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在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病人中的应用

2023-06-03张培培

护理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成形术

李 婷,王 艳*,徐 玲,朱 燕,刘 海,张培培

1.扬州大学护理学院,江苏 225000;2.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

血液透析治疗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病人常用的治疗方式,病人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前需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病人最常用的血管通路[1-2],其中自体上肢动静脉内瘘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要选择。临床工作中,由于病人对围术期血管保护知识知晓率低、术后血管保护措施未执行到位而造成内瘘闭塞[3-4]、内瘘血栓形成[5]、内瘘流量不佳[6-7]等,会使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成功率受到影响[8-9]。健康教育对提高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成功率有一定意义,但传统健康教育方法会占用较多人力、物力,可能对护理工作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对此,本研究实施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 年1 月—2021 年11 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拟行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100 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拟行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②年龄18~80 岁;③意识清楚;④有语言交流能力,能理解本研究内容;⑤病人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史,无法进行正常言语交流;②无法理解思维导图信息。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 例;年龄(56.13±4.21)岁;行左上肢内瘘成形术43 例,行右上肢内瘘成形术7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57.64±4.03)岁;行左上肢内瘘成形术42 例,行右上肢内瘘成形术8 例。两组病人手术医生相同,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传统健康宣教方法,即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士至床头进行口头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

1.2.2.1 组建管理团队 成员包括肾内科医生、肾内科专科化护士、护士长、信息处工作人员等,肾内科医生主要负责疾病诊断、确定手术方式、实施手术,肾内科专科化护士负责上肢动静脉内瘘围术期的思维导图制作、实施健康教育,护士长负责干预实施过程中各质量指标的采集,信息处工作人员负责对信息系统和智护屏进行定期维护。

1.2.2.2 进行信息化预警提醒 医生在病人术前开具禁用左/右上肢血管医嘱,术后开具左上肢/右上肢内瘘医嘱,将信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自动传输至医慧护理系统,护士接收相应医嘱后通过护士站智护屏同步显示信息并进行预警提醒。

1.2.2.3 张贴差别化警示标识 责任护士根据智护屏预警提醒,术前在病人床头张贴禁用左/右上肢血管警示标识;术后将警示标识更换为左上肢/右上肢内瘘标识,其中左上肢内瘘标识为蓝底黑字,右上肢内瘘标识为绿底黑字,便于记忆。

1.2.2.4 进行思维导图健康教育 责任护士于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出院时4 个时间点根据思维导图实施健康教育[10],思维导图内容详见图1。

图1 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病人健康教育思维导图

1.3 评价指标

1.3.1 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 出院后7 d 对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病人进行随访,对病人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术前准备、体位要求、内瘘观察等15 个项目,每项最高分为3 分,最低分为0分,满分45 分,得分越高表示知晓度越高。

1.3.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出院后7 d 对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包括伤口出血、血肿、内瘘闭塞、血栓形成、流量不佳[7-8]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病人数/病人总数×100%。

1.3.3 住院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出院后7 d 对病人进行随访调查,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护理工作及时性、护士处理问题的效率、护患沟通效果、健康教育效果4 个部分,各条目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依次计4 分、3 分、2 分、1分,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调查表经专家审定,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2,7 d 重测信度为0.75,量表各部分Cronbach's α 系数为0.621~0.715。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 软件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比较(±s)单位:分

表1 两组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比较(±s)单位:分

注:t=—12.694,P<0.001。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相关知识知晓度24.56±6.63 38.12±3.62例数50 50

2.2 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比较(±s)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比较(±s)单位:分

注:t=—9.361,P<0.001。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85.44±6.63 95.12±3.66例数50 50

3 讨论

3.1 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 围术期健康教育是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病人血管保护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知识掌握程度,使其建立自我管理信念[11],促使病人共同参与血管保护。常规健康教育常采用口头指导和纸质宣教资料发放,其简单易操作,但宣教内容较多时,病人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故本研究采用思维导图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知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高莉莉等[12-13]研究结果相似。说明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对病人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原因可能为:思维导图围绕上肢动静脉内瘘围术期血管保护措施具体内容进行设计,按照时间顺序,将不同时期需要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点进行整理,以核心词汇、简要表达及线条分级所属关系形式表现,使健康教育内容直观可视[14],病人更容易理解并建立记忆链接获取知识,提高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同时,思维导图明确了各阶段健康教育目标、护士对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病人需要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护患双方教学相长,有利于病人建立自我管理信念,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可循,也体现了专科护理工作的价值。

3.2 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为:信息设备的使用缩短了由于信息传递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医护协作效率并提升了医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序性;护理人员使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使病人能够按照思维导图时间模块理解和记忆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围术期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图形加深病人感官认知,结合宣教和锻炼动作指导,能够帮助病人准确掌握和记忆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减少术后引起并发症发生的错误行为,与李丽莉等[15-16]研究结果相似。

3.3 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满意度评价是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17],各大医院对满意度的提升都非常重视,结合信息化的病人满意度管理是大势所趋,信息化不仅可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而且在病人就医体验方面也显现了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因可能为:健康教育是病人服务的重要环节,目前使用的健康教育形式趋于多样化,除传统的口头健康教育、文字健康教育外,已衍生出视频健康教育、思维导图健康教育等,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使病人能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健康教育内容,进一步调动病人参与自身管理的积极性,提升病人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

4 小结

血管保护是上肢动静脉内瘘病人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运用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率,干预过程中医护患协作更加紧密,进一步拓展了病人健康教育的方式。今后可将基于信息化的思维导图健康教育应用于肾内科其他常见疾病,同时优化思维导图制作流程,进一步提升思维导图健康教育的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8要点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动静脉内瘘应用单纯纱布折叠指压法压迫止血效果观察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29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