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找苦吃”,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
——访河南省科技小院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
2023-06-02周红飞秦晓璐
文/本刊特约记者 周红飞 秦晓璐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的回信在河南农业大学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借鉴国内首家科技小院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经验而成立的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历经11 年的发展,形成了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又取得了哪些成就?5 月5 日,记者请到了河南省科技小院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跟大家聊聊科技小院背后的故事。
记者:叶老师,很多人好奇,科技小院就是个院子吗?
叶优良:科技小院,从形式上来看,它就是一个院子。但是,从内涵上来说,它又不是个院子。因为这里面住的不是普通农民,而是从河南农业大学去的老师和学生,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些科技人员。它更多的是一个载体,是一个纽带,通过老师、学生长期驻扎,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再转化成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节本增收。科技小院,更多的是一个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记者:您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到去建一个这样的科技小院?
叶优良:建这个科技小院,还是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的经验。因为中国农业大学2009 年就开始在河北曲周建立科技小院了。张福锁院士是我的导师,他经常在各种活动中介绍曲周科技小院的成功经验,希望我们去摸索一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子。2012 年,我受中国农业大学邀请,去曲周参加他们科技小院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发现里面有两个人本科是我们学校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在曲周科技小院做了3 年的研究生。我发现他们的变化非常大,觉得这种培养模式非常好。
那时,我是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成员,致力于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过去的培训指导过程中,总感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理想。当时专家组也要求我们找一个村去试一试,实现整村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真正把这个技术落地。
叶优良教授在接受采访 供图/周红飞
基于这几个原因,我也觉得有必要尝试一下。如果能建一个科技小院,就可以把这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好。同时,推动技术真正落地。
记者:有想法了,还要把想法变成现实,这一步其实最难!
叶优良:的确,这个过程比较艰辛。建科技小院,在哪儿建,建成后学生愿不愿意下去,老师愿不愿意下去,建设成本、工作经费等各种开支怎么解决?这些都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顾虑就是,你下去了以后,老百姓认可不认可?我们指导以后,他们会不会用我们的技术?其实面临很多问题。从有想法到第一个科技小院建成,我们费了很大周折。
记者:咱们第一个科技小院是在哪里建的?
叶优良:第一个科技小院建在许昌市的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
记者:这个小院有多大?
叶优良:这个小院不大,是个两层的房子,一层有60 平方米左右。二楼是培训室,一楼有两个房间住宿,一间住男生,一间住女生,都是大通铺。那时候想着要有个独立的院子,师生们吃住比较方便;位置要好,农民找我们方便;条件还不能太好,因为没有任何经费,都是我拿工资来解决的。最后找到了一个外出打工的农民,把他家不住的房子租下来了。我们自己改造水电、买床,还买了辆红色的三轮车,方便进村。
那时候一间男生宿舍住10 多个人。你想象一下,睡觉的、说梦话的、打呼噜的、男生的脚丫子味儿什么的,生活条件要比学校里艰苦很多。当时我非常担心,学生在下面能不能留得住。
但是,没想到同学们那么乐观。他们说,自己住着两层的小洋楼,开着红色的敞篷跑车,门前有百亩的麦田,是个大户人家啊!那个敞篷车,其实就是三轮车。
更大的困难,其实是如何让村民们信任我们。真正去做工作的时候,没人搭理我们,说:现在哪有人不要钱下来给他们提供技术、免费指导的?有的村民问我们,你们到底是卖种子的还是卖肥料的?我们说,我们啥也不卖,我们就是来做服务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我们就自己尝试着,挨家挨户上门做调查,不管人多人少,都去指导、去培训,整整坚持了3 个月。老百姓看我们好像不是“忽悠团”卖种子的。“忽悠团”卖种子可能最多几天、一周就走了。我们几个月了还不走,而且每天起早贪黑地去调研指导,跟大家交流,好像真的是来做事的。另外,这些大学生跟他们家的孩子年龄都差不多,还没有社会阅历。那些有经验的村民一看,好像真不是“忽悠团”。就这样坚持了3 个月,村里面的人才慢慢对我们转变态度了。
查看小麦长势 供图/周红飞
记者:一眨眼,从2012 年到现在也经过11 年了。您坚持下去的信心是从哪儿来的?
