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一):困境与原因

2023-06-03毛振明丁天翠温君慧

体育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德育

毛振明 丁天翠 温君慧

摘      要:習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列为教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任务的重要工作任务,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与特别期待。然而,虽然体育有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之特殊功效,但实践中育人效果却难说理想,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工作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之间仍有差距。分析其客观原因:一是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受社会教育和环境影响很大,体育立德树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二是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被应试教育挤压,而被挤压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体育和德育的性质特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问题也来自于工作的不足,主要是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论、内容与教材论及方法论的不成熟。具体问题有: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目标论方面存在着盲目追求体育立德树人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实现以及目标的“虚化”、上下位目标的“虚实错位”;在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教材论方面存在着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浅读浅解及内容教材的“碎片化”“平庸化”现象;在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方法论方面存在着教育方法的缺乏和“自然成就”的机理之谬,存在着“温情化”“规矩制度缺位”“身教与榜样作用不足”及家、校、社体育共育的割裂和“责任分散”的问题。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立德树人;体育课程思政;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3)03-0001-08

The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of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Dilemmas and causes

MAO Zhenming DING Tiancui WEN Junhui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ssessment for Basic Education Qualit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Commerce,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By The party and country attach great and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ecause President Xi Jinping demanded intensifying and improving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s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cultu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ever, although physical education has the special effect on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not satisfactory about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practice, and there is still a remarkable gap between the task of currently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 expectations from nation and people. The reason is as follows: at first,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greatly affected by soci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former would be failed by “the starting line” of family education to a large degree; secondly,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en squeezed by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the quality and character abou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n a large extent. Problems on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will be also from deficiency from practical work, which can be mainly ascribed to immaturity on the goal theory of themselves, content and teaching theory, as well as methodology. The special problems contain: the goal theory of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lindly pursued the multi-function, multi-goal, and multi-realization, the virtual goal and the virtual and real disloca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goal; in terms of contents and teaching material theory of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enomenon of superficial interpretation on contents and fragmentation and mediocrity about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s has existed among this already;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of the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several errors such as the lack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he mechanical fallacy of “natural achievement”, and “tenderness”, “absence of rule and system”, “insufficient role of example”, have also existed here, along with the problem of separation of the co-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between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roblem of decentralization of responsibility.

Key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new era

1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历史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1]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这是党对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教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最新要求。

关于体育立德树人与体育课程思政,习近平总书记[2]于2020年9月22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将“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列为完成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与特别期待。

中办、国辦《关于全面加强与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3]。在以往“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含义上又增加“基础性工程”的性质,进一步提升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4]《纲要》用8个“三”,全面、清晰阐释了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本质含义、战略价值、深刻内涵、培养内容、关键环节、全员责任、基本要求、工作格局(见表1)。

综上所述,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教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上升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与崛起的高度上。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工作也必须如此站位,放眼大视角、胸怀大格局、谋划大战略,思考其策略、目标、内容与方法。

2  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独特功效与实践效果不佳之“内卷”

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一点为世人公认,伟人们更有过深刻的阐述。青年毛泽东[5]在《体育之研究》一文深刻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其中的“文明其精神”“调感情”“强意志”等就是毛泽东对体育立德树人应有之义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6]。其中的“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对体育立德树人应有之义的理解。两代伟人对体育意义的深刻阐述,也是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特殊功能的诠释。

然而,体育虽有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特殊功效,但实践中育人效果却不够理想,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与国家和人民的期待有着不小的差距。按国家有关规定,每个中小学生都应经历至少1 260学时的体育课,经历2 160小时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经历至少2 000~4 000次阳光体育大课间,经历不少于24次学校运动会。如果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做得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的青少年本应不成问题。但现实却是,不少中小学生依然在锻炼中怕苦、怕累、怕输,在生活中任性、挑食、懒惰。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界忧虑的“无气力、无感动、无关心、无敬畏、无规则、无神经”的“六无少年”也不同程度出现在中国青少年身上。“娘宝”“小鲜肉”成为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担忧。习总书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指示,既是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向指引,也是对在新时代大力加强工作实效性的鞭策。

为何在“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而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应发挥特殊教育功效的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却不佳呢?其难点何在?

