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雕塑类文物数字档案影像采集方法研究

2023-06-03张云天

收藏与投资 2023年5期
关键词:器材效率

摘要:在不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現在的文物数字影像除了要满足档案影像标准之外,还要满足公众传播的要求。雕塑类文物的档案影像采集,在文物安全原则指导下,要坚持质量与效率兼顾。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理解不同种类、不同材质、不同造型雕塑的特点,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拍摄方案。其次,对拍摄场地的选取、器材的准备和运用、提照人员的配合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再通过规范统一的后期流程,方可得到风格统一、画质精良的影像。

关键词:影像质量标准;效率;器材;拍摄方法

“中国古代雕塑是世界上三大传统雕塑之一,在人类雕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极具特色的面貌。”[1]紫禁城内的慈宁宫,是故宫博物院为其所藏雕塑文物设立的专馆,足见雕塑在故宫藏品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展品主要涵盖了陶俑、画像砖石、佛像三大类。从战国到明代,陶俑精品迭出,前后相续,构成一部完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等。然而这些展品只是故宫院藏的冰山一角,在故宫的文物库房中,保存着雕塑类文物10 205件(套)。

为响应国家“将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推进文物数字化工作,故宫博物院于2014年开展文物基础影像采集工作。基础影像采集工作是要让每件文物都有影像档案。面对故宫浩如烟海的文物,必须有高效的影像采集方式。数字摄影技术比胶片技术更适合基础影像采集工作,因为它的工作流程更短,成片效率更高,综合成本更低。随着文物影像公众展示传播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物档案影像的要求除了满足“形象照”的程度之外,还要达到向公众展示的质量标准。雕塑类文物不同于瓶、碗等造型对称的器物,它有着独特的空间造型特点。如果仅采用一种布光方式,批量采集拍摄,那么很多雕塑就难以展现其基本特点。以故宫拍摄展览类雕塑文物为例,以往的影像采集追求精工细作。通常半个工作日的采集量不超过十件文物,拍摄照片不超过30张。对于档案影像采集工作来说效率是不够的。

2018年基础影像采集工作进行到雕塑类文物。在完成一个阶段的采集工作之后,笔者对本阶段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意在探讨一种工作模式,使质量和效率二者兼而有之。

一、档案类文物影像质量标准

档案类影像作为文物的形象照,要画面质感清晰、曝光和色彩还原准确,所以风格要写实。在用光、拍摄角度和构图比例上,不需要特别艺术化的风格。

(一)客观标准

雕塑类文物材质种类很多,细节非常丰富。作为档案类影像要能够将文物细节尽可能全面地记录下来。图片分辨率要达到300dpi以上,色彩深度24位。景深控制方面,要将被摄物完整放在景深范围之内,这样做除了完整记录文物的细节之外,也有利于后期抠像。

(二)主观标准

由于档案影像要达到公众展示的质量标准,雕塑类文物形态、种类各异,所以在用光上不能只用一套光效、一只镜头拍下所有文物,最终的影像要能够基本表现每件雕塑的造型特点和气韵。拍摄角度和光影效果要准确表现雕塑的体积感、材质、纹理、色彩、人物动势,明暗反差控制在1∶4到1∶8之间。同时背景与被摄主体的亮度反差不宜过大。

二、拍摄器材配置

要达到档案影像的质量标准,在器材选择上要重点关注相机、镜头、灯光系统三个方面。相机的选择需依据画幅的大小[2],相机的画幅越大,质感的表现越好。但是相机的画幅越大,后期成本越高。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既能做到一次采集满足多个应用场景的要求,从而减少文物提照的次数,又能平衡时间和资金成本的最低相机画幅标准是全画幅相机。镜头要达到专业级别,否则文物影像的细节和质感在放大的情况下会有严重的瑕疵。灯光系统要稳定,光谱完整,否则在工作中频繁出现故障会影响工作效率,不完整的光谱会使影像在后期调整过程中出现偏色。

故宫博物院在雕塑类文物基础影像采集工作中采用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相关的器材如下:相机选用佳能(Canon)全画幅单反相机,镜头为佳能L系列镜头,灯光系统选用瑞士broncolor,后期设备为戴尔图形工作站。

三、拍摄准备工作

(一)提照人员

影响雕塑类文物影像采集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材质、外形、大小。提照人员在提取文物时,要挑选大小、种类相近的文物,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调整设备占用的时间。

