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喘嗽治疗经验探讨
2023-06-01耿珺泽李新民
耿珺泽,李新民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小儿肺炎喘嗽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痰壅、气促、鼻煽等,临床经验提示中医药早期干预能明显缩短其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现将李新民教授诊疗肺炎喘嗽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小儿肺炎喘嗽的病因以外感邪气为主,“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1],邪气侵袭皮毛,闭塞玄府,阳气郁闭,肺失宣肃,以成诸症。同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是其易患该病的内在因素。该病的病机关键则为肺气郁闭。
2 治则治法
结合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临床以宣肺开闭、化痰平喘为基本治则治法,并根据患儿病情,佐以化痰、导滞、镇惊等法。
3 诊疗经验
3.1 肺炎初期重视开闭 肺炎喘嗽的主要病机为肺气郁闭,特别是疾病初期。即使部分邪气化热入里,内传于肺,但整体表现仍为表邪甚而内热轻,此时不能症见高热即重用苦寒之品,否则易损伤阳气,使正气内馁,抗邪无力,进而表邪入里,变生他疾,正如吴鞠通所说,“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2]。李教授认为,病情初期要重视肺气郁闭这一关键病机,须以宣肺开闭、降气止咳为主要治法,其意在开宣腠理,给邪以出路,使邪外透,并恢复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使肺气得舒,以防气郁而生内热。临证多选用银翘散、华盖散加减,遣方用药时多只用黄芩、石膏等1~2 味寒凉药。因邪气壅于皮毛腠理,肺失宣降,易郁闭于里,郁而化热化火,且小儿体属纯阳,邪气易从阳化热,少用寒药佐使,意在既病防变。
3.2 重视病理产物的产生 肺为“气之本”,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又能影响其“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等生理功能,导致水饮、血液运行输布障碍,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的产生又将进一步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使病症迁延难愈。在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时,化瘀通络法应贯穿病程始终,而消除病理产物的关键又在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小儿具有脏腑娇嫩、生机旺盛等生理特点,脏腑功能易受外邪影响而出现气机失调,治疗又具有随拨随应的临床特点,故理气更为治疗小儿肺炎喘嗽之关键。临证时多使用桔梗、枳壳相配合,恢复全身气机之升降,合用二陈汤以理气化痰,郁闭、瘀血重者仿升降散方义,用僵蚕、蝉蜕、郁金等,或加赤芍化瘀通络。
3.3 临床证治注重湿热 李教授认为小儿肺炎之湿热闭肺证不应受季节与地域的局限。当患儿出现大便呈稀糊状、舌苔黄厚腻、纳呆等症时即可考虑湿热闭肺证[3],尤其是7 岁以下伴热势缠绵、使用大量抗生素效果不佳者更易出现此证型。除外感湿热而致者,小儿更多见湿热内生者。脾能运化水饮,又需借助肺通调水道之功,散布全身,因儿童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抗生素等药物之刺激而使脾失健运,且肺受邪气而宣降失司,致水谷精微输布异常,使湿邪内生,加之小儿“纯阳之体”,更易化热,由此出现湿热内生之象,使病症缠绵难愈。早期干预能够有效缩短该类患儿的病程,改善预后。故临证时先辨其表里病位,兼表者首选柴葛芩连汤,湿热内蕴者多以甘露消毒丹化裁,意在宣肺开闭,清热化湿,正如《温热论》所言,“渗湿于热下”,使其“不与热相抟”[4],则肺热易清,气机易宣。治疗后以患儿稀糊状大便、黄厚腻苔消失为易方指标。临床应予以注意,因小儿“阴常不足”,用药不宜燥湿太过,否则反伤阴精,变生他疾。
3.4 煎服法 李教授认为肺为华盖,具最高之位,用药当取其轻清之性,与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之义相合,故煎药时强调煎煮1 次即可。服药时亦采取“时时清扬法”,1 d 内分3~5 次服下,意在使药力趋上,一则使药达病所,二则力求将邪气发散出表,勿犯中、下两焦。
4 典型病案
患儿男性,3 岁,2020年12月28日首诊。患儿肺炎出院3 d,出院时无发热,偶有咳嗽,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患儿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2 次(非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今日早晨出现发热,体温39 ℃,自服布洛芬混悬液,热稍退。就诊时仍发热,体温38.6 ℃,症见咳嗽,有痰,夜不咳,鼻塞流涕,无喘息,无腹痛,纳欠佳,便调。
