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机为盐碱地农业发展塑造新优势
2023-06-03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他强调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同时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会议强调,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突出把握好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等重大要求,进一步采取过硬实招。要压实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18 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
会议指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据悉,我国约有15 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 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化盐碱地存量为耕地增量,促进耕地资源扩量、提质、增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盐碱地类型多、分布广,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华北和沿海地区。多年来,各地开展盐碱地改造利用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西北内陆区“膜下滴灌”技术模式、松嫩平原“以稻治碱”技术模式、滨海盐碱地“暗管排盐”技术模式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模式。
这些盐碱地改造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适宜配套的农机装备。适用高效的农机装备特别是智能型的盐碱地治理装备是盐碱地特色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利器。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现代农业装备博览会上,8台专门为盐碱地“量身定制”的农机装备引起广泛关注。据了解,这些农机装备由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研发制造。该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主攻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科教产融合的创新团队,旨在提升盐碱地农机化作业水平,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量。
据介绍:“更耐磨的材料、更高效的动力,实现更精细的耕作……这些都是盐碱地农机装备发展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研究院围绕耕整地机械装备、种子机械装备、农业仪器高端制造三大领域布局,开展适宜盐碱地高质量耕整、育种、高效收获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比如该研究院研发的动力驱动耙能实现耕作时不破坏盐碱地土壤犁底层,便可阻挡“返盐”进程。经过一年多的试验,装备性能参数指标趋于稳定,将很快形成批量产品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服务更广阔的盐碱地农事作业。
据介绍,在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万亩盐碱地试验田里,该研究院已与雷沃等50 余家企业,完成涉及铧式犁、旋耕刀、动力耙、大马力拖拉机、播种机、收获机、打捆机等120 余种农机装备及部件的测试与试验验证。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突破纵横复合精细苗床制备等6项核心技术,与16 家单位联合启动实施了盐碱地智能装备急需技术集成转化的“三百工程”,实现盐碱地智能农机从关键技术到新型装备研发“创新链”的高效运行。
人们期待,有更多的如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研究院类似的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参与到盐碱地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中来,在我国农机产业布局当中实现错位发展,聚力写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文章,为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为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的战略目标做出农机行业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