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023-06-05刘凯强
刘凯强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并将其提升到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之后又多次在重要会议和讲话中反复提及,充分证明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新型理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将推进所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进程,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学术界对此十分关注,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目前已形成具有一定公认性的理论观点、研究主题。因此,有必要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进一步把握研究的总体特征与发展趋向,以期为更好地推进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本文以2013—2021年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1 041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为数据基础,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进行统计分析,以图、表形式呈现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数据的准确性是结论可靠性的重要保障。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选择学术期刊进行高级检索(查询文献时间为2021年10月15日),将主题词设置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年份跨度不限,来源类别选择CSSCI来源期刊,共检索得到1 117篇文献,手动剔除文摘、快讯、卷首语、心得体会、选题指南等无效文献,最终选取1 041篇有效文献作为本次可视化分析的数据源。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由美国华裔学者陈超美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5.8 R2 版本对1 041篇文献进行分析。因CiteSpace数据分析对文献格式有所要求,因此,首先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导出的文献进行格式转化,使其适合软件数据分析要求;其次,对软件各项参数进行设置,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13—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导入已准备好的文献数据。最后,运用CiteSpace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出所需的知识图谱和统计表,通过直观的图、表分析揭示出研究现状及前沿趋势。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文献年度分布及发文趋势分析
2013—2021年,有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年度发文量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3—2014年
发文量快速增长期。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将“依法治国”与之相联系进行论述,由此引发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发文量从2013年的6篇增长到2014年的181篇。
2.第二阶段:2014—2017年
发文量缓慢回落期。主要是因为研究由广度扩展逐渐转变为深度积累,研究呈现出对具体主题的深化,发文量从2014年的181篇下降到2017年的54篇。
3.第三阶段:2017—2019年
发文量稳步增长期。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目标挂钩,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为其推进方式,发文量从2017年的54篇增长到2019年的126篇。
4.第四阶段:2019—2021年
发文量迅猛增长期。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方式来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相关问题,因此,学术研究也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发文量从2019年的126篇猛增至2021年的308篇。
2013—2021年年度发文量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可知,2013—2021年相关研究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研究成果数量的变化既与理论研究自身规律相关,也与党的重要会议和社会背景密切联系(见表1)。
表1 重要时间节点
图1 年度发文量趋势
(二)作者及其合作情况分析
高产作者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运用CiteSpace绘制了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2所示),其中包含了245个节点,4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图中节点字体越大表明发文频次越高,节点间连线越粗表明合作越紧密。由图2可知,刘俊杰、齐卫平、欧阳康、周文、胡伟、辛向阳等人发文量较多;合作关系紧密的团队有:周文、司婧雯、何雨晴团队,李明辉、刘笑霞团队,刘同舫、孙晓辉团队,尹西明、陈劲团队,肖晞、陈旭团队等。图2节点和连线情况表明目前研究主要以个人发文为主。合作发文量较少,且合作发文以同校师生合作为主,启示我们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不同学科学者间的联系与合作,以期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创新与突破。
图2 作者合作图谱
(三)机构及其合作情况分析
运行CiteSpace 软件对1 041篇文献数据进行研究机构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发现,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吉林三地,印证了北京、上海、吉林高校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础与实力,启示我们在今后研究中要密切关注这些高校的研究动态,紧跟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表2 研究的机构发文量排名
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运行CiteSpace绘制了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出现节点247个、连线45条、密度为0.001 8,说明研究机构单打独斗居多,合作发文量较少。目前在机构合作网络关系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中心的合作网络最为庞大,其合作网络涉及11家机构之多。除此之外,还形成了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为中心的多个合作机构网络图谱。表明这些研究机构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并已部分形成稳定合作关系,学术影响力较强。但是,总的来说,机构间合作数量仍较少,且合作范围局限在同一地域。因此,未来研究中不同机构间合作还有待加强、地域间合作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展,以期进一步促进研究视野的丰富与扩展、研究观点的交流与创新、研究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图3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四)高被引文献分析
高被引文献代表着学界研究的关注焦点。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以论文被引量进行排序,绘制形成高被引论文统计表(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高被引论文发表时间主要集中在2014年,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时间非常接近;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倾向于对概念内涵、相互关系、实现路径、重要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被引次数最多的是何增科发表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上的《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一文(454次),其次是许耀桐和刘祺(439次)、刘家义(341次)、郑言和李猛(299次)、江必新和李沫(289次)等人的发文。这些文章篇幅都比较长,对问题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层次结构清晰明了,对问题的论述逻辑性和层次性非常强;文字表达简洁凝练,对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把握得很准;能够提出创新性的见解和看法;论述内容充实,语言总结概括能力非常强。这些优点也是今后研究应该坚持的,即在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力争形成更多具有时代引领力、理论原创力、实践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表3 高被引论文统计表