叶优良:能够坚守下来,最大的动力还是学生。我的研究生,还有我带的本科生,我都动员他们,没课的时候下去。学生到那儿去以后,我就问,这里条件这么艰苦,你们能不能在这儿坚守?学生说,这个地方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是,老师,我们愿意在这儿。我问,为什么?学生说,我们到地里来一看,你课本上讲的那些东西一下就明白了。到这儿跟农民一打交道,了解了农业、农村,更知道我们的专业是干什么的,能找到方向,知道自己将来应该怎么奋斗。另外,来了以后村民们都说,这是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来了,有啥问题就找他们,让我们觉得很有成就感。有些问题可能原本不会,倒逼着去学习,也更有动力了。如果当时学生不愿意在这儿坚守,这个事肯定很难再往后发展了。所以,我的学生是首要的动力。
此外,农户了解我们以后,从一开始怀疑,到后面慢慢地信任我们,甚至依赖我们,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动力。
记者:从2012 年建第一个禹州科技小院,到现在发展了多少家,主要负责什么样的农业生产?
叶优良:2012 年,我们建了第一个禹州科技小院,在2014 年有了杞县科技小院,随后又有了临颍科技小院、新乡科技小院、兰考科技小院……2022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发文支持建设科技小院。河南农业大学是河南省内唯一获得支持的科技小院建设单位,有24 个科技小院入选,范围遍布鹤壁、新乡、焦作、许昌、南阳等地,涉及小麦、玉米、花生、草莓、果树等种植、养殖和加工多个领域。
记者:每个科技小院都有一个主攻方向,是吗?
叶优良: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要求,建立一个科技小院,就要抓一个产业。所以,我们都是以产业来申报的,要围绕主要作物、主导产业来做工作。需要哪个专业我们都得学会,不同阶段我们都得能够指导。我们的学生到下面去,都是全方位地学习、交叉学习、跨专业学习,我们叫多主体考核。什么叫多主体?农民要考核你,老师要考核你,有的跟企业合作,企业要考核你,政府参与了,也要看你是不是在做符合国家需求的事情。它是一个多主体的考核,全方位的锻炼。我们利用科技小院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记者:咱做的工作,有没有收到农民实际上的反馈?
叶优良:有。农民对我们认不认可,最简单的方法,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你请农民吃饭,农民愿不愿意来、高不高兴,这是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什么时间农民请你吃饭了,说明他对你的工作是满意的。有时候请学生们喝个酒,或者送点菜、送点好吃的,包括让学生在村里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或者村委会副主任这类职务,这都是对学生的认可,让他们很有成就感。正是因为农民对他们认可,学生才留得住、干得好,老师和学校才能放心,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记者:科技小院建立这么多年,有什么典型的成果吗?
叶优良:成果很多。比如,我们针对当地的小麦、玉米、花生这些作物,做一个当地的高产高效技术规程,我们叫明白纸,让老百姓能够真正看得见。比如帮农民测土。利用测土结果找企业定制肥料,让他们真正用上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比如国家推行的化肥减量增效。有些工作都是通过我们在科技小院的学生去验证、去指导的。每年农业农村部让我们专家组撰写的华北片区小麦、玉米的施肥指导意见,都来源于科技小院提供的基本试验数据。另外,学生经常到生产一线,做一些防治病虫害和管理节点的提醒,帮很多大户增产增效,解决很多问题。因为科技小院,我也被评为“河南省‘i 科普’科技志愿服务十佳科技志愿者”“典赞·2022 科普中原十大人物”。尤其是我们科技小院的学生毕业以后,用人单位非常认可,非常欢迎。我觉得这对我来说都是成果。正因为我们科技小院点点滴滴支农、助农,才赢得了各方的认可。
现场技术指导 供图/周红飞
记者:咱们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经过这11 年的发展,有没有独特的发展模式?
