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造大船,下大洋

2023-06-03邵海宝陈邦祺

国企管理 2023年2期
关键词:造船厂船体长城

邵海宝 陈邦祺

“建大坞、造大船、下大洋”,一直是中国造船人的梦想。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大船(大连造船厂)人终于谱写出了造好出口船、为国争光的新篇章。

一朝梦圆的背后,藏着多少曲折多少泪……

“这艘船我们接了”

船舶出口,驶向国际,到现在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市场上超过90%的船舶订单都被欧、美發达国家瓜分。我国想要在已经固化的市场里分一杯羹,其困难可想而知。

多方努力下,我国终于在香港找到突破口:一份来自世界船王包玉刚家族的造船大单被送到内地。

“有港商要在国内建造一艘2.7万吨的散货轮,要求完全按照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这在国内是第一次,部里已经征求了好几个厂的意见,他们都表示有困难,不敢承接”,时任六机部部长柴树藩与当时的大连造船厂厂长孙文学相视而坐:“你们那里怎么样,你敢不敢干?”

面对部长的提问,孙文学内心波涛汹涌。此刻,整个会议室内寂静无声。

他想到了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但同时也想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想到了厂里曾经建造2.4万吨、5万吨以及各种军用船舶的经验和基础,想到了工厂有一批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一支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造船工人队伍……

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有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鼓励,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我怕什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孙文学语气坚定地答道——“我们敢干,这艘船我们厂接了!”

就这样,这颗甜美而又难啃的果实,被大船人第一个摘下。

从北京回到大连的当天晚上,孙文学彻夜未眠。他甚至觉得当场接受任务有些冒险,仓促了。

第二天一早,孙文学组织召开厂务会,小心翼翼地将在北京接受任务的情况作了汇报。出乎他意料的是,尽管一些同志觉得“造出口船一切都要按国际规范的标准干,没有经验,要慎重”,但是会上,多数人员都表态支持。

这让孙文学激动万分,他说:“建造出口船是大势所趋,大连造船厂是全国造船大厂,应该带头先走一步。众志成城,我相信一定能造好出口船!”

谈判班子就此成立!

1980年5月5日,中国船舶贸易公司、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航运公司签订了2.7万吨散货轮的建造合同。自此,我国第一艘出口船——“长城”号货轮正式进入建造阶段。

坚决造好“长城”号

“建造出口船,为国争光”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大连造船厂,工人们奔走相告。

从塔吊林立的船台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从机关科室到生产班组……请战书、决心书像雪花似的飞向厂部。

按照合同要求,“长城”号要按照英国劳氏船级社(LR)和日本JSQS质量标准设计建造,需要符合23个国际规范、规则和公约,挑战前所未有。

对此,厂部专门组织大家认真研究,集思广益。

为使工人熟悉技术要求,各施工单位及时向工人进行技术交底,并举办外语学习班,对焊工、调试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

为使技术标准顺利实行,技术部门加班加点绘制生产施工图纸3400余张,翻译了劳氏船级社船舶建造、检验规范及日本船体建造和舾装的全部质量标准。

为保证施工工艺满足标准,工艺科参考JSQS标准,编制了船、机、电、管系、油漆、焊接等各种工艺规程79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城”号正式开建前夕,大连造船厂各相关部门捷报频传:船体车间提前完成了装配平台建造和吊车轨道的更换,铸造车间提前完成了模型制作任务;动力科做好了充分准备,供应科准备的物资也已全部就位……

1980年11月20日,船体车间内人头攒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当“长城”号的第一块钢板开始号料,现场一片欢呼与掌声——中国第一艘出口船正式开工建造啦!

时间来到1981年2月20日,随着船体渐渐成型,艉段合拢已刻不容缓。可是,用反造法装焊的重达170多吨的艉段,在合拢前的空中翻身,对工厂的起重设备来说是一大难题。如果把艉段分成两个分段合拢,则会大大拖延建造进度。

为了不耽误生产进度,技术人员聚在一起,经过反复摸索、精心计算、讨论评审,重新制订了艉段翻身工艺规程,并第一时间送到了工人手上。经过36小时的连续奋战,最终顺利完成了艉段整体翻身和船台合拢。压在大家心口的这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6月的大连,阴雨绵绵。此时正值船体分段喷漆工作全面铺开。由于有严格的湿度要求,阴天下雨不能喷漆,这很容易导致生产中断,影响施工进度。

面对困难,油漆工们纷纷咬牙跺脚,立下军令状:“只要船体分段一出来,休想在我们手中耽搁半分钟!决不能耽误后续施工!”