四、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浓缩,能够反映出研究的核心所在。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出高频关键词统计表(如表4所示),除主题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外,频次排名前10的关键词分别为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现代化、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社会治理等,这些关键词构成了研究的基础和支撑。
表4 高频关键词统计
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能够反映出研究的热点领域。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形成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所示),其中包含452个节点和1 487条连线,密度为0.014 6。由图4可知,目前形成了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治理体系等几个重要的连接点,表明这些关键词在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研究的热点。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是将文献中所有关键词以特定算法进行主题划分,以把握研究领域的主题和热点。通过CiteSpace 统计分析绘制了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5所示)。关键词聚类图谱是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LLR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参考聚类数据划分标准,本次计算结果为Q=0.478 5>0.3、S=0.8173>0.7,说明聚类社团结构显著,聚类结果令人信服[5]。关键词聚类标签依据关键词聚类包含文献数量由多到少排序,排序从0开始,共形成10个聚类,分别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效能、科学化、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权力监督等,表明这10个聚类已经成为显性主题。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三)研究的核心主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治理的相关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并产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俞可平的《中国如何治理?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江必新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欧阳康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胡鞍钢的《中国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牛先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唯物史观基础》等。基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著作的研读,将有关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原因展开研究,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第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并在回答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既有历史遗留的老问题,也有时代进步产生的新问题;既有国内发展带来的急问题,也有国际竞争带来的大问题。各种思想观念、矛盾问题、利益诉求交织碰撞,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都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第二,改革是为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定型。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其目的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具韧性、更能长久。唐洲雁[6]认为,全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打破利益固化的禁锢。改革破除了旧体制对社会生产力的束缚,极大调动了各方面主体的积极性。张占斌[7]认为,改革通过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激活了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活力。第四,改革是除旧布新的过程。通过改革扫清发展障碍,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改革要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改变原有落后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致力于建立一系列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制度。
2.基本概念的界定是其研究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8]。以此为依据,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多角度解释和扩充性展开。研究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第一,“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首先,从制度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一系列不同层级制度组成的制度运行体系,其代表人物为江必新、俞可平、辛向阳、刘俊杰等,他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在一定理念指导下、涉及各个领域、由多方面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总的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9]。其次,从系统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是由目标体系、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等多个部分紧密联系的有机系统,而制度体系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代表人物为王浦劬、许耀桐、丁志刚、何增科等。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一系列治理要素构成,内含目标、价值、制度等多个方面,相互交叉嵌套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体系。第二,“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学术界观点比较统一,普遍认为“国家治理能力”是制度的执行能力。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并且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如郝保权[10]认为制度体系现代化和制度执行能力现代化作为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第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即认为是一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的现代化。
3.研究视角是其研究的关键部分