叶优良: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借鉴了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的经验,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河南特色,创新发展了科技小院这种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相比于其他科技小院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既培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还入驻了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而且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多,实现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人才的贯通培养。现在马上要招博士,实现科技小院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培养。另外,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培养的人才,不单是学生,还有企业人员。比如,河南心连心集团每年都有业务人员入驻到科技小院,跟学生一起开展工作。可以说,我们的科技小院培养的人才比其他的科技小院范围涵盖要广。
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不单是入驻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的学生也都阶段性地到我们科技小院入驻。科技小院更像一个各种人才培训的基地,真正助推着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
记者:经过这11 年的发展,咱的小院一共来过多少学生,培养了多少学生,服务了多少百姓?
叶优良:有多少学生,2022 年我们大概统计了一下,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完成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生有23 人。他们基本上除上课时间和毕业答辩外,超过两年时间都在科技小院。来毕业实习的本科生,大概有半年时间在这儿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这个人数有131 人。利用寒暑假、周末,还有专题调研来我们科技小院的,我估计有上千人。
指导了多少农民,没有统计过。以禹州科技小院为例,大概覆盖了当地的4 个乡镇30 多个村庄,服务了10 万人次。当时没有网络,全是我们培训,走村串户通过各种形式去辅导的,现在这个数量应该更大了。我们从2021 年1 月30 日开通了科技小院的公益讲座,有120 期了,累计观看人数有360万人次。如果线上线下结合的话,我们培训的人员应该超过了500 万人,影响的人群超过了2000 万人。我不知道我们到底辐射多大面积,但是我感觉我们这个服务的范围还是非常广的,可能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记者:就像您说的,现在您在乡村给人培训,好多人都能认出来您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回信之后,可能我们的科技小院会越来越受到瞩目。在您看来,咱下一步科技小院要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叶优良:其实,去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发文支持科技小院建设以后,科技小院就非常热了。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师生的回信发布之后,大家的关注度更高。下一步,我们应该整合河南农业大学的力量,把科技小院建得更好,去服务乡村振兴。另外,依托河南省科协、河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整合我们河南省的涉农高校,发挥科技小院联盟的作用,动员各个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深入一线,也动员企业积极参与,大家一块来把科技小院建设好。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总结的,我们要“党、政、产、学、研、用”六位一体,共同来打造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县都能有科技小院,每一个乡镇都能有我们科技小院指导的、服务的农户,力争让更多的农户都能感受我们科技小院的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给他们带来的增产增收的效益,真正把科技小院做实,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记者:那从您个人来说,您还要继续在科技小院带学生,服务农民?