大伙儿说到做到,天刚一放晴,便手持工具,扑到分段上,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抢赢了阴雨天,又迎来了三伏天。炎炎烈日,钻舱底犹如进蒸笼,工人们连续不停地喷漆,汗水顺着后背淌到脚下,眼睛更是被熏得又红又肿。

纵使千辛万苦,大家浑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把阴雨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为了抢时间,许多工人都主动放弃了节假日。

大年三十,铜工车间里依然灯火通明,工人们忙碌不停。明亮的灯光下,压载水管施工图铺在地上,敲打管子的铿锵声如一曲催人奋进的战歌。

“造好出口船”,将全厂技术人员的智慧,老工人的经验和青年工人的干劲拧成一股绳,爆发出神奇的力量,无论多少“老大难”,无不迎刃而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全都定格在大连造船厂辉煌的史册上。

走出国门“第一船”

当“长城”号以长达197米的巨型船身屹立在船台时,每个路过的人都会为它巨大优美的身形所震撼。它那光顺的外形、高质量的焊缝、美观大方的舾装件以及高光洁度的瓦斯切割面,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房间装潢水平高,管系试验几乎无跑、冒、滴、漏现象,基本上一次交验成功。全船所有检验数据,全部达到或超过合同要求。

1981年9月14日,船厂工人们翘首以盼的日子終于到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古牧专程来到大连为“长城”号下水剪彩。船东——香港联成航运公司董事长包玉星带着家属亲友数十人,乘坐两架包机由香港直飞大连参加典礼。现场的所有人都对“长城”号的成功建造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实,在完工交船前,该船的建造质量已令负责验收的外国验船师大吃一惊:船体五项主尺寸指标实测结果显示,一项误差几乎为零,一项为l毫米,一项为2毫米,其余两项也大大低于允许的误差要求。

“这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不会是我测量错了吧 ”验船师目瞪口呆,似乎不能理解这样的结果,当场又认真仔细地测量了一遍。事实证明,第一次的测量准确无误。

在这艘堪称完美的巨轮前,他不由得伸出大拇指,由衷地赞叹道:“简直完美,真没有想到!”

1982年1月,“长城”号货轮起锚离开大连。离港的那天,无数船厂工人驻足码头,望着“长城”号渐行渐远的身影,恋恋不舍。

在首航经日本驶向美国的航程中,“长城”号经受住了4次狂风巨浪的考验。在横渡太平洋时,货轮遇上了8级风浪,船体倾斜达45度,但从未偏离航向,各种设备也运转正常。经过6天风浪的考验,“长城”号安全抵达美国洛杉矶。后经检验,全船万米焊缝无一处破损,油漆无一处剥落。

包玉星专门致信大连造船厂,高兴地把“长城”号誉为“无可怀疑的优秀船只”。英国劳氏船级社主席也不吝溢美之词:“‘长城号的出口,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的新纪元。”

邓小平同志知道此事后,称赞道:“你们的合作是成功的。”

凭借优异的造船质量和速度,大连造船厂成功打响了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炮”,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各国各地区的航运公司纷纷前来询价、谈判、签约。

此后,大连造船厂逐渐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工厂迎来了蓬勃发展的上升期。

第一艘出口船、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艘航空母舰……如今,已改制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连造船厂不断地创造出80多个“第一”。为实现我国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辛勤奉献的大船人,正迎着新时代的春风,带着荣耀与梦想,开启新的航程。

编辑/车玉龙

猜你喜欢

造船厂船体长城
船体行驶过程中的压力监测方法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造船厂
俄新一代航母的建造工作或将在圣彼得堡造船厂进行
焊接残余应力对船体结构疲劳强度的影响分析
赴美军“仁慈”号医院船驻船体会
水下爆炸气泡作用下船体总纵强度估算方法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