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留学生:留在青岛创在青岛

2023-06-05封满楼

商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青岛留学生学生

封满楼

不少外国学子选择留学青岛并留在青岛,在文化浸染和交融中,他们由“身在异乡为异客”变成“总把异乡当故乡”,演绎了一幕幕中外学子携手奋进、共创美好的动人故事。

“未来我会把准时代脉搏,结合自己的特长,投身中非能源合作潮流中,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并加深中非友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刚果(金)留学生荣耀如是说。

“毕业后我会留在中国,这里非常重视给年轻人机会,能给我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也可以从中体验跨文化交流的乐趣!”青岛滨海学院的俄罗斯留学生伊琳娜发出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随着青岛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青岛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紧密,跑出了人才国际化的“加速度”。截至目前,全市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超5100人,占全省近半。不少外国学子选择留学青岛并留在青岛,在文化浸染和交融中,他们由“身在异乡为异客”变成“总把异乡当故乡”,演绎了一幕幕中外学子携手奋进、共创美好的动人故事。

历程:起步、发展和提升

“学校自1953年建校初期就招收和培养来自越南、古巴和朝鲜的留学生,当时生源主要是政府派遣,来华留学教育主要服务于国家外交。自改革开放以后,来华留学生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而逐渐发展起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学院副院长张志英介绍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来华留学教育经历了“起步期”(1996年-2006年)、“发展期”(2007年-2013年)和“提升期”(2014年以来)三个发展阶段。学校留学生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石油特色明显、多学科综合发展、学历教育为主的格局,来华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记者了解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目前59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专业以及26个博士专业全部面向中文授课的来华留学生开放。此外,该校还有4个全英文授课的本科专业和3个全英文授课硕士专业。全部博士专业都可以招收全英文授课博士研究生。目前在籍国际学生共计716人,来自全球71个国家。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稳定强大的经济基础、广阔多样的就业机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在中国求学、就业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校64%的国际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留在中国,择业方向包括国际贸易、教师、工程师等。”张志英表示。

“中国海洋大学自1960年开始接收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历史悠久。国际教育学院由原留学生中心和原国际教育学院两个部门合并而来,统筹协调全校各类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及服务;负责AD项目的招生、教学及管理以及迈阿密大学本科课程培训项目等出国留学项目。”中国海洋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国际教育学院以培养具备中国情怀、海大底蕴和良好学术素养的国际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服务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为发展定位,打造“留学海大”品牌,助推学校“国际化”和“双一流”建设。

近年来,民办高校致力于提升办学国际化程度,逐步深化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丰富了民办高校的办学类型,拓展了办学空间。

“我校自1992年建校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对外开放管理工作。1999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当时我校主要和友好大学开展长、短期学生交流活动。2020年以前,每学年有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菲律宾等25个国家的310名国际学生来我校学习。”青岛滨海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滨海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在校长期学习的国际学生有32名,来自俄罗斯、法国、韩国、科特迪瓦、马拉维、美国、孟加拉国、南非、苏丹、坦桑尼亞等国家,分别就读于外国语与国际合作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专业、商学院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等。2023年春季学期,境内共有毕业生12人,其中8人选择留在中国深造,继续学习汉语言课程和硕士课程等。

亮点:“一带一路”的深情纽带

“来石大读书,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这段经历会改变我,也会温暖我。有了在石大读书的这段经历,我相信人生之路会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伊朗籍博士毕业生纳赛尔喜欢中文,喜欢中国文化,来中国一年就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汉语。纳赛尔自2014年9月至2018年7月在学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从事矿山地质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数字岩石技术、深度机器学习等方面具有研究造诣。作为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博士研究生,纳赛尔在校期间学术成绩突出,获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并发表多篇SCI论文。作为该校“纳赛尔学习计划”的发起人,举办了多期学术论文写作讲座,为许多国际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提供指导与帮助。纳赛尔毕业后入职山东科技大学,入选2018-2019年度国家第二批“国际杰青计划”。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将中国和遥远的欧洲连接起来;2000多年后,“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着眼扩大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国际合作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探索。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鼓舞了国际学生留华就业的信心。纳赛尔正是其中的英才代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积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自2015年以来,该校共招收和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类国际学生近2200名,占全部国际学生的60.3%。这些学子毕业后,有的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就职于中国海外企业,有的从事贸易,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中为中外经济、商贸、文化交往贡献着力量。

“目前,我校的‘一带一路国家在校生共23人,均为俄罗斯籍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71.9%。”青岛滨海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来华留学生也有了更多、更广阔的就业平台,尤其来自“一带一路”国际的学生,大部分都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工作或者应聘国外中资企业岗位。

