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勋”申纪兰:从西沟村到人民大会堂

2023-06-02马媛

华北电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西沟村申纪兰西沟

马媛

申纪兰,1929年年底出生。1946年秋,嫁到西沟村。电视剧《功勋》中,结婚路上,驴车的缰绳断了,她竟亲自拉车走了三里多路。一句“我能受”,昭示了她一生的命运。

当时,西沟流传着“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的古训,千年来,对妇女的歧视根深蒂固。申纪兰积极发动姐妹们先后成立了纺花组、女子互助组,带动妇女走出家门,参加到劳动生产中来。一系列革旧鼎新的举措使妇女们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天有不测风云。申纪兰最贴心的姐妹、最忠实的朋友秀芝在孕期仍坚持参加劳动,却摔倒早产后不幸身亡。秀芝家人认为这都是参加劳动惹的祸,因此归咎申纪兰为“罪魁祸首”,让她偿命。后经李华调查,还她清白:秀芝出事,是落后接生法导致的恶果。经过努力,申纪兰成为西沟一带第一位新法接生员。

申纪兰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如果男人干一天活计10个工分,那么妇女只能计5个。不平等的报酬严重挫伤了妇女的劳动积极性。申纪兰组织开展了一场男女社员之间的劳动竞赛,并带领女社员取得了胜利。这场劳动竞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实践。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申纪兰的身上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就是坚持学习。从当初的“不识字”,到轻松读报、调研视察、提出议案,始终不断进步;努力学习办企业,助农增收。

其次是善于动脑。在贫瘠的山石间植树,几经失败,她摸索出一套办法,选择阴坡种植,并用石块垒成鱼鳞坑,再结合树种稳固水土,保障了成活率;男女劳动竞赛,她提前筹划,明确关键点和先后顺序,带领女社员取得胜利。

第三是身先士卒。哪怕是炸山修路,都要一马当先,将危险和辛苦置之度外。

最后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时期,她带领村民建起铁合金厂、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2013年开始,西沟村将这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企业全部关停,提出打造“红色西沟、绿色西沟、彩色西沟”的新型“三色”产业发展思路,村里建起了香菇大棚、光伏发电基地,引进了知名服饰公司。

作为电力工人,立志扎根基层、学习不辍,用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解决最迫切的生产问题,不断反映基层员工心声,就是申纪兰带给我的启迪。

作为勇于追求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的先锋,申纪兰一直饱受流言蜚语,练就了一颗强大的内心。

那些事业辉煌、家庭美满的女性身后,往往都有一个全力支持她的丈夫。申纪兰的丈夫张海亮是抗美援朝归来的战斗英雄,被选派到南京炮兵学院学习,后来任长治市城建局局长。他舍弃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他的家人,从一开始就给了申纪兰最大的空间,从不干涉她的选择。

李华是申纪兰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点灯人。她通过调查,帮助申纪兰沉冤得雪;分娩时亲自指导申纪兰接生;她不断鼓励和鞭策,一步步引导申纪兰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申纪兰的议案聚焦“三农”问题,从“村村都要通水泥路”到“修建公路不能侵占耕地”,从“搞好山区水利建设”到“老区如何致富”,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农村干部选举”到“贫困地区旅游开发”……

申纪兰向组织提出“六不”约定——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当了10年厅级干部后,她仍每月只领取50元的补贴,没给自己和子女办过任何私事。

她是中国仅有的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是首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她一生扎根农村,将一切献给了党、国家和人民。

“奮斗一生初心不改满目青山化丰碑,国家功勋纪兰精神一世英名贯长虹。”2020年6月30日申纪兰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吊唁大厅两侧的挽联道尽了她的一生。■

猜你喜欢

西沟村申纪兰西沟
革命中的传统乡村转型之路*——《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述评
申纪兰:妇女模范 人民代表
申纪兰特殊的临终遗愿
河南西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纪兰精神的基层实践与时代价值分析
“男女同工同酬”的倡导者
——申纪兰
申纪兰特殊的 临终遗愿
西沟村精准扶贫建设规划方案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平顺县西沟村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