3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效果不佳的客观原因

3.1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输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

在中国独有且实施长达4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过程中,家庭教育普遍出现“软化”“温情化”及“过度关爱”“过度保护”等现象,家庭体育教育也随之出现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青少年坚强身心意志要求的大幅降低,青少年开始远离自然力(阳光、风、雨、寒冷、暑热)的锻炼,自立性、规则意识逐渐弱化。表2是作者在长达十数年面对中小学生家长讲课时调查结果,从中看出中国家庭有关身体发展和意志培养存在诸多问题。这实际构成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滞后的“起跑线”(较低的品行水平)和不正确的方向(不正确的行为习惯)[7]。这无疑会给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造成困难。

3.2  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被应试教育挤压

体育立德树人是体育与德育的结合,虽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德育首位,体育第三”,但在当下的教育现实中,两者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智育第一”和应试教育的挤压。都面临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困境。德育和体育困境原由也来自于这两育,或说是两个学科特点所致。

1)虽德育和体育都实实在在地显现在人的素养(文明和可爱的人)和生活福祉(健康和幸福的人)上,但它们却不是国家的升学考试学科,也难以通过笔试进行精准的评定,因此,在应试教育倾向的环境下,它们都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2)德育和体育都有较大养成教育的成分,并不仅靠知识教学而获得。德育虽有教学的内容,但单靠理性的认知难以完全形成,须有知行合一的行为规范方可。体育也是如此,知晓体育的知识与运动原理仅仅是体育习得的开始,还需不断技能练习与体能锻炼方可形成,因此课程教学的效果相对不强。

3)德育和体育作为学科的历史不长,比起大多数高考学科历史短暂,二者的学科内容并不稳定更谈不上成熟,德育经过《公民》《社会》《政治》《思政》《道法》等学科内容的变迁,体育则经过《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等学科内容的变迁,这与数、理、化、史、地、生、语文、外语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的系统性及内在逻辑性(难易和递进关系)等都相差较大。

4)德育和体育教育更需示范性和榜样性,但遗憾的是,德育教师未必都是品德方面相较学生的高尚者,体育教师也未必都是相较学生在运动技能、体能、体型体态方面的卓越者。相比之下,高考学科的教师相比学生都是卓越的,因此示范性和榜样性要强,如数学教师大概率比学生的数学好,外语教师大概率比学生的外语好,这一现实对德育和体育教育的言传身教的效果有影响。

5)德育和体育受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很大,开展青少年儿童最初的德育和体育者往往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家长和社会人群。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德育和体育的影响要早于、深于、大于学校的教育,这同其他学科的情况大不相同,多数孩子第一次学习数理化、史地生的系统知识基本都是在学校的课堂,第一任老师是学校的教师。

4  造成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效果不佳的主观原因

4.1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在目标设置方面的问题

1)盲目追求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多功能、多目标、多实现之谬。

体育在健身、育人和社会贡献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功能,而且体育还具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加多向的价值,各个国家都对本国的学校体育有着超越其他学科的多方面期待,强兵、保国、发展生产力、强心健体、预防疾病、卫生事业、休闲产业、选手体育、大众健身等等。显然,学校体育人也深深认识到体育学科的这一特性,于是不断对体育的多功能、多价值进行挖掘,学校体育被不断赋予新的功能与目标,体育课程也从体操、体育、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生命等不断扩展,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变得日益繁杂,而繁杂又导致无序,核心目标变得越发模糊。表3是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这是20世纪最后一版体育教学大纲,可以代表体育教学大纲的顶峰之作)中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德育类目标的内容[8],表4是2001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这是新世纪第1部体育课程标准,代表着当时体育新课改精神之作)体育德育类目标的内容[9]

可以看出,《大纲》体育德育目标已经相当繁杂,排列在一起看不出哪些是重点目标和非重点目标,哪些是上位目标和下位目标,哪些是核心目标和非核心目标。时至2001年,《课标》的体育品德类目标非但没有精简,反而愈发繁杂。作为体育品德目标的“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大目标(领域目标)22个、中目标(水平目标)22个、达成目标(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56个,三者相加正好100个目标,其中还有许多目标包含多方面的小目标,如“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等。体育德育目标的繁杂容易导致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重点和主攻方向的迷失,体育人似乎倾向于将“体育之效”说得更多,乐于将体育立德树人的功能说得更满。就是这“多”和“满”成为体育立德树人实效性障碍,体育教师在眼花缭乱的德育目标前无所适从,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也就失去了清晰目标。