中国海洋大学积极参与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海洋和水产学科优势特色,利用学校海洋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优质资源,拓展与海洋岛国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在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先后与泰国农业大学、越南科学院、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等东盟和东南亚国家10余所科教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2016年成为东盟水产教育网络+(ASEAN-FEN+)成员。2017年学校与泰国农业大学共建“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探索水产科学国际研究生联合培养新途径。学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布局既契合了“一带一路”建设,又突出了学校涉海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加强海上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交融:隔山隔海不隔情

来中国前,伊琳娜把出国留学的生活想象成“一个人在荒野求生”“好像一个人被扔进了深水里,必须努力学会游泳以避免溺水”。

但来到中国之后,伊琳娜发现留学生活和她想象的并不一样。“令人最不可思议的,就是我结交朋友的速度,我很快就有了很多新朋友。我发现,在中国,当你需要帮助时,大家总会乐于伸出援手。”伊琳娜深有感触地说。

在华外国留学生除了语言交流问题外,不同的价值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差异使一些国际学生难于参与到中国人的讨论和交流中。为了解决留学生语言与教学方式差异,青岛滨海学院安排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合班上课及系列主题活动,增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机会,帮助他们解决语言障碍。学院安排入学教育,通过参观青岛代表性学校、企业、文化产业,让留学生深入体验青岛文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内学术竞赛,通过大赛提高留学生实践能力。为了给留学生提供求学、就业“缓冲期”,学院安排留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解决学生的求学、就业问题,现有8名学生在企业实习学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样采取多项举措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适应中国文化,提升在青学习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首先,学校开设了《中国概况》等国情教育课程,帮助国际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其次,学校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区、中小学校等共建语言文化及专业实践基地,拓宽国际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渠道。三是借助专业力量,建设适用于国际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创业能力,锻炼学生职场适应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情交融结出累累硕果。喜欢中国、留在中国成为很多国际学生共同的想法。青岛滨海学院科特迪瓦籍学生阿拉参加了第四届“山海青缘——我的留学青岛故事”主题活动获得三等奖两项、优秀奖一项,参加“中青国合杯‘我和青岛的故事短视频创作大赛”获二等奖;俄罗斯籍学生鲁斯达姆和坦桑尼亚籍学生伊玛纽荣获短视频创作大赛最佳创意奖。“中国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视频内容正是我日常生活的缩影,我希望以后能够扎根在这里。”阿拉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9届毕业生、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子涵喜欢上了青岛这座包容、多元、友好的国际化城市,毕业后留在青岛创业,开了一家巴基斯坦风味的快餐店“熊叔叔的肉卷”,最近他打算扩大经营,成立一家巴基斯坦餐厅。

促进:广纳全球“合伙人”

“这里的创业氛围非常棒,多元文化增强了我们的信心,贴心的服务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纳斯这么说。2023年3月,中国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40余名来华留学生走进上合示范区,打卡上合之珠,感受上合示范区的国际化与多元性。大家表示上合示范区是一片开放包容的土地,畢业后将把这里作为在中国就业的优先选择。

2022年10月,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创业第一课”公益培训讲堂暨“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走近青岛专项服务活动,邀请创业导师走进校园为外国留学生开展创业指导培训,助推留学生走近青岛、留青发展。丰富多样的培训内容激发了留学生们的创业热情,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萨克认为:“青岛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大,是理想的创业之地。在华留学生在创业方面有特殊的优势,在国际贸易,科研合作方面大有可为。希望未来我可以成为两国商贸合作的桥梁。”

实际上,在华留学生走近青岛系列活动的序幕自2021年就已悄然拉开。青岛市通过举办“我和青岛的故事”短视频创作大赛、“印象青岛行”游学实习体验活动、“构筑青岛梦”专项活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区”)国际青年人才招引活动等丰富活动,为在青留学生开辟新的筑梦空间,发挥在华留学生“宣传大使”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区”)国际青年人才招引活动中,海外30余家高校和引才机构参与推介,海信、海尔等6家蓝区知名企业直播带岗,发布需求岗位2.7万个,成功吸引港澳地区和加拿大、美国、韩国等2万余名青年参与,点击量突破20万次。

“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人社领域国际人才交流服务工作,通过组织外籍留学生走近青岛专项服务活动、开展在青外籍人才和留学生情况调研、发布《致来青外国留学生的一封信》、推进外国留学生就业实习等措施,不断提升外籍人才服务,挖掘在华留学生的人才红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有针对性地组织‘一带一路国家在华留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和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为外籍留学生在青就业创业提供实践机会,鼓励更多优秀来华留学生成为双向贸易发展的牵线人和助力人。”

“一家寰宇,海内存知己。纵隔珠峰,难隔天台路。”中华文化正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吸引着外籍学子,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青岛在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征程中,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包容的情怀,广纳全球“合伙人”,打造国际化人才引聚高地,在四海寰宇间奏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新时代乐章!

猜你喜欢

青岛留学生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学生写话
青岛明月申牌?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