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法意义

2023-06-02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陆川客家人传统

付 政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汉族中的客家民系(或称客家族群)自秦汉起便不断南徙并扎根于各个省区。以罗香林等为代表的众多学者,随着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世界客属恳亲活动的开展,在研究客家文化方面颇有建树。虽然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且涉及诸多学科领域,但鲜见对客家文化中传统习惯法的探索。在长期的迁徙发展中,客家民系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但又始终遵循传统的民俗习惯,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恰恰是新时期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源泉。

一、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以陆川为例

陆川客家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客家山歌、客家木鱼、客家小戏以及客家人特有的婚俗、语言、民间信仰等,都有着丰富的传统饮食、手工艺等方面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底蕴。陆川自古就是百越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所以陆川客家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保存了中原汉族传统,一方面又融入了岭南少数民族的气息,充分体现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和包容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这对于维系汉文化在中原地区的认同与协调,以及乡村与社区之间的人际关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早在宋元时期,陆川就有汉人定居,他们或来为官,或为被贬,或为随军南征,但以官府组织移民为主要方式。明代出现移民高潮,大量客家人入桂后择居陆川。从可查的部分客家族谱看,大部分客家先人于该时期迁居陆川,主要以福建为主,其次是广东、江西等地。陆川客家先民世居中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中原文化思想,尊崇儒家孔孟之道,看重“忠、孝、节、义”等道德标准。陆川客家传承了中原文化中重品行的传统,在祖辈经历的苦难和迁徙中强化了传统的伦理本位,弘扬了崇文重教的文化意识和重德重教的文化理念。这种充满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务实主义精神,通过客家文化的社会化,具有为人处世的理念,如:砥名砺节、崇宗敬祖、尊师重教、知恩图报、内化于心,使之成为客家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性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即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陆川曾为百越族西瓯和骆越人的聚居地,陆川的开发垦拓过程也是汉人与原住原住民不断融合的过程,陆川客家在发展中善于吸收、融合其他文化,扬长补短。陆川客家人、广府人和当地的各民族通过相互通婚、兴学重教的方式,生活习俗、语言文化等渐渐受到同化,礼仪节庆等不知不觉在共同学习中互相渗透。现在客家人的很多生活方式与风俗和非客家人没多大区别,如检骨葬(二次葬)在陆川客家人和广府人中皆盛行。陆川原来就是百越民族的聚居地,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是后来的,他们都接受这种风俗,但又都融入了汉族人崇祖敬宗的文化意蕴。陆川客家在长期的族群融合中仍能保持主要的客家文化特色,尤其是县南纯客家乡镇,其信仰、文化特点、人文性格等都区分于境内非客家人。今天陆川客家人和广府人在陆川这个美丽家园的共同生活环境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活规范

传统的客家文化与当地原住民、族群文化相容和谐,为解决地区社会内部的所有民事纠纷,形成了当地客家族群特有的人文特质和优良品格,并自发生成了一系列的生活规范。这一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规范体系涵盖了民事生活的多个领域,现简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嫁风俗

客家婚嫁是客家人民间最为隆重的礼仪活动,一般沿袭周制婚嫁活动礼仪。新中国成立后婚俗观念有了一些变化,但一些传统婚俗依然保存下来。陆川客家非常推崇婚姻家庭的稳定性,一般很少离婚、改嫁,以前离婚和改嫁,是要被乡邻“看衰”的,旧陆川“三多”之一的“牌坊多”就反映了客家人崇尚从一而终的特点。客家人认为婚礼是人一生中最隆重的礼仪活动,婚仪按程序分为六个步骤统称六礼,即问名、订盟、请期、纳彩、纳币、迎亲,与中国古代婚制中的“六礼”相近。问名,有提婚之意,现代称为相亲。订盟,也称文定或纳吉,男女双方通过相亲相互了解对方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双方共同达成嫁娶意愿。请期,俗称送日帖,定婚后由男家据成婚男女生辰请择日先生选择举行婚礼吉日,写成帖式,备好礼品,然后由媒人或男家有名望的长辈送到女方家复验,待双方确定同意后再举行婚礼。纳彩,男女双方确定婚期后,男方据女方在举行婚礼过程中所需的礼品,连同礼单送往女方家。纳币,即男方据自己的诚意及对方的要求,以行礼的方式送女方一定数额的现款以及举行婚礼的物品。迎亲,嫁娶之日,女方言嫁,男方则称娶,即举行结婚庆典之日,是客家人操办婚事最隆重的大喜日子。

(二)交往礼仪

客家人尚礼,重礼节讲礼仪,这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年节礼俗中可以看出来。客家人传统风俗中很讲究尊老爱幼,按辈排序,以礼相待。行路让老者、长者先行,吃饭长者或有地位的贵人坐“上伯位”主位。早晚吃饭,晚辈用完餐要“报人”,孩子们吃完饭放下碗筷都要恭恭敬敬地“报人”,从长到幼,让长辈“慢慢吃”。路上遇见长辈要问,探亲访友或进别人家,入门要先问人,遇事请教别人或问路,必须视对方年龄性别加上尊称。被问者必须以礼回答。得到别人帮助,要说“毋该”“多谢”或“谢谢”。客家人还很盛行送节。送节的通常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节日当天或第二天送一些食品点心或鸡鸭给娘家。娘家当然也会回礼。这一送一回,谁也没得多吃一点,但是那份情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礼仪风范让人特别感动。尚礼从小处来说也可以指家族内部尊祖敬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夫妻互敬互爱。

