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大银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3-06-03杨质楠夏长革李壮张瑞雪徐嗣林

中国水产 2023年5期
关键词:湖库银鱼水面

◎ 文/杨质楠 夏长革 李壮 张瑞雪 徐嗣林

大银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28°N以北的天然水域均可生存,常作为优良鱼类资源投放至大水面开展增养殖。目前大银鱼增养殖已经成为吉林省大水面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吉林省大银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了深入探析,以期为推动吉林省大银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Abbott),亦称黄瓜鱼、面条鱼,隶属于鲑形目、银鱼科、大银鱼属,为广盐性鱼类,分布于朝鲜、韩国和中国。大银鱼鱼体细长,通体透明洁白,色泽似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整体可食用的优点和生长周期短、一年即可成鱼捕捞的特点,是一种小型名贵经济鱼类。同时,大银鱼适应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在我国28°N以北的天然水域均可生存,喜欢生活在宽敞、流速缓慢、水质清澈的大型水体内,并可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内自行繁殖,因此,大银鱼也常作为优良鱼类资源投放至大水面开展增养殖。

水库增殖大银鱼投入少、见效快、效益丰厚,是节粮节地节能型高效创汇渔业。吉林省水域总面积达1000多万亩,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占比达80%以上,为合理开发利用省内丰富的湖库资源,调整水域养殖品种,丰富水产品市场,有效发挥大水面渔业功能,提高湖库渔业综合效益,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开始在新立城水库、查干湖、松花湖、二龙湖等大型湖库开展了大银鱼增养殖。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目前大银鱼增养殖已经成为吉林省大水面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吉林省大银鱼增养殖现状

(一)繁殖方式

1.自然繁殖

每年12月上中旬为大银鱼自然繁殖季节。在水体繁殖区域,性成熟的雌、雄大银鱼开始产卵、排精,受精卵下沉至水底孵化。一般在养殖成功的水体内,都有一定规模的繁殖群体存在。自然繁殖方式生产的稚鱼数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因素包括受精卵数量和水体内敌害生物数量等。

2.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是大银鱼养殖所需受精卵的重要来源。在自然繁殖季节用网目为0.5cm~0.8cm的挂网捕捞亲鱼,由于大银鱼雄鱼精巢小、精子量少,人工授精生产实际中一般均采用雄鱼多、雌鱼少的配比,吉林省人工繁殖大银鱼就按照雌雄比为1:2的比例,以干法授精方式进行孵化生产。

(二)人工投卵方式

吉林省大银鱼养殖受精卵投放主要有三种方式。

1.冰眼投放

选择避风向阳,水位稳定,冰下水深在2m左右,底质为沙砾或硬泥底,距离岸边保持一定距离的冰面上开凿多个冰眼,将受精卵直接通过冰眼投放到养殖水体中。冰眼直径约30cm,冰眼间距约50m,每个冰眼投卵量不超过10000粒。

2.冰槽投放

选择避风向阳,水位稳定,冰下水深在2m左右,底质为沙砾或硬泥底,距离岸边保持一定距离的冰面上开凿一冰槽。冰槽宽1.5m~2.0m,长约50m。冰槽四周用网脚为1cm的网围起来,网的底纲附有石龙,沉入水底,上纲搭到冰面上。将大银鱼受精卵均匀布撒到水底。每个冰槽投卵量不超过3亿粒~4亿粒。

3.网箱投放

如投放水域野杂鱼较多、冰下水层较深,可采取网箱投放方法投放大银鱼受精卵。投放前依据所选网箱规格,在冰面上开凿出适宜大小的投放区域,将布卵后的网箱吊放入水中。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可以选择市售的塑料筐用废旧网衣包起来,筐底铺一层30目筛绢,并铺上一层厚度2cm左右的细沙。塑料筐既可单个,也可多个摞起来放入中层水体,筐底距湖底或库底0.5m以上,每层筐的投卵量不超过20粒/cm2。

(三)养殖方式

按照养殖目标渔获物来区分有两种。一种是每年8月份~9月份开始捕捞商品大银鱼,投放市场获取经济效益。这种方式一般在万亩以上的水面内进行。另一种在是冬季产卵季节开始捕捞,以获得受精卵为目的,通过销售受精卵来获取经济效益。这种养殖方式一般在万亩以下、几千亩以上的水面内开展。

(四)养殖分布、产量与产值

1.分布

吉林省大银鱼养殖重点区域为吉林省长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等中西部地区。目前养殖成功、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的湖库主要为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四平市二龙湖水库以及松原市查干湖。有一些湖库投放过大银鱼受精卵,但经济效益不明显,如吉林市松花湖水库、公主岭市杨大成水库等。

2.产量与产值

2018年~2022年,吉林省大银鱼产量主要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和四平市二龙湖水库为主,两个水库养鱼水面均在8万亩以上。每年大银鱼销售价格也较为稳定,水库岸边交货价格维持在5万元/t。2021年,在保持每年必要的受精卵投放量和科学捕捞基础上,两个水库产量和产值均达到最高峰。详情见表1与表2。

表1 长春市新立城水库2018年~2022年大银鱼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表2 四平市二龙湖2018年~2022年大银鱼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投入水平不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总体来看,吉林省大银鱼养殖整体科技水平投入较低,优质受精卵获取、科学投放比例制定、孵化率提升及商品鱼捕捞加工等方面科技投入较少。如在受精卵生产环节,存在雌、雄亲鱼数量配比不当、性腺成熟时间间隔长等问题,影响了优质受精卵的获取,如何低温保存大银鱼精液还未有相关研究报道。在受精卵投放孵化环节面临着如何提高孵化率、如何防治水霉病等问题。这两个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导致为获得较高产量,养殖企业每年不得不增加大银鱼卵投放数量,养殖成本不断加大,阻碍了大银鱼产业健康发展。

