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问题诊断及改进方向

2023-06-05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23年5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融合

课程,简言之指课业及其进程。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课程是关键。课程如企业的产品,企业没有拳头产品,就注定没有核心竞争力。学校也是如此,没有高质量的课程就谈不上学校高质量发展。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提升、学校高质量建设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笔者有机会参加全部三届“江西省100门出彩校本课程”的评审,接触到大量的中小学校本课程。现在,笔者根据评审情况,再结合平时到中小学参观学习形成的一些感性认识,来谈谈当前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应然趋势。

一、很多课程有长期积淀,过程扎实,结果厚实,但也有少部分课程是临时起意的“急就章”。一门有质量的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一定是长期积淀的结果,甚至是几代师生智慧的结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少有通过一两年的短期行为就能出精品的。从这个角度讲,校本课程建设要有稳定的方向、日积月累的耐心、滴水穿石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发力方见成效,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但有一些学校,是在看到评选活动的通知后临时起意,申报材料只有一个单薄的课程方案、一个所谓的“课程建设总结报告”,过程材料全无。

二、很多学校“真题真做”,做出了质量;但少部分学校有心无力,“愿为”而“不能为”。2001年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三级课程”体系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很多学校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有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推进学校特色建设、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开发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有理念,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有评价,因而有质量。但也有一些学校,虽然有做好课程的真诚愿望,但苦于缺乏专业引领,不知道怎么做,表现在:(1)教材代替课程。用校本教材替代校本课程,用校本教材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来佐证校本课程的丰富性。所以,申报材料就是一本孤零零的教材,其他啥也没有。就是这仅有的一本教材也不规范,完全不是教材的写作体例。(2)课程名称不规范。有些所谓的课程其实就是一个活动总结,甚至是活动“海报”的汇编而已。(3)课程方案不完整。完整的课程方案应包括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资源、保障措施)和课程评价,尤其要制定学校课程实施标准。但有些学校这些主体材料残缺不全,倒是不相干的“花花草草”有一大堆。

三、很多学校组建了课程开发的专业团队,智慧众筹;但少部分学校明显是个人行为,势单力薄。开发一门课程,特别是建设一门精品课程,工作量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组建一个强大的团队,而且团队的构成要多元化,为此需要学会“借力”。韩非子说:“下军用己之力,中军用人之力,上军用人之智。”比如,有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除了充分依托本校骨干教师外,还寻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组织由专家、片区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广集智慧。但也有不少学校,不会借力借智,课程开发仍停留在“个人行为”层面,两三个人甚至一个人“吭哧吭哧”,力量有限,开发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四、课程开发要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并考虑教师的现实条件;但更需坚持学生立场,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课程建设肯定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我有什么)。各地都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昌的瓷板画、景德镇的陶瓷、吉安的吉州窑,等等,这是课程开发的不竭资源,也是培养学生爱家乡进而爱祖国的重要素材。二是教师的现实条件(我能教什么),即教师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指出,旧日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里,兒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所以说,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学生中心、儿童立场,寻找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结合点、“教师资源”与“生本立场”的结合点,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什么课程,而不只是片面地强调“我能开出什么课程”。

五、很多学校课程开发秉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贯彻教育方针,推进五育融合,但少部分学校似乎跳不出“应试”的思维惯性。有些课程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秉承正确的教育思想,朝着“贯彻教育方针”“实现二全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素质教育”“培育核心素养”的方向努力,体现了很好的育人导向。但也有一些课程,一看就是为了“应试”的,为了提分的。当然,不是说校本课程完全要回避“分数”、与“升学”绝缘,但一般认为,校本课程应该树立一个鲜明的导向,引导学校发展素质教育。学生学业负担本身就很重,学得很辛苦,结果你开门校本课程、编本校本教材还是像“某某考王”“某某秘籍”一般奔着“应试”而去,导向上是有错误的。

六、校本课程门类不少,多达数十门甚至百余门,但是缺乏“结构”,形不成“体系”,像是滚落一地的马铃薯,散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数量发展的阶段,甚至有学校提出“每个教师都要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要求。所以,走进多数学校,都能看到有为数不少的校本课程,多的数以百计。但有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审核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尚未建立校本课程审查机制,即使校级审核都未必健全,开了(课程)就算,编了(教材)就用,结果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不说,有的甚至还出现导向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二是校本课程缺乏结构、未能形成体系。有的校本课程看上去林林总总,数量不少,课程名称也不错,还画了课程图谱(饼状图),做得很漂亮,但要解释一下每门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什么独特地位,课程与课程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基本上都说不出来,不能做到逻辑自洽。当下,在走过了重数量的阶段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实现由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加强校本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七、教师们对分科课程熟门熟路,很多校本课程都是从单科课程中长出来的“枝叶”,学科融合类的课程较少。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分科课程,从教后教的也是分科课程,对分科课程熟门熟路,所以开发的校本课程基本上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原学科基础上作些拓展、延伸,长出一些枝枝叶叶。从这几届申报的校本课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一些融合类的课程,比如,樟树市药都小学开发基于本草文化的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在《本草趣话》《本草魔方》中,就整合了语文、数学、思政、美术、科学、劳动、健康、体育、信息科技等学科知识;吉安市凤凰小学的《劳动与生活》,劳动不只是种点菜,更与学生生活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峡江中学的《劳动文化》,劳动不只是一点技能,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理解,等等。但总体看,融合的程度还不够。希望今后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能多一些融合的元素,加强四个方面融合:德智体美劳相互融合,学科之间融合,家校社融合,学习和实践融合,让学生通过融合类课程由了解“知识点”逐渐走向熟悉知识体系。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融合
教材精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教材精读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融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