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杨树烂皮病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3-06-04刘义勇
刘义勇
(梨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 吉林 四平 136500)
2019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启动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农田防护林网修复完善工程,规划期5年,连续实施4年来,梨树县共完成修复林网1 170 hm2,包括缺失林带恢复新建、退化林带修复改造、成熟林和过熟林带采伐更新。项目要求栽植2年生杨树大苗,行数不低于3行,造林苗木株数不少于1 660株·hm-2。梨树县2021年春季造林后,在成片的新植林枝干上发现有枯萎的病状,面积达62 hm2。因此,梨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心开展了调查研究,确定是杨树烂皮病大发生造成的。
杨树烂皮病又称杨树腐烂病、臭皮病,危害杨树干枝,引起皮层腐烂,可导致树木大量枯死和造林失败。杨树烂皮病病原属于一种弱寄生真菌,环境中就存有病原,当树体抵抗能力衰弱时,就会发病。本文对发病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预防该病发生提供借鉴。
1 发病原因
1.1 土壤环境因素
苗木追施肥料过量,可造成苗木木质化不好。为了达到农田防护林苗木的胸径、高度标准,尽早获得经济效益,在圃地时过量施肥。春季苗木出圃,离开了水肥充足的生长环境,栽植到林地后,如遇到土壤瘠薄、春寒料峭等立地条件差的恶劣环境,即可导致苗木长势衰弱,诱发杨树烂皮病发生。
1.2 营林因素
造林密度过大,是发生杨树烂皮病的重要原因。为了达到农田防护林行数、株数的标准,造林密度过大是普遍现象,导致林内通风条件差,湿度过大,利于病原菌的滋生和扩散。
1.3 根系因素
起苗时根系由于修剪过度、机械伤害大,栽植后可造成苗木根系恢复过慢,不具备吸收养分、水分的能力。树木依靠本身的水分和养分,造成假活,诱发杨树烂皮病的发生。
1.4 气候因素
春季升温速度快,在很短的时间内气温就可达到杨树的生长温度,在这种条件下,地温没有升上来,根系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造成生理干旱,当树木中的水分降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造成杨树烂皮病的发生[1]。
2021年,梨树县气候异常,春季受冷空气影响,频繁降温,出现“倒春寒”,干扰树木的正常生长,引起树势衰弱,造成杨树烂皮病的发生[2]。
1.5 其他因素
林地大多位于道路两侧、农田旁,汽车排放的尾气、喷施的除草剂等造成大气污染、除草剂漂浮,导致N2、Cl2浓度过大,特别是形成酸雨,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破坏,降低林木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尤其对刚展叶、发芽的树木生长发育影响较大[1]。
2 预防措施
2.1 选育良种,加强苗期管理
选用生长健壮、抗旱耐寒、适宜当地生长环境、无病虫害的种条育苗,如小黑系列、三北1号等。
为防止在幼苗期、速生期造成苗木徒长,起垄(作床)时不要施用过量的基肥。基肥最好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以免灼伤幼苗并带来杂草种子、病原菌和害虫[3]。在苗木生长后期,以追施钾肥为主、磷肥为辅,促进幼茎木质化。木质化期要防止苗木徒长,停止施用肥料,提高苗木抗性。
2.2 杀菌消毒
多年的苗圃地,易发生烂皮病,应倒地换茬,繁育杨柳科外的其他树种。在繁育苗木前,应对土壤进行消毒翻土以及对插穗进行消毒处理。
2.3 造林密度合理,把握时机
造林前苗木要浸泡48~72 h,提前24 h将坑穴灌足水,采用顶浆、施用保湿剂等技术,缓苗期要浇足水。造林初植密度要合理,不要过密。造林时间不宜过早,等地温升上来,根系能吸收水分再造林。起苗、运输过程中,保护好苗木,避免损伤、失水[1]。
2.4 科学造林
多栽植混交林,如杨榆混交。混交林可使病菌失去大量繁殖的生态条件,生物多样性好,抑制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增强林木的抗逆性。
2.5 加强管护
栽植后的管理措施包括松土、除草、浇水和严禁幼林放牧。间种时,留出保护垄,避免造成树体创伤。修枝应在早春或晚秋树木休眠期进行,尽量避免在雨季。合理整枝,不留残桩,并对伤口涂抹铅油进行保护[2]。
初冬时,在树干距地面1 m以下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硫酸铜、水质量比为20∶1∶60),及时清除病死枝条和植株,集中烧毁,减少病源和侵染机会。
2.6 药物防治
对树体患部用利器划破,涂抹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等杀菌剂。最好在涂抹后5~7 d,加涂50~100 mg·kg-1赤霉素,可以促进伤口愈合[4]。
3 小结
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树势、树木抚育管理、不良气候因子等密切相关,凡削弱树势的各种不良因子均能引起杨树烂皮病的发生,如移苗时伤根、灌水不及时、强度修枝、冻害、日灼、干旱、风沙袭击、土壤瘠薄以及空气因素等,均可引起树势衰弱而导致该病害的发生。因此,选育良种壮苗,是预防杨树烂皮病的根本措施;进行合理的栽培抚育管理,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