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艺术之美
2023-06-04裘晔鸣
裘晔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国家教育部也专门发文指出,要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要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中德育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而将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戏曲艺术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当中,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新路径。同样地,如何回应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向外拓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发挥公益文化艺术事业单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育人优势,搭建文化场馆与中小学校合作的交流平台,创新发展双方合作的新机制,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江南昆曲大会之“我是小小讲解员”主题教育活动是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秉承“为国守史、传承文化”的宗旨,积极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面向广大中小学校不同年龄段开设的戏曲艺术公共教育特色课程。通过此次活动实现了上海艺术研究中心馆藏、利用、服务并驾齐驱、共同发展,并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上海文化,尤其是舞台艺术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路。
有魅力才美丽
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集艺术理论和应用研究、艺术档案收集管理、艺术期刊编辑出版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为了纪念一代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20周年,联合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之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松江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传媒界(上海)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于2023年1月13日至3月8日,在上海松江云间会堂艺术中心四楼展厅举办江南昆曲大会之“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和“戏曲人物画展”。一方面以缅怀大师风范,弘扬“俞派艺术”精神,激励当代戏曲艺术守正创新;另一方面也整合了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优质艺术资源,开展以学生讲给学生听为特色的美育课程,引领青少年探索艺术、认知戏曲、参与互动,零距离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感受戏曲艺术的非凡魅力。
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艺术之美呢?“我是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旨在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同学们逐步增强口语表达能力,了解展览所讲内容的历史背景,熟悉展览路线,最终能在讲解中获得艺术熏陶体现自我价值。
将课堂搬到展厅是“俞振飞展”来到松江后和周边学校携手拓展美育教育的一次全新尝试。为让孩子们能够感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上海艺术研究中心提前为“小小讲解员”们准备了系统细致的培训课程。
本次“我是小小讲解员”培训宗旨就是贯彻“艺术之美”的讲解思想,加强技能培训,注重代表性、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培训内容的编排组合,采用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模块式结构;根据内容的类别及相互关联程度,组合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讲解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两个培训模块。通过讲解知识学习和讲解技能训练,使孩子们运用讲解员应具备的基本礼仪素质,在接待观众(同学们)时能做到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符合接待礼仪的基本要求;能运用准确的相关文化艺术知识,按照接待观众的程序与要求,正确迎送、引导大家。优秀学生还能与观众沟通交流,能进行观众类别区分,能以引导式、介绍式、交谈式等基本方式进行讲解,从而达到展馆讲解员基本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
考虑到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本次展览在未成年人教育上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我们主要选择以小学、初中生群体为目标对象。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间,恰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我们与松江区教育局紧密联系沟通,选择了10所中小学校各安排5名学生讲解员(以高年级为主),由学校艺术教师带队,先在展览现场进行为期两天的讲解培训,之后5名学生讲解员中每一位都会安排在不同片区进行现场讲解。
在聆听培训老师授课及示范讲解时,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記下老师所强调的重点要点,牢记如何走位、介绍、站姿及手势等,时刻关注自己的讲稿内容和所陈列的展品,尽可能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经过一番学习,小小解说员们要开始接受大家的检验,穿戴整齐的同学们放下手中的讲稿,面对人群,手示展品,声音洪亮。第一次讲时紧张在所难免,我们对每一位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指导和示范,并在一遍又一遍的演示中加深学生对展览内容的印象,同学们也在一次次地讲解中表现得更加从容和自信。其中,有两个孩子的感想感言让人印象深刻。
“俞振飞作为我国著名京昆大家和戏曲教育家,原籍松江、是地道的松江人。在长达 70 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形成了儒雅、秀逸、富于书卷气的‘俞派风格。”这一段大方得体的开场白来自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五年级的范铭涵,为了能当好“小小讲解员”突击培训了两天后又自行加练了一个周末,他的讲解稿把一整页A4纸写得密密麻麻。
另一位来自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松江实验学校七年级的赖一凡细致又不乏幽默感的讲解甚至吸引了展厅中的其他“散客”。负责第一部分讲解的他很有使命感:“我希望自己能发挥稳定,老师说第一部分很重要,既要让同学们对俞振飞大师和昆曲有基本的了解,也要说得引人入胜,这样大家才更有兴趣投入到之后的观展内容中。”赖同学这番话让我们也受益匪浅,其实讲解说到底就是互动交流的艺术,你的讲解感染了观众,也通过观众感受到了不同人群和受众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体会到“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讲解乐趣。
虽然此前从未接触过昆曲,但范茗涵坦言,通过培训和讲解慢慢走入这个相对陌生却又唯美的世界。赖一凡也表示:“昆曲和京剧都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但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它们都很不一样。我之前听过京剧,昆曲节奏更慢点,但我都觉得它们很美。”
的确,通过培训与讲解,孩子们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纷纷去试着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艺术的搬运工”,去将那些静态的美传递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从身(声)临其境到“深临其境”
短短两天的培训课程,小小讲解员们要背下各自讲解词,还要对昆曲唱腔和表演有基本认知,可谓难度不小。“我们希望同学们在观展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会看会听更会讲。”作为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的我希望孩子们不但能身临其境去听老唱片、看表演视频、感受昆曲之美,也能“声临其境”用自己的语言将他们感悟到的美说给同学听,更能“深临其境”对戏曲艺术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今年“社会大美育”课堂蓬勃兴起,让学生为学生做导览和讲解,这是青少年美育的一次全新尝试。所以,当我们在给50名学生讲解员进行培训,看到他们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把那些重点亮点全都记下来,有的还细细琢磨着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我们也非常感动和欣慰。此次活动的效果显而易见,很多同学平时没有听过戏曲,但听完讲解后都对我们说想去剧场听一场戏,看看戏曲究竟是什么样。“通过担任学生讲解员,我对戏曲也有了更多了解,原来戏曲那么博大精深,真希望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这种美。”这些发自内心的“讲后感”也让我们觉得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其实,从听昆曲到看昆曲再到讲昆曲,昆曲历经长期的历史和发展,而浓缩进课堂的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为学生和普通市民搭建艺术公共教育特色平台,以全民美育、全龄美育的方式,增加大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继续为艺术的普及和推广而努力。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