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访谈报告

2023-06-04彭妍妍

国际公关 2023年7期
关键词:老年人

彭妍妍

摘要:目的: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感到幸福的事件以及最想实现的十个心愿,探明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方法:采用半结构化式访谈、词汇检表评定情绪法和事后回溯法相结合。结果:第一,老年男性在回溯幸福事件时关注点从自身转向家庭最后重新回归自身,中年女性关注点主要在家庭;第二,国家强大、子孙发展、老年人福利、经济保障是老年人感到幸福最主要的四个方面;第三,自身健康、经济条件好、亲友关系融洽的受访者都感觉到幸福;第四,在被问及心愿时,老年人最关心的是家人;第五,在对家人的期望之中,老年人更关心自己的同辈。建议:第一,国家应完善老年人各项保障与推广老年教育;第二,社会多宣传积极老龄化,建构积极老年人印象;第三,各类养老模式应该注重情感支持。

关键词:老年人;幸福感来源;事后回溯法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目的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到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问题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医的基本经济保障,而是更加全面、深入、细化。[1]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获得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幸福感与老年人的身心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幸福感有助于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应先了解老年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式访谈、词汇检表评定情绪法和事后回溯法相结合,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感到幸福的事件以及最想实现的十个心愿,探明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

(二)调查意义

提升幸福感对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和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重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进行访谈调查,分析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关键要素,针对性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设计

调查小组主要以老年人感到幸福的事件以及想要实现的心愿为核心问题进行访谈,旨在探明老年人幸福感的来源。为使访谈结果更真实、具体,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对33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访谈。访谈设计编制后,征求心理学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正式訪谈设计(详见表1、表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小组共访谈了33位年龄为65—80岁的老人,其中2位老人以没时间为由直接拒绝了访谈,10位老人得知访谈关于幸福的话题后拒绝了访谈,10位不愿意谈及幸福的老年人,均认为自己并不幸福。共21名老人接受访谈,与之较为明显的差别是,接受访谈的老年人往往都有自己的收入与交际圈子。接受访谈的老人中有10位女性,11位男性,其中有6对夫妻。对夫妻进行访谈时,二人往往一起交流回答,因此整理后共收集到16份访谈资料。

(一)国家强大、子孙发展好、老年人福利、经济保障是老年人感到幸福最主要的四个方面

76 %(15位)受访者谈到国家强大带来的幸福,这些受访者均提到了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其中4号受访者谈到疫情期间儿子从日本回到中国,7号受访者谈到国家疫情控制得好,12号受访者谈到2019年大阅兵等关于国家强大的事件;90 %(19位)受访者提到幸福的事件是看到子孙发展较好;62 %(13位)受访者提到幸福的事件是关于老年人的福利,如养老金保障、免费乘公交车、医疗等方面;52 %(11位)受访者提到的幸福是经济保障,如有自己的收入、投资有收益等方面(详见图1)。

(二)自身健康、经济条件好、亲友关系融洽的受访者都感觉到幸福

在本次访谈中,访谈者使用了评价情绪词汇归类的方法,对同意的老人进行了询问,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结果:高等和中等强度的愉快共占92 %,高等和中等强度的不愉快共占8 %。其中5号受访者是愉快的典型代表,这对受访者在访谈中面带微笑,和访谈者互动积极,同时主动聊起自身情况,如告知访谈者,他们是从外地旅游过来的,在海口过冬,觉得气候条件非常好;他们有三个子女,目前正与其中一位住在一起。针对具体的词汇,统计的结果是:最常被提及的词汇是“高兴”(共出现了6次),其次是“安逸” 和“快乐”(均为4次)。这说明,在接受访谈时,大部分的受访者都是心情愉快的。其中5号、6号等受访者均提及自身健康、旅游(经济条件良好)、家庭等因素,再结合3号受访者因亲友离世而感到悲伤,可以认为,自身健康、经济基础、亲友关系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三)在被问及心愿时,老年人最关心的是家人

在所有回答的心愿(经统计,共44个心愿)之中,其中有约34 %的心愿与自身健康有关,如1号受访者表示,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其中有约40 %的心愿与家人有关,如2号受访者说道:“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5号受访者提到自己身体还好,但是亲友状况不佳,没能一起出来旅游,感到十分伤心;剩余25 %的心愿则与社会有关,如3号受访者表示现在教师素质变差,希望社会风气变得更好(详见图3)。

