6]。一方面,应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以良好的品格、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影响、帮助和温暖学生,守正创新、全心全意夯实资助育人工作,努力塑造受助学生的良好品格和素养,彰显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和育人温度,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方式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者整体能力。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到校开展主题讲座和经验分享,指导资助工作者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贫困生资助中的识别、确定、分配及管理工作,规范工作细节、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使资助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和专家化,从而让精准扶贫政策能真正、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全面提升资助工作者的内在修养和实践技能是推动资助育人工作做细做实出成效的有力保障,这样才能突出该工作“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最终推进资助育人工作进课堂、进活动、进头脑、进心灵,让贫困学生切实受惠,贯彻落实育人功效。

4 结语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下好资助育人这个“先手棋”。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帮助学生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面对目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理念不科学、队伍素养不高、工作机制不完善、育人实效待增强等问题,高校要找准切入点,将资助和育人工作互融互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力点,既保证物质帮扶顺利推进,又要加强精神和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统筹规划,优化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要敢于创新,结合新时代大学生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打造多维度多层次教育平台,使资助育人工作实现双轨并行、走深走实。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