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特征综合分析

2023-06-02罗康芸侯建羽施楚楚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门类时期浙江省

罗康芸 侯建羽 施楚楚

(宁波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引言

我国各级(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分布广阔,其中浙江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1]。以浙江省为例,对其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不仅有助于浙江省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对我国其它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目前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苏勇军、方琴等人侧重从空间维度分析浙江省非遗项目的分布情况[2-3],丁叶等侧重从时间维度对浙江省非遗项目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4],但都缺乏在空间、时间两个维度上的综合分析。本文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联系起来,通过综合分析得到浙江省非遗项目的时空演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来源于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时间截至2021 年12 月。在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浙江省有257 个国家级、1074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收录其中。由于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繁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时期,本文仅针对浙江省257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时空特征综合分析。

一、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批次来看,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第二批非遗项目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 年公布,相较于第一批,第二批非遗项目的十大门类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增加了传统体育,与杂技合并为一个门类[5]。随着非遗门类的调整与评判标准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地方有关部门和民众意识到了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因此与第一批相比,第二批非遗项目的数量明显增多。等到了第三、四、五批,各地非遗项目的挖掘渐趋饱和,故数量逐渐回落,在空间分布上亦呈现越来越均衡的趋势。说明随着各级有关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民众的参与度亦不断提升,共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

从地市来看,杭州、金华、温州、宁波、绍兴等地的非遗项目数量较多,这与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浙江省的地形“七山一水两分田”,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6],平坦的地势及优良的区位条件吸引人口的集聚,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浙江省会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历史上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化昌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它与位于浙江东部的宁波形成双子星,共同连接绍兴、金华等地,各方面叠加的综合优势使杭州成为浙江省非遗项目最多的地市[4]。温州处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独特带状地理空间,这使其保留了极具自身特色的瓯文化,同时也便于出海对外交流,因此也产生了较多的非遗项目。而舟山市由海岛组成,受限于地理条件与交通状况,在历史上文化交流不如其它地市便捷,故非遗项目数量最少。

从门类来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覆盖所有十大门类,不同门类的非遗项目在不同地市的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1)传统技艺与民俗类是仅有的两个遍布每一地市的非遗项目门类。每一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且与社会习俗、生活技艺密切相关,故传统技艺与民俗类非遗项目遍布浙江省所有11 个地市。

(2)民间文学与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在浙江省所有11 个地市的覆盖率高达91%,主要聚集于杭州、绍兴、宁波、温州等历史文化悠久且经济发达的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更易于民间文学与传统戏剧的诞生和传播。

(3)在非遗项目所有十大门类中,空间分布覆盖度最低的是传统音乐、传统体育及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这四个门类。究其原因,上述四个门类涉及较为高端的艺术文化领域,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传播上存在较高的门槛,因而在各地市的分布数量上有着较大差异,甚至在某些地市并没有产生此门类的非遗项目。此外,由于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不同,以及传播者的思想情感、语言差异等因素,一些非遗项目容易发生变异甚至流失的情况,也限制了其空间传播范围[7]。

二、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时间分布特征

在浙江省257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一部分项目因时间久远难以追溯、考究其产生的时期,将其剔除。对剩余的非遗项目按产生的时期进行梳理,得到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按产生时期的统计情况。

从先秦至近现代的各个时期,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产生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不同统治者对社会、文化的管理理念亦不同。但在民间,社会习俗、生活技艺不断积累、演进,非遗成果越来越丰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之后,中华民族进入到大一统的时代。相较于之前的先秦、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唐宋元和明清两个时期引来“井喷”,分别达83 项和92 项,共占非遗项目总数的近八成。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一系列良性连锁反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文化生态学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保护与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8]。选取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与民俗六个门类,对其产生的时期进行梳理,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统计情况。

从图1 中不难发现,从先秦至明清、近现代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说明不管处于哪个时期,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都会孕育出新的生活技艺。各个时期产生数量都维持在较高水平的还有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这与浙江地区自古重视文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与民俗这四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数量均明显下降,进入到大一统的唐宋元时期后产生的数量大为提升,表明这四个门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情况与社会安定程度密切相关。其中传统戏剧类与曲艺类非遗项目在各个时期的产生数量几乎完全相同,说明这两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联系。

图1

三、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时空特征综合分析

在遥远的先秦时期,浙江地区相对原始落后,当时产生的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现今杭州和绍兴地区。春秋时期的杭州还只是钱塘江下游面积很小的一块区域,但该地手工业极其发达,最近几年考古出土了许多年代久远的青铜器(包括铜戈、铜矛、铜锛、铜镰、青铜剑等),其工艺水平极高,尤其是青铜剑的铸造,闻名遐迩。至于绍兴地区,其可追溯的历史更为久远。早在西周初年,越王勾践的先人就被封在了会稽(今绍兴)守宗庙,进而建立了越国。由此,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绍兴与手工业发达的杭州便成为了浙江省内先秦时期产生非遗项目最多的两个地市。

秦汉时期的浙江在经历了越国发展的高潮之后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落期。由于政治地位下降,人口大量外迁,此时浙江地区的各方面发展速度放缓。随即而来的魏晋南北朝乱世,社会动荡,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孕育的沃土。这一时期浙江各地产生的非遗项目相对较少。

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繁荣稳定的时期,期间多个盛世的出现也为大量非遗项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浙江产生的非遗项目主要集中在杭州和金华地区。作为吴越国和南宋都城的杭州,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了数量最多的非遗项目。同一时期位于“四省通衢”金衢盆地的金华,成为了“诗路浙江”的重要枢纽和节点,频繁的文化交流为当地大量非遗项目的培育提供了充足养分。

到了明清、近现代时期,温州成为了浙江省内这一时期产生非遗项目最多的地市。早在南宋时期,温州就已是重要的港口城市。除此之外,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变革,一大批中小城镇兴起,为温州商人的聚集、商帮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浓郁的海洋文化和鲜明的商贸文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极具自身特色的瓯文化,随之诞生出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

纵览浙江省国家级非遗项目四个时期的分布情况,从最初的杭州、绍兴地区,逐渐辐射到金华、温州、宁波等全省各地。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语

浙江省非遗项目门类齐全且分布广泛,形成以传统技艺、民俗为主,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相对缺乏的结构特征。从时空特征综合分析来看,非遗项目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市的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浙江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提升更多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门类时期浙江省
《初心》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清代时期
2017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千奇百怪的动物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王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