(三)重亲敬老

客家人重家族、敬老人的观念浓厚,所以重视做寿礼仪。一般六十岁以下的人较为简单,主要和自家人一起庆祝,寿星要吃寿面和荷包蛋,意味着长命百岁。六十岁以上的人生日要“祝寿”。“祝寿”比“做生日”隆重,家庭要设宴欢庆。拜寿的前一天,其子女、女婿就要先为寿星举办小规模的庆祝仪式,客家人称之为“暖寿”,生日的当天要请有声望、有名气的人致暖寿辞,吃“暖寿酒”。

客家人素来有崇宗敬老观念,所以,对丧葬礼非常重视,严格按照相关的礼节程序进行。老人临终,其亲属一般要在咽气前将老人移至厅厦(祭祖厅)一侧,铺席置枕,悬挂蚊帐,床前点灯,亲人轮流日夜守护伺候。据说这一是祈求祖先庇佑多延些时日,二是能让老人死后迅速归入宗社。一旦家中亲人去世,要在村里挨家挨户下跪报请,俗称报孝。亲朋好友则备三牲、挽联、香烛、纸钱前来吊唁。亲人去世后,由至亲的亲属用柚子叶煮水为死者擦洗身体。按照客家习俗,孝家要请人选择时辰,举行隆重的“成服”礼。孝男孝女守孝。

(四)契约习惯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着丰富的契约习惯,针对不同的约定事项有完备的契约文书、格式及立约程序要求。如拜师学艺,需在说定收徒之事后,择日宴请、呈奉拜帖并行拜师之礼,拜帖中载明拜师费用、学艺时间及双方合意之事,行拜师礼时将双方约定内容讲出由众人见证;如房屋买卖,买方要设宴,请亲房叔伯和卖主一行人等,还有说合中人、代笔人等。大家在吃中饭前议定买卖条件、价格及有关事项,且按议定事项行文。在字据签字画押时,每签一个,买主要按行礼之轻重赠送红包。买主付清房款后,卖主交给买主字据即成交。此日后,卖主的房产永由买主掌业。

(五)宗族亲情

俗话说“十兄弟,九箩饭。”凡有两兄弟以上人家,兄弟都有妻子儿女后,妯娌兄弟之间总会有些磕磕碰碰的家常事发生,产生些矛盾和不愉快,因而导致分家。在客家传统中,分家也有一些仪式礼俗。首先是择吉日,举办分家酒宴,请舅公、叔伯做财产分配见证。做父母的应尽可能将所有房产、田地山林、日常使用工具分搭均匀,免得个别儿子说父母偏心,产生纠纷。其次是给长孙分长孙田、长孙山、长孙屋。客家有句古话“公公婆婆宠长孙,爸爸妈妈宠满子。”公公婆婆过世时,其香篮是长孙提上山的。如长子无子,则次子之子为长孙,得长孙屋、长孙田产。在传统分家礼俗中,有“长子不离厨”之说法,原来的厨房不论宽窄,应分给长子。第三是分家时,要请代笔人写好分家文书,把各兄弟所分田、山的面积、地点、界址写上,把房屋的间数、坐落界址、用具名称、财物件数详列于文书之中,一式数份。

三、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客家人长期处于迁徙和贫瘠山区的生存环境,因而能不断结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走出了一条艰苦卓绝、开拓创新的发展道路,锻造出奋发上进、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

客家人几经国破家散、颠沛流离,使民族性得到考验和磨炼,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如同血液一般地渗透在其肌体里。他们用热血生命捍卫了民族独立,用铮铮铁骨维护了国家尊严,以其特有的经历和思维方式,谱写着中华民族精神,并丰富和发展了客家优良传统。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客家谚语说:“唇亡齿寒,国亡家破”“亲人难舍,故土难离”。这些说明了祖国的可爱、故土的可亲,没有国,哪有家,爱国爱乡爱家之情溢于言表,意在其中。爱好和平是客家在交往中,为了促进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客家先民作为“客”,来到陌生的地方重建家园,不同程度地受到排挤、歧视,甚至遭到当地恶势力的攻杀,因而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珍惜和平的不易。客家谚语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客家人盼望太平盛世、和平景象,黄河清、海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了客家人爱好和平的深厚情感。

客家人长期处于迁徙和贫瘠山区的生存环境,因而能不断结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走出了一条艰苦卓绝、开拓创新的发展道路,锻造出奋发上进、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这是实践经验的提炼,在移民和开发山区的磨难中,客家人突破了“父母在不远行”的古训,逐渐形成了坚强不屈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质、改革创新的传统。由于在客家地区谋生不易,所以客家人生性敢于冒险,勇于革故鼎新,能够与时俱进,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四、结语

客家传统生活规范已被客家地区的大众所普遍接受和认可,不仅是因为其具备典型的民事习惯法特征,更是因其蕴含了客家人的价值追求。生活依托于秩序,而秩序的守护需要规则进行规范。客家传统生活规范是在国家制定法之外的被客家人民所普遍认可的“法”,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客家地区的秩序。客家地区之所以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客家传统生活规范的存在,这也是客家人民为求自身发展对本地区秩序的本能的需求。

习惯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维持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重视客家传统生活规范的习惯法属性,将习惯法和制定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是维护客家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融合,把不同性质、相互矛盾的元素或群体,通过改革、创新、协调,融合成一个相互适应、环环相扣、平衡和谐的有机整体,对于面积广大、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意义重大,二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陆川客家人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陆川油茶优良砧木品系的初步筛选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下一部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