(二)本地市场培育不足,市场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受饮食观念、消费理念等现实条件所限,吉林省所产大银鱼以销售鲜活或冰冻水产品为主,未推进如水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大银鱼产业链条较短。大部分经冷冻加工后,销往上海市、广州市等南方大城市,也有一小部分销售到北京市、天津市等北方经济较发达地区。北方,尤其是吉林省内大银鱼消费市场虽有一定规模,但开发程度较低,本地经销商凤麟毛角,除部分餐饮企业外,市面上很少能见到大银鱼销售,本地人对大银鱼认知程度还不高。此外,在营销宣传和品牌化培育建设方面,相关单位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银鱼的生产潜力及本地化开发利用。

(三)大水面资源仍然闲置较多,大银鱼开发利用率处较低水平

据统计,吉林省现有水面5000亩以上的可利用大中型湖库超过100座,参照大银鱼生存和繁殖条件,具备开展增养殖的适宜湖库保守估计在20座以上,但目前仅有4座湖泊、水库在持续开展大银鱼养殖生产,商品鱼年产量仅800余t投放到市场。绝大部分适宜投放大银鱼的湖库,有的因投放量少,达不到预期效益等原因,改选了其他品种;有的为满足本地市场鱼类消费需求,以投放大中型鱼类为主,提高收益维持湖库运转;还有的因政策、管理等因素一直未开发利用湖库资源进行养殖生产。此外,投放大银鱼相较常规品种会额外增加运行管理和捕捞成本,单从效益角度看,吉林省在大银鱼开发利用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收益少、成本高,吉林省大银鱼水产养殖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不足问题,制约了大银鱼产业投入规模的扩展。

三、发展前景

(一)北方大银鱼市场竞争力强,养殖经济效益可观

吉林省生产的大银鱼无论在质量、规格等方面均有较强竞争力,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区对北方大银鱼认可度高,市场消费需求空间大,销售价格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近5年来大银鱼市场批发价格通常在4.5万元/t以上,是鳙鱼等常规投放品种效益的2倍~3倍。以新立城水库为例,2021年,大银鱼亩产2.0kg以上,亩利润超过80.00元,总利润在1000万元以上,养殖效益十分可观。

(二)大水面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有待继续挖掘

吉林省内湖泊、水库众多,适宜养鱼水面达到270余万亩,这些水体营养类型均处在中营养型以上,生物饵料丰富,十分适合大银鱼生长,开展大水面大银鱼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丰富的水域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大银鱼开发力度,或可打造出亿元产值级别的大水面渔业新亮点。

(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作用有待加强

吉林省发展大银鱼产业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吸引了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前来投资,通过股份制或承包制与吉林省内企业合作开展大银鱼养殖。如江苏省贝斯特水产有限公司与新立城水库合作开展大银鱼养殖,公司负责大银鱼受精卵投放,新立城水库提供养殖水面,养殖效益双方共享。新立城水库大银鱼养殖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达到了稳产、高产、高效的水平,并形成了知名品牌——“新立湖”大银鱼。下一步如何促进龙头企业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是值得当地相关机构深入研究的问题。

四、发展建议

吉林省大水面渔业产量占渔业总产量5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大银鱼已成为吉林省大水面渔业中的优良品种,大银鱼养殖也成为促进当地大水面渔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力量。2020年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 生态环境部 林草局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02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均提出,要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并落实了具体措施,为吉林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遵循。当前,应该抓住机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掘大银鱼产业发展潜力,加快推进吉林省大银鱼增养殖产业化建设。

(一)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标准化养殖

吉林省大银鱼养殖产业面临发展特色农业和水域环境保护、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安全等新形势、新任务,建议制定和完善大银鱼产业发展规划,提升技术水平,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完善质量安全控制制度,全面加快适宜水面大银鱼开发步伐,夯实扩大大银鱼养殖产业基础和规模,以优良品种为抓手,助推吉林省大水面渔业转型升级。

(二)增强品牌优势,培育消费市场

树立“以质量引领发展,以市场培育产业,以品牌提升效益”的理念,全力打造有机、特色大银鱼产品品牌。建议支持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进一步提高吉林省大银鱼产品市场美誉度。同时,广泛利用直销市场、各类展销会和“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原有市场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区域市场,切实提高吉林大银鱼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

(三)多方发力突破瓶颈,实现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引进省内外社会资金,解决部分企业资金不足难题,促进大水面大银鱼养殖产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以财政项目扶持等方式,鼓励、帮助条件成熟的企业开展大水面大银鱼开发,形成多方面发力的局面,共同提升吉林省大银鱼产业发展水平。此外,围绕优质受精卵供应基地建设、受精卵孵化技术研发、防逃设施研发、小流域洪水预警等方面,组织科研力量联合攻关,提高大银鱼养殖技术水平,促进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猜你喜欢

湖库银鱼水面
浪漫抵达之处——读《银鱼来》
《银鱼来》创作谈
银鱼来
湖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和处理策略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银鱼和蚂蚁
卫星测高数据筛选方法研究
创造足以乱真的水面反光
秀山县湖库水质特征分析及富营养化评价
争夺水面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