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3-06-04单欣欣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科培育核心

单欣欣,姜 伟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含了国家认同、个人发展、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2016 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了纲领性的依据,提出了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在内的九大核心素养框架(后简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1]。

新工科意味着“新兴、新型和新生”,其内涵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3]。新工科教育是以新一轮工业革命、技术变革为动力,其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与核心素养的内涵有很大程度上的相通性,即“新工科”视野下的“新”工科人才应当具有什么基本素质,如何确定“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这种素质的新工科人才。

1 新工科视域下核心素养的新内涵

核心素养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具有分层性、阶段性等特性。 针对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素就要有相应的调整。 新工科视域下,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的和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工程问题解决、工程技术创新以及工程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是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能力培养,还包含着通过环境和教育而逐渐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加重视创新创业精神、环境适应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大局意识等方面,新工科视域下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立足解决新时代的工程问题、创新工程领域和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4]。

2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现实问题剖析

2.1 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不明确

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只是把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实施内容换成了核心素养培育。 但是究其根本,三者的提出背景、本质内涵、实施途径与条件都是有区别的,三者的关系问题关系到是否能够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来,只有把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适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各类各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全面发展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国的现实国情、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提出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以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旗帜和行动指南。 核心素养的提出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被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转向,主要是考虑全球化带来的压力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2.2 核心素养培育与新工科缺乏有效融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制定紧跟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未来新工科人才的核心素养结构是构建工程教育“中国标准”和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构建新工科视域下“工科专业核心素养教育标准”是提升工科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4]。 新工科是适应新经济形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工业和新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的,“新工科”首先反映的是领导未来的一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因此,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新工科建设发展是同向同力的协同关系。

中国传统工科教育在知识传授、考核评估和改进系统中,已形成非常成熟的教育体系,但是在新工科改革过程中,主要着力点在如何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教材更新过程缓慢,教师队伍实践经历缺乏,教学模式单一,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体系过窄,技术人才市场匹配受阻等专业问题,忽视了新工科视域下专业领域改革与教学过程中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3 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开展不够深入

高校方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就业压力过大和教学改革缓慢,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总体计划和目标,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也多停留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体育课和各类选修课程上,各学科自成体系,缺乏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社会实践多流于形式,达不到真正的社会育人效果。 社会方面,在学生实习锻炼期间,只关注学生所学能为企业创造的利益,将培养的任务完全抛给学校,在思想意识上,没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模糊,知识结构欠缺,将专业课定义为有用的课程,将其他思政课、体育课、创新创业课定义为没用的课程,对时事政治和国家建设发展持冷漠态度,没有意识到科技革命和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勇于开拓、主动作为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新工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合,将他们具体化、细化为具体的能力目标和行动目标,从而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品格和能力要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是因为提出的背景、依据、内涵的不同,全面发展教育更多地考虑了社会性质和政治意识形态对人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多地考虑到科教兴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则更多地考虑到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是提升新工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必然趋势。 通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创新创业意识、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同时,突出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力求使立德树人的方向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新工科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更侧重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国家认同、职业精神、协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环境适应能力,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新工科建设、发展为引领,全面推进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天大行动”提出的家国情怀、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终身学习、沟通与协商、工程领导能力、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作为重点方向[5]。

4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有效路径

4.1 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传统工科教育理念,将时代化、信息化、多样化、特色化作为新工科建设思路,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树立开放意识,要面向市场和企业,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与企业调研,与社会、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充分了解沟通学生的现实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关心的问题;要面向国内国际形势,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国际视野;同时,工程专业教学平台、教育教学资源、考核激励制度等都要对学生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4.2 提升教师核心素质

高等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师资力量的强化占据绝大部分,新工科要求广大教师在师德素质、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几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意识,革新教学理念,优化师生关系,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高校要积极引导鼓励教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质,积极参与核心素养提升相关培训和和实践学习,并将其融入学生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积极开展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活动[6]。

4.3 核心素养培育与专业教学融合

大学生核心素养与专业融合过程中要突出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以实践活动为教育载体,领域知识为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为实现途径。 以培养核心素养和专业素质为重点,从学科或跨学科的大观念出发,以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思想方法的多样化与探究方式的渗透化为出发点,根据课堂教学与实践方法,选择和确定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将技术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有机统一,并且在考核过程中注重体现核心素养教育过程与专业教育结合结果的考评。

4.4 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培养

高等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中优化和完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的隐性功能。 在课外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社会方面,首先,提高社会认识,积极与高校衔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学习机会,发挥地方优势,为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理解内容和方式,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科学思维,构建全球视野,因此,这就需要整合社会不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与更多优秀人才对话,开阔眼界。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和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主要因素,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幸福观要靠父母积极地引导,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状况,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配合学校引导学生健康的成才成长。

5 新工科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构建

新工科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技术技能,除了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外,最重要的是具备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 在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工科视域下,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要遵循高等学校的办学实际和办学理念,在专业工程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过程中,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突出高等教育的时代性、交叉性、综合性,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着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工科人才[7]。 本文在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新工科特点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新工科改革发展结合,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以工匠精神和强化心理、体育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育人深化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

5.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并充分利用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图景[8]。 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责任在肩,在教育教学和活动、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党史观,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根据新工科专业教育的时代性和融合性,从思想政治引领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工科专业学习以外的内容进行重要补充,做到核心素养培育与工科建设相结合,才能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时事政治融入思政课堂,并且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2)以红色文化的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开放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祭扫烈士陵园、倾听红色故事、走访抗美援朝老兵、红色故事演讲等途径,弘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信念、提升责任担当;

3)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培育大学生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从学史、诗词、伦理等方面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价值[9],要深入开展党史、校史学习教育,同时,发挥话剧社、书法社、文学社等社团的自我育人价值,广泛开展活动,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

4)注重在专业技能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在专业岗位中提炼和课堂体系相关联的优秀素材,将量子卫星“墨子号”、5G、天眼等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感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与碰撞。

5.2 以工匠精神升华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新工科人才的缺口日益明显,是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 结合工科专业的教学背景,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尊师重教的师道美德、严谨细致的求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信仰坚定的家国情怀。

1)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结合工科专业特色,以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等模式,以学研融通、学产融合、学科融通为导向,区校企共同合作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成果转化、科学研究的投入,改变原有的教师教学结构,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企业项目,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学生提供各类专业类大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的参与机会,同时以技师班、示范班为抓手,了解行业发展新前景,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科研水平。

5.3 提升心理健康素质和体育素质,引导学生健康生活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要体现时代价值和终身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身体健康近年来备受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素质训练不仅仅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促进人格品德的养成,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素质作为基本素质要求,全面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行为和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素质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活动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更体现在实践、劳动、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健康是生命的基本前提。

5.4 以创新创业和实践育人深化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

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以创新为动力,以实践为导向,在工程文化中,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实践深化育人。

1)随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特征的新业态环境,多产业交叉融合,创新创业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 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双向出发,在思想价值引领、专业教学改革、校企联合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等基础上,将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创新创业学院、校外中小型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等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 新工科视域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乎企业行业的发展,关乎科技创新的时代脉搏,也是深化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0]。

2)实践育人包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文化活动等方面,在产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方面,职业教育投入很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同时,要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党团结合,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依照“校地合作、资源共享、双向受益”的原则,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全力助推学生的成才成长,拓展志愿服务平台,通过社区服务、贫困地区支教、走访福利院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 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在实践创新和增长才干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猜你喜欢

工科培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