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的民俗美探析
——以春分、清明、谷雨为例

2023-06-02蒋雨彤乔秀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节令诗云春分

蒋雨彤 乔秀峰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

二十四节气的沿用从秦汉开始,现已具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它起初作为一种历法指导农耕,经过世代承袭,已经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文化时间,蕴藏着许多历史传统和节令文化。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春天创作出了成千上万首诗词,辛勤的劳动人民们也留下了许多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这些诗词、谚语里有许多关于春分、清明、谷雨节气民俗活动的描述,这些民俗活动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创造出的特定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也是民族共同创造和遵循的行为准则,体现出了一种春季所特有的民俗美。

一、春天的民俗审美活动

(一)自然风物之美

在百花盛开的春天,赏花、观景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诗人笔下的鲜花,更是具有千般妩媚、万种风情。清朝皇帝弘历《咏绿牡丹》①诗云:“盈盈绿琼质,绰绰羽衣仙。洗去铅华态,标来谷雨天。”描述了在谷雨时节开放的绿牡丹,经过雨水的洗涤,显得更加标志美丽,像美玉般晶莹剔透,也像仙人的羽衣般柔软舒缓,表达了作者对绿牡丹的喜爱之情。民谚中“谷雨过三天,园里看牡丹”“春分春分,百草返青”“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等也展现出了春天的红花绿草之美。仲春之际,虽然勃勃生机,但是也时常下雪。谚语“春分降雪春播寒”“三月初,寒死少年家”表现出了春日下雪的寒冷。清代诗人查慎行《春分后五日雪》②诗云:“浃天云淰淰,蔽野雪浮浮。渐补茆茨缺,微添石涧流。”天上的云散乱不定,大雪覆盖了田野,雪花填补了茅屋上的缺口,也飘落在山沟随波逐流。描绘出了一幅白雪茫茫,雪花飘撒在茅屋上、飘落在山沟里的春日雪景图。

郊游、宴饮也是春天必备的活动,明代诗人钱谦益《二月十二春分日横山晚归作》③诗云:“杏园村店酒旗新,度竹穿林踏好春。南浦舟中曾计日,西溪楼下又经旬。残梅糁雪飘香粉,新柳含风瀁曲尘。最是花朝并春半,与君遥夜共芳辰。”杏花村里的酒馆旗帜崭新,穿过竹林、树林郊游踏春;凋零的梅花夹杂着雪花飞舞,传来一阵阵香气,嫩柳被风吹拂,倒映在水中,呈现出鹅黄色的春水;现在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分时节,我和你在晚上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赏花观景的春日游玩图,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踏春赏景的舒适与惬意。

(二)生产生活之美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指导农人耕作的重要尺标。诗词、谚语不仅展示了自然万物之美,更融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尤其是谚语中,包含了大量的劳动人民种植农作物的智慧。如“春分前后,大麦豌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谷雨下秧,大致无妨”“棉花种在谷雨前,开得利索苗儿全”“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谷雨节到莫怠慢,抓紧栽种苇藕芡”等,这些谚语展现了人们种植番薯、花生、棉花、地蛋、芝麻、红薯秧、早秧等作物的过程,是劳动人民在春季生活的真实写照。

除了种植农作物之外,还有种树、养蚕等民风民俗。明代诗人庄昶在其《接树》④诗中写道:“静里深山真太古,农家万事只耕桑。麦根雨后渠通急,水日春分树接忙。”农民的一切事务都是围绕种田与养蚕等农业活动,该诗用麦根、树等意象表明了农民在春分时节挖通沟渠、嫁接树木的忙碌之景。清代皇帝玄烨在《题织图二十三首 其一 第一图(浴蚕)》⑤诗中云:“豳风曾著授衣篇,蚕事初兴谷雨天。更考公桑传礼制,先宜浴种向晴川。”玄烨所题的“第一图”是关于“浴蚕”的图画,“浴蚕”即浸洗蚕子,是古代一种育蚕选种的方法,该诗表明在谷雨时节,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采桑、养蚕。此外,还有“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栽不妥,再栽难成活”等民谚。诗歌运用精炼的语句和优美的韵律将桑蚕、耕田、植树等春季生活画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谚语虽然不如诗歌有韵味,但是也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描述着农作物的种植时间、手段和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古代民众的生产生活之美。