体格检查:查体配合,神清,精神反应良好,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颈项无强直,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14.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86.2%,淋巴细胞百分率(L%):7.6%;C 反应蛋白(CRP):<10 mg/L;尿常规示酮体(KET):4+,150 mg/dL。诊断为肺炎喘嗽,风热闭肺证。治宜辛凉开闭,宣肺止咳,方用银翘散合柴葛解肌汤加减,处方:薄荷(后下)6 g,荆芥穗10 g,连翘10 g,金银花10 g,炒枳壳10 g,桔梗10 g,芦根15 g,淡豆豉10 g,炒栀子6 g,柴胡10 g,黄芩10 g,葛根10 g,石膏(先煎)15 g,板蓝根10 g,蜜麻黄3 g,甘草6 g,炒苦杏仁6 g,前胡10 g,羌活6 g。
2 诊(2021年1月1日):患儿2 d 前热已退,未复热,咳嗽减轻,有痰,诉夜间周身疼痛不适,昼如常人,昨日腹泻3 次,非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无腹痛。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反应良好,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心音有力律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血常规示WBC:4.76×109/L,N%:34.3%,L%:50.4%;CRP:<10 mg/L;尿常规示KET:1+,15 mg/dL;便常规:WBC:4~5 个/HP。考虑其湿热内蕴,治以辛凉宣肺,清利湿热,取三仁汤方义,于前方去炒栀子、前胡,加大豆黄卷10 g,茯苓10 g。
3 诊(2021年1月2日):患儿服药后身痛减轻,诉双下肢晚间仍稍觉酸痛,较前已大减,咳嗽亦减轻,有痰,纳可,大便成形。治以宣肺止咳,清利湿热,方用银翘散合柴葛芩连汤,于前方去大豆黄卷、茯苓、羌活,加黄连3 g。
4 诊(2021年1月5日):患儿身痛已无,仍有咳嗽、咳痰,较前减轻。治以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方用止嗽散合麻杏甘石汤,处方:蜜麻黄5 g,桑白皮10 g,炒苦杏仁10 g,陈皮10 g,炒枳壳10 g,桔梗10 g,浙贝母10 g,瓜蒌10 g,炒紫苏子10 g,蜜枇杷叶10 g,黄芩10 g,石膏(先煎)20 g,蜜紫菀10 g,百部10 g,白茅根15 g,地龙6 g,射干10 g,葶苈子10 g,清半夏6 g,甘草6 g。
5 诊(2021年1月8日):患儿咳嗽减轻,偶咳,仍有痰。治以化痰散结,宣肺止咳,于前方去白茅根、地龙,加僵蚕10 g,白前10 g。服药3 剂后病已愈。
5 讨论
患儿就诊时症状符合热、咳、痰等症状,结合其3 d 前的肺炎住院史,考虑为肺炎喘嗽。因多次呕吐处于脱水状态,故虽舌苔黄腻,然过用燥湿之品恐重伤津液,且考虑此时为疾病早期,当以开肺闭为要务,以求邪从表散,因此选用银翘散合柴葛解肌汤以辛凉开闭,解肌退热,并予口服补液盐以恢复电解质平衡。2 诊时患儿精神状态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此时湿热内蕴征象更加突出,原因考虑有3 个:一则原本之湿热征象被脱水掩盖;二则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失宣致津液输布失常而生湿;三则小儿脾常不足,又生疾病,输布精微之力失常,又因脱水需大量补充电解质而内生水湿。且患儿此时大便不成形,兼有舌苔黄厚腻,符合湿热内闭、湿重于热之征象,其身体困重,昼轻夜重亦符合湿邪重浊黏滞、阻碍阳气输布的特点,故仿三仁汤方义,于前方中加入清利湿热之品,如吴鞠通所言:“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2]患儿3 诊时症状均大减,只余下肢酸痛,仍以夜间为主,此因湿邪趋下,然考虑其症轻,故合用柴葛芩连汤,意在清利湿热而不重伤津液,配合银翘散宣肺止咳,效果显著。4 诊时患儿只余咳嗽、咳痰,此因肺气郁闭、阳气郁而化热化火,加之部分邪气化热入里,煎熬津液而生痰,痰饮阻滞气机使肺气上逆,咳嗽不愈,应清热化痰、宣肃肺气,故以止嗽散合麻杏甘石汤为基础方,加用清热化痰之品,其中地龙为李教授治疗连续性咳嗽的经验用药,意在缓解气道痉挛,减轻咳嗽。5 诊时咳嗽近愈,而仍觉有痰,因其痰顽固,故仿瓜蒌薤白半夏汤,稍加化痰散结之品,减用寒凉之品亦合“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说。
李教授面对此类患儿多注重恢复其肺之宣发肃降,稍佐寒凉,意在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而更多地通过调整患儿身体机能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尤其年幼儿过用苦寒反伤胃败脾,变生他疾。如是加以辨证,早期干预,效若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