研究视角的选择对研究的问题意义重大,不同视角能够洞悉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实现对问题的全面和深入把握。总的来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研究视角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第一,全面深化改革视角的研究。其主要观点认为应科学全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代表人物为王浦劬、虞崇胜、高崇喜等,如王浦劬认为应注重“政道”变革和“治道”变革的统一,总目标包含着人民共和国政道与治道关系的辩证逻辑[11]。进一步强调不能片面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既要注重治理方式的提升,更要注重制度本身的建构,在协同推进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视角的研究。其代表人物为罗平汉、李景鹏等,罗平汉等[12]以中国共产党历史脉络梳理为切入点,认为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理解不同,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继“四个现代化” ( 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后, 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李景鹏[13]从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进行论述,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四个现代化”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有人反对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称作继“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其代表人物齐卫平[14]认为“第五个现代化”虽然突出了国家治理在现代化认知中的意义,但不符合认知现代化的思想发展逻辑。第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角的研究。其代表人物为冯留建、何增科、孙乐强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为当下中国国家治理提供了方法指导与理论启示,同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第四,中西方治理对比视角下的研究。其代表人物为施雪华、张晓明、张光平等,他们以国际化视角论述了国外治理的相关理论和治理模式,通过研究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总结其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并以此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提供启示和借鉴。第五,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研究。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宋周尧、高惠珠等,他们认为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如“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去分析、解决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15]。
4.实现路径是其研究的重点领域
关于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角度:第一,从法治建设角度研究实现路径。代表人物为张贤明、应松年、唐皇凤、宋才发等,他们认为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实践路径、重要保障,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如李洪雷[16]认为“法治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有力保障”。第二,从制度建设角度研究实现路径。代表人物为虞崇胜、宋世明、陈培永等,他们认为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不断构建制度、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水平,才能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即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基本路径、关键环节。第三,从执政党建设角度研究实现路径。代表人物为余斌、颜晓峰、杨雪冬等,许正中等[17]认为“党的领导是全面系统的整体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型保障”。第四,从政府权力制约、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化建设等角度研究实现路径。代表人物为徐琳、尹少成、周光辉等,他们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是逐渐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民主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让民众、社会团体、群团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如张波[18]认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通过群团组织改革,实现协同精准治理既能满足公共服务的扩张性需求,又能满足公共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完善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第五,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角度研究实现路径。代表人物为王永贵、郑慧、刘晓亮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能够发挥引领、凝聚、激励的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如王永贵[19]认为“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坚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使其真正镶嵌进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从而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凝心聚力,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六,从“人工智能+国家治理”、大数据、互联网+监管、区块链角度研究实现路径。代表人物为常保国、周文彰、许垚、吴桐等,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促使构筑“国家治理+”的发展模式,将高新科技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各个阶段,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如郝跃等[20]认为“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重要组成和核心基础”。
国外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实现路径、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等方面。第一,治理的理论内涵。詹姆斯·N.罗西瑙(J·N.Rosenau)是全球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治理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1]。目前比较权威的观点是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个人或组织、公共部门或私有部门管理一般事务的多种方式总和,它是一个使冲突和多元利益得到妥协并采取合作行为的持续过程”[22]。第二,治理的实现路径。美国学者福山[23]认为“软弱无能的国家或失败国家已成为当今世界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因此要加强国家在治理中的作用。戴维·奥斯本[24]则认为“政府要在公共管理中扮演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在管理中应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第三,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从现代化的概念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详细论述了现代化在中国的艰难发展,揭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曲折发展过程。
综上,学界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给今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发。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已有研究主要从单一学科和视角出发,往往只局限于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出发的系统性研究数量较少。其次,已有研究主要停留在国内范围,忽视了国外国家治理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并且缺乏凸显中国治理优势的对比性研究分析。最后,已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与国外国家治理不同,其优势已经逐渐凸显出来。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治理历程,从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维度出发,将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五、研究的演化路径与前沿热点分析