(三)礼仪风尚之美

在春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扫墓祭祖,这是从古至今约定俗成的一项缅怀先人、祭奠先烈、追思先贤的节日仪式。明代诗人钱谦益《清明河阳山上冢感叹而作》⑥诗云:“清明山色满河阳,麦饭依然祀享尝。尚有馀生上丘墓,能无老泪洒衣裳。村童放学风筝急,野叟迎神社鼓忙。莫忘先人遗畎亩,太平今日在江乡。”清明时节的河阳景色优美,我今天吃了用于祭祀的饭食;现在还有一些人前往山上坟墓,都流泪沾湿了衣裳;乡村儿童放学后急忙放起了风筝,村野老人在社日忙着鸣奏鼓乐;不要忘记是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田地,如今我们才能在这里过上太平日子。

“取新火”是唐宋习俗,也是古代清明的重要仪式之一,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赐百官,称为“新火”。宋代诗人苏轼《徐使君分新火》⑦诗云:“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黄州使君怜久病,分我五更红一朵。”端正地坐在亭中,已经是第三次见到清明分新火了;黄州使君徐君猷可怜我长期患病,在天将明时就讲火种分给了我。该诗描写了诗人坐在亭中“取新火”的情形和渴望为国奉献但是身患重病的愁闷心境。谷雨是春季鱼汛之际,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出海捕鱼,为了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会在谷雨当天举行祭海仪式,这在沿海地区已有千年历史。古时也有许多关于打鱼的民间谚语,包括“谷雨前后见家吉(鱼)”“骑着谷雨上网场”“谷雨时节,百鱼上岸”等。清明祭祖等祭祀活动,是古时人们为了缓解生活压力、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以及享受美好生活而约定俗成的仪式,是他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四)风雅举止之美

古时的清明又称“柳节”,以柳为载体的民俗活动众多,其中“插柳”“戴柳”两项活动最为人们所广泛接纳和认可,流行于全国各地。古时民谚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等说法。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也是清明习俗,可以娱乐身心、强身健体,深受人们喜爱。谷雨是采茶、喝茶的好时节,古时民谚道:“清明见芽,谷雨见茶”,在古代,谷雨时节喝“谷雨茶”是非常重要的习俗,它有别于平时的任何一种茶,不仅有清火明目的功效,也寄寓了一种向往健康平安的民俗心理。宋代诗人文徵明《煎茶赠履约》⑨诗云:“嫩汤自发鱼生眼,新茗还誇翠展旗。”用刚煮沸微冒气泡的水来泡新茶,茶叶泡发的景象就如同翠绿的旗帜展开一般。中国古代节令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经过历朝历代的扬弃和传承,演变成了不同的民俗风格,形成了春分赏景、清明戴柳、谷雨品茶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风雅活动。

二、民俗审美的生命意识体现

(一)自然观:顺应四时

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是古人对天时的观察,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古代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节令意识是指导古人耕作的时间标尺,所以古人顺应四时,根据节气的变化而进行农业生产。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 谷雨春光晓》⑩诗云:“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该诗说明谷雨是养蚕的好时节。还有“春分无雨莫耕田”“谷雨西厢宜养蚕”“谷雨前,清明后,种花正是好时候”等民谚。这些诗词和谚语,充分说明人们只有敬畏天时、遵循时间发展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二)幸福观:开朗达观、笑对人生

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和民谚所传达出来的是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幸福观。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⑪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即将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暗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不仅描写了当时当地的风光景物,而且也写出了诗人不畏曲折艰辛、积极乐观的心境。“春分有雨是丰年”“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谷雨在月头,秧多不要愁”“谷雨南风好收成”等农谚也表现出了节令变化与农事民生相碰撞所带来的愉快和欢乐。二十四节气的诗词、谚语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传达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至今也对形塑广大中国人民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生死观:洒脱豁达、不畏生死

三、结语

从先秦至今,与春天相关的诗词可谓汗牛充栋,或是郊游宴饮、休闲享乐,或是思乡怀人、追思悼亡。谚语主要由劳动人民创作而成,他们通过对不同节令的关注和思考,从自身的切身体会出发,用朴实无华的民间话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财富。纵观先贤的诗词和谚语,里面有大量关于民俗文化的描述,不仅体现出了风趣雅致、礼仪风尚等民俗美,也向我们传达出了一定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表达了历朝历代的人民对于四时节令、生死存亡的积极乐观的看法,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命、生活最朴素的追求。诗词、谚语中对民俗文化的书写和表现,以其特有的形式结构承载着民众的生产生活愿望,寄托着民众的精神信仰与善真追求。研究春分、清明、谷雨三大节令中诗词、谚语的民俗美的展现和生命意识的体现,对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春季和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①⑧弘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集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④庄昶.钦定四库全书定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节令诗云春分
立 秋
农事 春分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春分
春分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