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3-06-04张无忌潘军可
张无忌 潘军可
摘 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其具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等价值。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思维挑战、出现了价值观及信息安全方面的伦理挑战、高校缺乏相关数据平台做支撑的技术挑战。文章从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现实挑战、路径构建角度进行论述,提出高校应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其理论内涵;树立大数据意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大数据保密与安全管理机制;实现载体创新等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3)06-00-03
随着世界各国对大数据技术的重视及新时代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大数据技术开始不断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学术界也兴起了研究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的热潮。基于对文献的查阅和检索,以“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包含“大数据”为主题词在知网上检索,截至2022年1月3日,相关文献共计1 965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最高峰441篇。
一、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过去受技术限制,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常常被用来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这种“以部分分析整体”的模式代表的是少数群体的信息,不排除会出现模糊或失真的时候。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是根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难免会带有一些主观上的判断。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量数据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对学生群体活动轨迹的全记录、全挖掘,相较之传统的“样本数据”,全量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客观性、科学性等特征,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教学管理的缺陷,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与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教育者课堂灌输为主。知识、信息往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单向传递,且受教育者数量众多,很难实现对每一位受教育者心理特征的精准把握。而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数据分析,进而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精准画像。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差异性,实施“精准思政”,更有利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培养,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仅局限于课堂传授、实地参观和面对面的谈心谈话等形式。大数据技术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尤其是5G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更加便捷、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慕课”“微课”“云课堂”等网络思政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互动、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传播方式,也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
(一)思维挑战
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选聘往往是以专业知识为主,大数据的兴起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高校教育者不具备大数据理念,也没有受过专业的大数据专业知识培训,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的了解甚至还没有个别学生掌握的多。部分资深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观念比较强,由于不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另外,高校对网络科技人才不够重视,对教师、辅导员网络技术培训力度不够,对网络科技人才的引进不够,这些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二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一昧地崇拜数据,以数据为王,容易忽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优势,甚至忽视了人的主体价值,这一理念显然有悖于借助大数据技术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的初心与使命。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学生的全量数据对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容易高度依赖大数据的数据分析能力,而逐渐忽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辨能力,容易机械地以数据分析结果来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这不仅忽视了人的创新能力,也忽视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严重阻碍了受教育者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伦理挑战
一是网络信息来源复杂化、海量化。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在网络空间有着极强的话语主导权,不断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构成挑战。二是随着受教育者的数据信息不断被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的规范使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学生的一些全方位的信息被长期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一些个人的不良信息记录,会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也有可能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无形之中忽略了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把人归入物这一范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损害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仅仅做到了形式上的“以人为本”,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三是数据的使用者应该比数据的生产者更具有数据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当教育对象的数据信息被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大数据平台的技术人员获取后,是否能保证数据信息不被另有所图的其他人利用或者不被外泄,这些都构成了一定的伦理挑战。
(三)技术挑战
大数据技术的新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数据应用为特征,以数据事实为信息来源,借助数据的客观性、全面性为科学决策的依据,针对目标群体和客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可预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1]。然而当前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仍然非常欠缺,一是由于大数据目前仍处于兴起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时间不长,很多历史数据并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在运用大数据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时,仍然缺乏完整性的分析研判。二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技术支持,高校对学生个体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还不够完整,缺乏一体化的大数据网络共享平台。高校各个部门之间分工协作,不同的数据信息有不同的管理系统,以至于关联学生所有信息有困难。如后勤部负责学生食堂吃饭刷卡记录,学生工作处负责评奖评优记录,图书馆负责学生图书借阅和论文发表情况等,想要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评价,就需要教师全面收集所有相关数据。而这些部门往往处于平行运作的状态,并没有形成有效合力,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决策形成了阻碍。
(四)话语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课堂的“教育灌输”“身教示范”为主,体现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独有传播者及主导地位,也改變了教育对象只能被动地接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从属地位。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可以自主发表个人评论、参与讨论。学生的话语权得到提升,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自由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教育者的话语权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专业度与权威性也不断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面临分流的危机。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加强理论研究,深化理论内涵
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纸上谈兵的理论,而缺乏理论指引的实践更是不理智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专门探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纵观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的高度融合下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特征都有明确的系统论述。然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呢?却很少有从学科理论的方向对其内涵的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升级就是智慧思政。智慧思政是在教育学研究领域智慧教育的元理论基础上援引生成的学科概念,智慧思政的核心要义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工具、载体及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智慧创设,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智能化应用,通过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进而更具针对性地达成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2]。因此,在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应加强其理论研究,深化其理论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二)树立大数据意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实现立体式优化升级,必须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树立大数据意识,转变思维方式,与时俱进,把握大数据这个时代机遇。以整体性思维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数据,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整体、动态的研判与分析。不仅要关注因果联系,更要关注相关性联系。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辅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分析与管理,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依靠教育者的经验及主观判断来教学管理的短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二是高校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数据素养,学会运用数据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大数据的特征及使用规律。高校可以通过给教师、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等方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据思维,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分析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管理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地位。三是高校应加强对网络人才队伍的重视与培养,加大对网络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与培养力度,避免出现人才外流现象及人才缺失现象。以专业的网络技术师资力量,强化高校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三)完善大数据保密与安全管理机制
保护教育对象的隐私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还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法律保障。一是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有关大数据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电子设备终端用户的隐私安全不被外泄,对高校大学生的数据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运用制定一套标准化流程,使大数据信息的传播与运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二是高校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正确、安全、规范的指导下使用大数据。对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应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由信息化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数据开展安全监测,避免出现不规范使用数据和数据信息泄露的情况。对于出现大数据信息泄露、遭受黑客攻击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应及时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漏洞修补,保护大数据平台数据安全。三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数据间的相关性与规律性研究分析,从而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科学的预测。不仅需要发现数据背后的因果关系,更需要分析数据背后的相关关系,对重点事件设置预警决策与干预机制,防止受教育者出现不良思想及行为。
(四)实现载体创新
一是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平台。高校要不断加强教学、科研、管理等机构的交流互通,形成一体化的网络共享大数据平台。以一体化的大数据资源不断优化高校网络技术、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人才队伍,形成覆盖全面、动态更新、及时反馈、适用高效的大数据一体化平台。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变革的载体支撑,从高校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中促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二是借助各类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载体,将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与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在无形中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内心,从而发挥更长久的教育效应。另外,通过有效运用各种网络载体,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教育对象的近况,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及时解决对应的问题,弥补传统课堂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三是通过慕课、云课堂等形式,把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方式,也打破了教学过程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教育者还可以主动发表个人评论和看法,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掌握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时效性与针对性。
四、结语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运用大数据技术辅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牢牢占领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至关重要。虽然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多样化,但是由于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初始阶段,研究视角仅限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凤毛麟角。因此,后续的研究应注重加强比较研究,拓展研究思路,树立开放式思维,推动大数据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融合,从形式上升到内涵,并付诸实践,找出运行的困难所在,以此强化实证支撑,从而增强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田冰.大数据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5-37.
[2]董亲学.大数据助力高校智慧思政建设的三重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38-40.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