搞好新时代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根据体育学科的主要功能,以问题为导向,瞄准体育立德树人核心目标,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推进体育课程思政。

2)体育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目标的整体“虚化”及上下位目标的“虚实错位”。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涉及思想、精神和人格层面,涉及社会价值取向与“三观”教育,其目标站位的“高、大、上”实属正常。但是,如果各层级(学段、学年、学期、單元、课堂)的德育目标都与课程目标一样“高大”,那必定给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徒增困难,而此种现象在体育德育目标中却经常出现。基层体育教师将《大纲》和《课标》德育目标“垂直降落”到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中。

“虚化”的德育目标导致体育课堂中的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工作与教材、情景、方法、榜样、纪律要求、团队教育相脱节,容易形成教师讲道理多、号召多、指责批评多,行为规范少、制度纪律少、习惯养成少、以身示范少等,最终造成“知”与“行”的脱节。

另有蹊跷的现象是,本应“上虚下实”的目标体系还出现了上下位目标的“虚实错位”。例如,作为体育课程最高文件的《课标》出现非常细微的行为目标,如“体验身体健康变化时注意力、记忆力的不同表现”(只需体验);“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如校外俱乐部、培训班等”(只需参加);“说出或写出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情况”(只需参加并说明);“从电视节目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只需观看);“知道附近的体育场所及其用途”(只要知道)。体育德育目标体系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可见一斑。

要加强新时代的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要理清体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层次,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以实现体系化、层次化的体育德育教育。

4.2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在内容教材方面的问题

1)对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浅读浅解问题。

我们有必要发问:学校体育教育者们对诸多的“体育品德”是否真的理解。“品德”之事,生活中比比皆是,离老百姓们很近,他们经常会误认为对品德很有理解,经常可以听到人们随口就品德做出判断,如“真缺德”“素质差”“缺教养”“胆太小”“不懂规矩”“熊孩子”“不合群”等。日常生活中尚不可以如此轻率评论,更何况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教育。我们必须认真追问何谓意志、勇敢、坚强、忍耐、公平、规则、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协作、顽强、拼搏、竞争、责任、助人、创新等,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望文生义地浅读浅解道德,更不能把固执当意志、把莽撞当勇敢、把平均当公平、把惯例当规则、把你好我好当团结等。现实是不仅是体育教师,《课标》也存在着浅读浅解现象(见表5)。

2)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与教材建设薄弱。

迄今有关体育品德教育的探索不少,但系统研究较少,突破性的成果更少。以往体育立德树人研究的焦点主要停留在体育功能论述、伟人语录、德育现象归纳、德育范畴划分、德育目标拓展等方面,很少延伸到内容和教材的层面,鲜见直接论述体育德育教材体系的理论研究。此外,在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论的教材中也鲜有关于体育品德教育的内容,研究在查阅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5种教材发现,其中没有在学校体育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的章节或专门论述,甚至在“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学校体育环境”和“体育教师”的章节中都没有相应的“体育品德目标”“体育品行内容”“体育育人环境”“体育师德”等专门论述[10-14]。如此缺乏理论研究的条件下,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构建与教材建设薄弱就不足为奇了。

要提质新时代的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要在深入研究“体育品德”内容内涵的基础之上,大力加强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建设,还要加强与体育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建设。

4.3  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在方法及方法理论方面的问题

1)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不足与模糊。

关于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足与模糊的问题,依然以《课标》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有关论述为例进行分析。

《課标》关于“学习领域四”的心理健康要求: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

《课标》关于“学习领域五”的社会适应要求: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1~6年级,应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信息做出简单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要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现代社会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在《课标》“学习领域四”的心理健康要求中,方法要求与指导的内容是“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在义务教育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活动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在高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活动的方法改善心理状态”,但何谓“专门的情景”和“特别的手段”,如何侧重了解、体验运用等均不得要领。在“学习领域五”的社会适应要求中,方法提示的内容有“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7~9年级,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的体育与健康做出简单评价的能力”,依然是指导不够明确,这说明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足与模糊的问题。