(二)摄影部门

1.场地的选择

有些雕塑类文物种类非常脆弱,比如陶瓷类、泥塑类。所以必须控制文物搬运的距离和人工搬运的次数。在选择拍摄场地时尽可能靠近文物存放的地点。拍摄场地要有足够大的空间,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布置拍摄器材,另一方面可以给文物提照人员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这样既能保证文物安全,也可以提高拍摄效率。

2.器材的布置

器材布置的原则是稳定、适用性强。稳定是为了安全,文物拍摄台不能有一丝晃动。拍摄背景不宜设置得过于复杂。故宫在基础影像采集中选择的背景是中灰色背景纸,通过将背景纸拉成一条斜坡,进而形成由亮到暗的渐变效果。以往大量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够给画面带来非常舒适的空间感,同时适用于所有文物的种类。

适用性强的原则是安排的摄影机位和灯位,能够适应某一类雕塑的拍摄要求。进而减少调整所用的时间。基础影像采集的灯位有五个。以被摄物体为中心,顶部设置柔光棚,提供环境光。前方左右两侧各一盏灯,作为主光和副光。后方左右两侧各一盏作为轮廓光或者逆光。

3.色彩管理

色卡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批量处理色彩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在每一个拍摄工作日之前,拍摄一张色卡。之后在后期软件中,利用色卡对当天拍摄的所有图像进行整体校色。

2.弱反射类雕塑

此类雕塑主要包括陶塑、泥塑、砖雕、石雕等,有一类金属材质雕塑也属于此类,就是没有鎏金表面的铜雕塑。它虽然是金属,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其原本光滑的金色表面或因磨损或因氧化,已经变成粗糙发黑的样子,表面反光已经比较弱。在拍摄弱反光雕塑时,布光要柔和,柔和的光线利于表现雕塑的颜色和细微的纹理。

石雕在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雕塑材料之一,在拍摄没有彩绘的石雕,比如建筑构件或者佛像时,要注意控制主光的角度,利用陰影将雕刻的纹理刻画出来。再比如拍摄玉石雕刻时,主要表现其通透莹润的质感。在布光中,注意主光和副光的反差不宜过大,高光点不宜过分突出,否则很难体现玉石古朴莹润的质感。对于一些材质较薄的器物,可以加大逆光的亮度,突出玉的通透性。

陶、泥类雕塑多为彩绘,且以人物题材居多,可以使用人物造型光的基本方法,比如蝴蝶光、伦勃朗光等。但是不宜使用戏剧化效果强烈的大反差光效,面部反差应控制在1∶4~1∶8。光源同样使用大面积的柔光做主光,这种光效适合表现色彩,而且只需微调就可以适应大部分雕塑的拍摄要求。

五、总结

对于雕塑类文物的档案影像采集的质量标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现其材质、颜色、神韵和空间。做到这些才能满足其档案影像和公众展示的功能。为了兼顾影像质量和采集效率,首先需要搭建一套高效的采集平台,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地采集影像。其次是摄影师对雕塑艺术和摄影艺术的理解。雕塑和摄影都是造型艺术,雕塑是三维艺术,摄影是二维艺术。雕塑作品和空间是紧密联系的,这些文物在来到文物库房之前,有的被安置在佛堂里,有的是在地宫中,有的是在展示架上,这些地方才是最适合它们发挥其空间效果的地方,但是在它们离开原本的空间进入摄影的二维空间之后,摄影师就需要对其空间进行重新构建。虽然原有的实体空间没有了,但其意象空间却可以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表现出来。只有摄影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够仅用一到两张图片将文物蕴含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广大观众。

作者简介

张云天,男,辽宁葫芦岛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博物馆数字化、视频制作、文物古建摄影。

参考文献

[1]曾齐宝.中国传统雕塑之“塑列画苑”与“塑绘一体”[J].新美术,2018(12):101-105.

[2]唐东平.摄影画面语言[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

[3]李伟.应物象形—浅析传统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J].艺术工作,2020(2):46-49.

[4]黄善武.雕塑教学及创作中如何融入古代雕塑语言[J].大观,2020(4):136-137.

猜你喜欢

器材效率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AV TOP100! 2019-2020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What Hi-Fi?》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掠影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效率的价值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