关键词时区图(Timezone View)以关键词不同时间的分布展现研究趋势的变化,其中关键词节点表示关键词初次出现的年份、连接线粗细程度表示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出现频次与共现情况(如图6所示)。关键词突现图谱是研究前沿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准确获取和掌握本领域研究主题的演变态势和聚焦点[25],图谱中 Keywords代表突现词,Strength代表突变强度,Begin与End分别代表开始与结束突变的时间,红色线段代表关键词成为热点持续的时间(如图7所示)。
图6 关键词时区
图7 关键词突现(Top9)
综合时区图和突现图的时间分布来看,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3—2014年(初步发展期)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主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等,主要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同时,从突现图可以看出此阶段热点词为“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说明这一阶段研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较强关联性。
2.第二阶段:2016—2017年(积累沉淀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关键词为人权保障法治化、现代国家、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精细化等,是对具体主题和方向的深化研究。同时,从突现图可以看出此阶段热点词为“基层治理”,说明研究逐渐从宏观领域走向具体领域的变化。
3.第三阶段:2018—2019年(稳步发展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关键词为新时代、机构改革、改革开放等。同时,从突现图可以看出此阶段热点词为“机构改革”,与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具有较强联系,主要强调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阶段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时代感,说明此阶段的研究与党的重要会议及领导人重要讲话联系紧密。
4.第四阶段:2019—2021(繁荣发展期)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主要有数字政府、区块链、社区治理共同体、智能+、5G时代等,研究呈现出时代化特征。同时,从突现图可以看出此阶段热点词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表明该阶段研究主要与十九届四中全会密切相关。
总体而言,时区图和突现图的时间阶段划分与年度发文量趋势图时间阶段划分基本一致,相关研究与党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因此,学界在未来研究中还应力争在研究视野上更加多元、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研究观点上更加丰富、研究方法上更加新颖,努力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并在咨政方面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其一,从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2013—2021年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高达上千篇,按照发文量浮动曲线可以大致将研究划分为快速增长期、缓慢回落期、稳步增长期、迅猛增长期4个阶段。研究发现发文数量变化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期刊发文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说明研究具有非常强的政策导向性和时代主题性,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启发;其二,从研究的主体情况来看,仍以高校学者为主,研究的协同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略显薄弱。学者跨学科的合作数量较少,一般主要为高校内部师生间的合作,启示我们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学者、机构间的合作,以期在学科交叉基础上有更大的创新与突破;其三,从研究主题来看,已形成多个显性的研究主题和关键词聚类,其中核心主题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实现路径、重要意义等。学者们从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不同学科进行研究,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为今后研究夯实了理论基础;其四,从研究趋势来看,逐渐从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转向,并逐渐与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具体领域相结合,呈现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必要张力、历史与现实之间有效互动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的深化需要从视角切入、观点创新、内容建构、方法运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其一,研究视角要多元。应从中西方国家治理对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化改革、西方国家治理等多个方面切入;其二,研究观点要创新。应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政治学、管理学、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期在交叉学科基础上实现研究观点的创新;其三,研究内容要完善。相关研究应紧密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实践主题,结合党的重要会议、领导人重要讲话、国家政策,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等方面,逐渐将研究内容具体化和时代化;其四,研究方法要丰富。目前研究主要为定性研究,未来研究应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提升研究的实效性与准确性,使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七、结语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2013—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CSSCI来源期刊中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1 041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的来看,相关研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划分为发文量快速增长期、缓慢回落期、稳步增长期、迅猛增长期等4个发展阶段;且发文量变化与党的重要会议、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研究领域形成了以刘俊杰、齐卫平、欧阳康、周文、胡伟、辛向阳等为主的学科带头人,以周文、司婧雯、何雨晴团队,李明辉、刘笑霞团队,刘同舫、孙晓辉团队,尹西明、陈劲团队,肖晞、陈旭团队等为主的研究团队,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等为主的研究机构,以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许耀桐和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刘家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等为主的高被引论文;围绕国家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高频关键词展开全面而深入研究的局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呈现逐渐从宏观向微观的转向。但是,已有研究仍存在一定问题,如研究的作者间和机构间合作数量比较少、范围比较小、领域比较窄等,需要学界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学科间交叉融合、学者间交流互动、机构间互补合作,推动研究全面和深入地发展。未来学界应在研究视角上注重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的多维角度切入分析;应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内容上综合中西方国家治理对比研究,充分汲取西方国家治理的有益经验,不断把研究推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