叶优良:是的。今年是我们科技小院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东风,借我们获得科技小院研究生教学成果奖这个喜讯,借大家对科技小院需求和关注越来越多这么一个热度,动员更多的力量,带领我们更多的老师下去,做好科技小院。
记者:在咱培养的这些学生里面,有没有哪些是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
叶优良:太多了,每一批科技小院的学生都经历了很多,都有很多让我们难以忘记的一些故事或者经历。
说一说兰考科技小院的许宇蒙。许宇蒙从大一就开始对科技小院感兴趣,然后他就一直想着,能不能在兰考,在他们家乡建科技小院。我也很支持。但是,我跟他说,我现在手头的研究生没有,人不够,你要建科技小院,只能你自己动手建,你自己去负责建。他说可以。他就以本科生的身份去筹建兰考科技小院。当时去建兰考科技小院时,所有的问题都是他来解决的,经费我只提供一部分,更多的是靠他去当地找资源、找房子什么的。他高高兴兴回去了,跟当地人商量要种黑小麦,再发展石磨面粉,把小麦这个全产业链打造起来,帮助当地的农民致富。我跟他讨论说,石磨面粉在这儿确实有特色,但是不够,你再把植物营养的专业知识用上,开发一个富锌的石磨面粉。想办法在小麦种植过程中提高籽粒里面锌的含量。因为现在全球粮食作物里面,籽粒里面的锌含量普遍低。大概全球有1/3 的人缺锌。他现在一直在做这个富锌的石磨面粉,这个工作做得也非常不错。而且他本科毕业以后问我,考研究生考哪儿。我说你走了,那个科技小院就关门了,你要想在那个科技小院继续做,你就得继续考研究生。所以,经过考虑,他就继续考我的研究生了,再以研究生的身份继续做科技小院。所以,他是全国唯一以本科生的身份做科技小院甚至是科技小院负责人的学生。2022 年,他被评为“‘出彩河南人’第五届最美大学生”,也是首届创新创业标兵,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都是科技小院这个平台把他逼出来、锻炼出来的。
比如说齐欣。她是2018 年从信阳师范学院跨专业考到河南农业大学的,上完课以后,就把她派驻到临颍科技小院,最后又到了新乡科技小院,先后负责几个科技小院,转变特别大。一开始,因为她不是学农的,对农业基本不了解,更别说我们土壤肥料的专业知识了。到那儿以后,不是因为师范院校培养的就能把课讲好,而是要了解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民。她一开始,不管是从生活习惯上还是心态上,应该都是有点难以适应的。但是她下去后感受到了农业的魅力,慢慢沉下心来以后,工作越来越优秀。虽然我们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但是她仍然要发SCI 文章,而且文章并不差。在2022 年我们学校招聘的时候,她的笔试成绩并不怎么靠前,但在面试的时候,她的综合能力优势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最后她的综合成绩就是第一了。2022 年,她回到河南农业大学任职,在这儿做老师。
另外一个是来自山东的学生付文。他是从青岛农业大学考研究生调剂到我们这儿的。第一志愿没有满足,心里本来就有点落差,到我们河南农业大学以后,没上课之前就把他派到科技小院去了。本来想着将来应该在学校做实验,条件比较好。结果被派到了科技小院。他刚开始去很不适应,给他安排工作,他能不下地就不下地,能休息一会儿就休息一会儿,就是这种状态。但是,在科技小院住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的老师、师兄师姐带着他慢慢了解科技小院,了解当地的农民、农村的现状,了解到我们的生产需求、农户需求,我们的专业能干什么,他慢慢地就开始转变了。到最后他主动去参加各种工作,主动去跟我们沟通交流,去负责科技小院的工作。到第二年的时候,他就担任了我们科技小院的院长,整个禹州科技小院的工作都是他来负责,而且他也担任了村委会副主任,参与我们的扶贫支教,参与村里面的各种活动。所以,他越干越有劲。本来毕业的时候,我以为他要回山东,结果许昌市农技推广站有招聘,就动员他去,他通过笔试、面试,最后也入职了,现在干得也非常好。所以,这就是说,我们学生在下面通过这些经历慢慢成长了,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说个外专业的,胡雪铃。她现在是禹州科技小院的负责人。她是郑州师范学院毕业的,学中药材的。当时毕业实习,她只是说找个地方,看看能不能完成毕业论文,把她中药材的工作做一做。大家就介绍,说你去禹州,那边有中药材。她去那儿待了一段时间以后特别喜欢,最后她主动要报考我们的研究生。去年,她顺利地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现在负责禹州科技小院,干得非常好。学校的老师,包括媒体去采访,对她的评价都非常高,说她一看就很能干,精气神很足,说我们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得很成功。
所以,每个学生到我们科技小院去,他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有他们一些成长的过程,最终都是收获满满的。
谢谢叶优良教授跟大家分享河南科技小院背后这么多故事。科技小院,院小,事儿不小,作用更大。希望下一个十年,河南科技小院能够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师生能够走进田野,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为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