要搞好新时代的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要在深入探究体育品德教育的学理基础之上,大力总结和开发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与养成方法并将其体系化。

2)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自然成就”的方法论之谬。

为何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的方法缺乏,其背后原因之一应是体育品德教育的方法论里有着“自然成就”(只要做就会养成)和“无为而治”(学生做某件有意义事即可,教师无需去做引导和教育)的错误认知,这个倾向在《课标》的目标中也可找到踪影(见表6)。也与体育品德教育内容的研究不足相关联,有关方法论的系统研究也很少,研究主要停留在具体的方法和情景,没有上升到学理和方法理论的层面,当然具有体系性方法的体育德育教材则更少。

要深入推进新时代的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克服只要有要求,做一些对的事情,学生的体育立德树人就能完成的错误认知,要大力加强对体育立德树人的机理与教育过程的研究。

3)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软硬失据”。

良好的品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严格的规矩、制度和公序良俗规范出来的,如同文明交通是交通法规范,孝顺是公序良俗规范出来的一样。没有规矩和制度约束体育立德树人不可能存在。以意志品质为主要功能的体育教育重视严格要求,注重纪律和规矩,如“快、静、齐”的集合、规范体育的课堂常规、“三从一大”的训练等。但是,曾几何时,体育教育中出现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片面理解,认为是约束学生的规矩被打破,甚至出现在课中称体育教师为“妈妈”,“上课不要集合整队,随便站着就好”“学生是上帝,教师是超市的导购员”等错误观点,造成体育课程依托的“规矩”破坏,体育教师不再敢严格要求学生,批评教育学生会被认为是不尊重学生,依托严格要求的体育立德树人教育随之被淡化,体育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与特点也随之弱化。

要全面加强新时代的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纠正体育教育中的“温情化”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要注重依托纪律教育和严格要求,有效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4)体育立德树人缺乏“身教”与“榜样”之误。

文明的体育行为是怎样的,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既需要讲解,更需要有示范和榜样。体育立德树人最直接、最生动和最可信服的榜样首先应是体育教师。在体育立德树人教材方法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好的体育风气、传统以及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更显得重要。但是在当下,学校的体育优良传统在娇惯风气下受到很大的侵蚀,体育教师 “言传身教”的某些不良现象也令人堪忧:据北京市教委2018年对体育教师状况的调查表明,校长们认为体育教师最该加强的恰恰是师德问题,反映了体育教师在体育立德树人“身教”与“榜样”方面的隐忧。

要加强与改进新时代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在加强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显性教育”的同时,也大力加强体育师德、榜样、身教等“隐性教育”。

5)家、校、社的教育分离致使体育立德树人“责任分散”。

青少年学生的最初品行,或是一般教养大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父母是学生品行的第一任教师。体育立德树人是在一般教养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体育立德树人的基础不稳。现实中,部分家长自身的品行也有问题,这些甚至是造成他们对品行教育的不解甚至抵触的根源,造成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困难。此外,社会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很大,不良网络信息、“饭圈文化”等传递出的不正确价值观、审美观、生活观、人生观、是非观都是体育立德树人教育的障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既可能是相互促进的,也可能是互相负面影响的。体育品德教育主体的复杂性导致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主体不清”和“责任分散”,这对体育立德树人的正确性和效果都造成负面的影响。

要完善和提升新时代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必须要促进体育立德树人的“家、校、社”共育,要研究家、校、社体育共育的方法与形式,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的指责和推诿。

新时代对学校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提出更高要求,需要体育立德树人和体育课程思政打开新的局面,但是其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都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们阻碍着学校体育德育工作的发展。研究对相关的问题、困难和原因进行梳理,其后研究中将就体育立德樹人和体育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并依据作者研究团队自2008年开始进行的体育立德树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22-10-26.

[2]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2-09-23.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3-04-17].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5-28)[2023-04-17].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5]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M]//崔乐泉. 中国体育通史(第3卷).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17-218.

[6]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3-04-17].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7] 毛振明,韩朝松,闫波,等. 瞄准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理论(六):立德与课养[J]. 体育教学,2020,40(7):4-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1993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1.

[10]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11] 周登嵩. 学校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12] 毛振明. 体育教学论[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3] 毛振明. 实用学校体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

[14] 刘绍曾,周登嵩. 新编体育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