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问题研究
2023-06-04马妍
马妍
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全境属于黄河流域,黄河自西北入境贯穿临夏州北部。深入挖掘研究临夏州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需要我们以黄河文化为引领,统筹临夏州独特的史前文明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分析临夏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短板,抓住战略性机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对于延续中华文脉,维系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临夏州黄河文化资源现状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临夏州黄河上游地区,这里的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一)史前文化
临夏州是中国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发掘最多的地区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农业部族开启了史前文明的曙光。青铜时代的齐家、辛店等文化进一步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临夏州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史前遗址,而且还有长达2000多年的相对比较完整的考古文化系列,其中半山类型、边家林类型、秦魏家类型、姬家川类型、张家嘴类型、唐汪类型等7种文化类型均由临夏州的地名而命名。临夏州是甘肃彩陶出土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史前文化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石窟文化
临夏州黄河两岸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多彩的石窟艺术。这里既有被喻为艺术宝库的炳灵寺石窟,又有零散分布的岗沟寺石窟、罗家洞寺石窟、大河家石窟等小型石窟遗址。其中,炳灵寺石窟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开创于十六国西秦时期,距今1600多年,现存窟龛216个,各类造像800余尊,藏族、汉族两种风格的壁画1000多平方米,佛塔56座,藏品345件,它是汉、藏佛教相互交流的前沿石窟。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12月29日,包括炳灵寺石窟在内的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三)红色文化
临夏州也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州内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如肋巴佛革命纪念馆、景古镇红军革命遗址缐家楼、布楞沟村史馆、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
(四)民俗文化
临夏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并繁衍生息的土地,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孕育了許多辉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州被誉为“中国花儿之乡”,临夏州花儿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莲花山花儿会和松鸣岩花儿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夏州砖雕是临夏州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河州贤孝,这是流传在临夏州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临夏葫芦雕刻,将书法、绘画、篆刻融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被誉为“临夏一绝”。
临夏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短板
临夏州全域为黄河流域,境内具有十分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近年来,临夏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的工作,但还存在着一些短板。
一是对临夏州黄河文化中的历史文献、文物遗存等缺乏统一的整理。千百年来,黄河流域诞生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精神层面,黄河流域出现许多的文化大家,写出了相当数量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在物质层面,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体现黄河文化的物质载体,诸如历代治黄工程遗迹、生产和交通工具等。目前,临夏州在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大的空间,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够,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弘扬传播等方面仍需加强。
临夏州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它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社会价值不相匹配。如何将临夏州黄河文化方面取得的成果真正地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这是临夏州亟须考虑并且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文化创意方面,缺乏科学技术对黄河文化保护弘扬的支撑;在文化产品方面,缺少能够反映临夏州黄河文化的深入人心的文化产品;在文化组织方面,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和行业协会也比较缺乏。总体来看,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力不够强,难以实现以产业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临夏州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支撑需要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临夏州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激增,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共服务水平不匹配,临夏的基础设施较为滞后问题逐渐凸显,如公共交通线路与黄河流域旅游景点的连接度不够。同时,一些景点的硬件设施过于陈旧,一些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偏低,这些都成为制约临夏州黄河文化发展的瓶颈。
临夏州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路径
近年来,从中央到沿黄各地,都陆续出台了关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政策性文件,甘肃省也不例外。甘肃省文旅厅编制了《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为临夏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方向目标。保护传承弘扬临夏州黄河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扎实开展黄河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工作,推进黄河文化保护的系统性及整体利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黄河文化保护科技创新体系。黄河文化包括十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完成临夏州各类黄河文化资源的普查整理,进行成果转化和利用,在认真梳理相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并推动所有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尽早实现资源数据的开放共享。
在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方面,要重点加大对革命文物、濒危文物的保护利用,有序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方面,要完成临夏州黄河流域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调查工作,优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濒危项目信息资源库,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持续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善传承设施,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提升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水平,还要注意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同时,因为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资源星罗棋布,在不同地区分布不均,时间、距离跨度都很大,因此,加强沿黄各地协作共进显得尤为重要。要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对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推动沿黄地区的文化产业协调性发展。
二是深入挖掘临夏州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快推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挖掘整理临夏州的黄河文化资源及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积极深入地阐释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价值,使其服务于当代临夏州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尚书·禹贡》中所载大禹在临夏州积石山一代治理洪水,造福百姓。临津古渡不仅见证了千百年来黄河古渡口两岸的文化、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沟通交流。王震将军率部抢渡黄河谱写出一曲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不朽壮歌。黄河滋养着临夏人不惧艰险、艰苦奋斗、创新进取的精神和胸怀。
新时代,黄河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我们寻求符合时代要求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与临夏州当代的政治、经济等发展进程结合起来,构建起具有新时代临夏州特色的黄河文化体系。同时,在社会层面掀起了解学习黄河文化的热潮,积极开展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交流、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社会影响、历史地位和临夏州特点的宣传力度,推进普及黄河文化和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群眾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黄河故事“活”起来,推动黄河文化进乡村、进校园、进社会,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在黄河故事中感受黄河精神,积极突显黄河文化在新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价值。
三是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临夏州文化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临夏州风景或秀丽或雄浑,如位于临夏州永靖县的黄河三峡景区,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黄河两岸又有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炳灵石林、恐龙足印化石群、太极岛湿地公园等众多景点。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遍布黄河两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傩舞、花儿等民间艺术,这些都体现了临夏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加快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就要以黄河旅游资源的优势为基础,将沿黄地区的各类景点连接起来,创建黄河文化保护展示区,建设一批黄河文化生态园、标志性黄河文化景观等,积极打造黄河生态旅游、生态采摘、农家乐等项目,培育以黄河为轴线的旅游线路。例如,可以利用“四带”(古生物化石展示带、民俗文化展示带、探源考古展示带、石窟文化展示带)打造沿黄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还可以通过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打造临夏州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展现临夏州的文化旅游价值。
四是紧抓用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支撑引领作用。到2025年,甘肃省将完成“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任务。临夏州将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的重要板块。临夏州应围绕科技与黄河文化的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黄河文化进行保护及开发利用。其一,持续推进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打造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以信息技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其二,积极建设一批独具临夏州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加大对黄河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融合黄河文化、现代设计和前沿科技,开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和旅游文创产品,以多元化的文创产品展现黄河文化。加快建设具有临夏州特色的黄河文化创意品牌,积极促进科技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 中共临夏州委党校(临夏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