经过统计,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所有与“家人” 相关的心愿中,占比最高的41 %是对同辈(如老伴、朋友)的心愿,如3号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到好友身体欠佳,并叮嘱好友注意身体;7号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老伴身体不好,卧病在床,因此没能一起出来散步。其次的32 %是对孙辈的心愿,这些心愿主要集中在孙辈的学业,如5号受访者提到自己的孙子、孙女有已经上大学的,有还在上幼儿园的,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学业有成。另外的两部分则是对晚辈(13 %,主要是子女)和对“家庭” 整体的期望(14 %)。其中8号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自己也没必要再去管了,希望他们能自己好好发展。

四、建议

(一)国家应完善老年人各项保障与推广老年教育

国家应积极落实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将医疗保健、教育、照护等覆盖城乡。提升老年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保障覆盖率。研究表明,教育体验能够促进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但目前的老年大学开设较少,且入学难、宣传度低、普及面窄。尤其是接受教育年限较短的老年人,很难主动了解老年大学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老人不会使用手机等智能工具,信息更为闭塞。建议加大老年大学的建设力度,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调整教育供给思路,从身体养护转向身心关怀并重;运用多样化老年教育教学模式,丰富老年人学习体验。[2]

(二)社会多宣传积极老龄化,建构积极老年人印象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幸福三要素:投入、愉悦、意义。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这将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如果老年人对家庭、兴趣、社交活动持续投入,不断获得愉悦感,那么他的幸福感也会不断增加,所以应当为老年人创造条件和氛围,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尊重和肯定老年人的价值。社会应该鼓励老年人社交;社会对老年人的积极看法在给老年人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的同时,也会促进老年人对自己的积极看法,从而影响其认知记忆等各方面机能,有利于焕发活力,体验幸福感。中华传统文化中老人的形象往往较为积极,多以智者、大师形象出现,在智慧、心境等方面令人敬佩,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年人形象也有利于社会积极构建老年人印象,老年人喜欢浏览的短视频平台也应宣扬积极的人生发展观,承担自媒体对积极老人形象形成的责任。

(三)各类养老模式应该注重情感支持

居家养老。在给予老人经济支持的基础上,家庭成员应该注重与老人的互动交流,给予老人温暖的情感支持和关怀。一方面,积极回应老人的物质、情感需求,关注老人的衣食住行,了解老人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帮助老人建立或维持社交圈,如教老人使用手机联系自己的好友,向老人表明自己很乐意接送老人参加社交活动,并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尊重老人意愿和兴趣,许多老人不愿离开自己故土,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尤其是农村老人,在城市难以建立社交圈,认识新朋友,容易陷入孤独感中。并且子女不应以“没有价值” 为说辞阻挠老人发展自己的兴趣,到了老年阶段,有时间精力做让自己愉悦幸福的事值得被鼓励。后辈还应积极解决代际差异引发的家庭冲突,冲突不可避免,尽可能找到一种合适的相处模式,平衡各家庭成员的情绪,让养老可持续健康发展。[3]

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应注重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同时把心理健康纳入健康医疗中的一环。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虽然在生活上得到更加优质的照顾,但由于各种原因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敏感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可以从认知重构方面对心理亚健康的老人进行陪伴和指导。一个人的认知包括他对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看法,人的认知来源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宏观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成长经历、不同的遗传特质等诸多因素。在漫长的人生经历中,老年人重大生活事件经历最多,也许因此形成了积极或者消极的观念,需要照料者适当引导。人们对过去经历的理解影响当下的主观幸福感,而不是过去经历本身。在幸福事件回溯中,有部分老人表示過去没有值得回忆的事情,没有多少具有价值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考虑通过理性情绪疗法、接纳疗法、Beck认知疗法等,进行认知重建,使得老年人在回忆过去、重新评价消极事件时,消极情绪体验更少,相应的生理反应也会更适宜。

空巢老人与孤寡老人缺少家庭的情感联系,可以通过加大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兴趣爱好以及进行亲情的补偿,建议社会组织一些以关怀、倾听、陪伴这些老人为理念的志愿团体、公益组织,同时中小学、大学把关怀老人纳入实践课程。

五、结束语

综合上面的结果与分析,老年人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国家强大以及对老年人的福利、支持与重视、子孙发展、经济保障,老年人的心愿大多是对家人的期待。因此,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或补偿:要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国家应完善老年人各项保障与推广老年教育,社会多宣传积极老龄化以及各类养老模式应该注重情感支持,从身体养护转向身心关怀并重,为老年人创造条件和氛围,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尊重和肯定老年人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若松,郭梦诗,叶浩生.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希望与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8,50(10): 1151-1158.

[2] 范正辉.终身教育视野下积极老龄化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1):41-45.

[3] 辛素飞,岳阳明,辛自强.1996至2016年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6):753-761.

猜你喜欢

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无“微”不至,才能让老年人更幸福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老年人,你为何得不到赡养?
老年人春节出行,如何保持身心愉快
老年人冬季起床应注意什么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