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冷静”,尚可期
2023-06-05雷墨
雷墨
5月8日至12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和挪威。这是一次微妙时刻的重要访问。因为目前这个阶段,在对华政策领域,欧洲正处于反思与纠结中,尚未形成定论。
5月11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布鲁塞尔欧洲防务与安全峰会上涉及对华政策的表态,给外界留下了解某些读空间。他表示,欧盟不应该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而是应该管理“北京如何利用其新的实力”。
关于中欧关系的定位,博雷利重申了“伙伴、竞争者、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提法。但他同时强调,“欧盟与这个国家(中国)并不存在系统性竞争关系”。
“伙伴、竞争者、系统性竞争对手”这种三维视角,首次出现于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中,被外界认为是欧盟对欧中关系的新定位,尽管中方从未表示出认可。
此后,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爆发,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震动。在双边层面,已经谈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批准程序搁浅,在香港、新疆、台湾等中国内政问题上矛盾频现。另一方面,欧盟在对华政策行为上,表现出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越来越明显的配合。以至于有观点认为,欧盟的“三维视角”过于保守,其对华政策正在“美国化”。
事实并非如此。博雷利重提“三维视角”,说明欧盟对华认知并没有走向更“激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明确表示“不存在系统性竞争关系”,可以说是对“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某种隐性回调。
博雷利重提“三维视角”,说明欧盟对华认知并没有走向更“激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明确表示“不存在系统性竞争关系”,可以说是对“系统性竞争对手”的某种隐性回调。
為什么这么说?“三维视角”提出时,正值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如火如荼,但中美关系的“新冷战”色彩,绝对不比拜登入主白宫后更浓。在供应链、高科技、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拜登政府的对华外交行为,更像“系统性竞争”,中美关系有滑向全面对抗的风险。
这是欧洲不愿意看到的。今年2月,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外交事务》上发表文章,明确反对“新冷战”,不认为世界注定会走向集团对抗。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初访华期间,把这种态度表达得更清晰,也更坚决。
博雷利在上述讲话中表示,在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中,欧盟不应该赞成只有一个赢家的“零和游戏”。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一旦大国之间的竞争“系统”起来,那么离“新冷战”就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是同义语的话。
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从拜登政府对华外交行为的破坏性中,欧洲感受到了政策回调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5月12日,欧盟成员国外长齐聚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对华政策。欧盟对外行为署在发给成员国外长的文件中称,欧盟需要重新调整对华战略,采取冷静但不对抗的方式。今年6月底的欧盟领导人峰会,首要议题也是对华战略。很有可能,这次外长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定基调。
今年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如今的中欧关系,无论是对于双边还是世界,重要性都远超20年前。自去年朔尔茨访华以来,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高官与中国之间的互动,与他们的美国同行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互动,体现了对中欧关系重要性的共同认知。
欧洲的“冷静”将转化为何种对华政策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有美国那样强烈的“零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空间也有底气展现出塑造意识。秦刚此访,有助于欧洲的“冷静”导向真正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