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助力教学和人才培养途径
2023-06-01王萍
王 萍
(安徽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601)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建设水平和课程建设质量直接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学者积极关注和研究高校图书馆对“双一流”和“双万计划”建设服务的策略和路径。李素娟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助力学科服务的策略和途径[2]。国外一些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3],哈佛大学通过数字化服务为研究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咨询、数据管理等知识服务,注重资源形式和内容开发,学科馆员也深入到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工作。
在新时期,图书馆面临着智慧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建立知识导航,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让文献资源和空间资源活起来,为教学、科研和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精准化、可视化的知识服务与保障[4]。人工智能为智慧图书馆发展和服务带来挑战和机遇,储节旺等[5]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对图书馆的影响机理和领域,指出人工智能将驱动提升图书馆用户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陈安琪等[6]针对图书馆智能服务效能提升需求,给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资源推荐系统应用技术。
图书馆智慧化变革与发展路径主要包括资源数字化、数据挖掘与智能推荐、个性化服务、智能设备与元宇宙等。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图书馆在智慧化转型过程中,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将会发生变化,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主动服务能力。图书馆积极主动服务于学校教学,包括教学资源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为人才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1 增强知识服务能力
1.1 完善基础知识服务
图书馆要加强网络电子资源建设,主动承担文献资源信息存储导航,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学科知识服务等工作。
为满足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馆员、空间和资源三个基础要素,培养和培训学科馆员,增强馆员对学科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馆员学科专业素质,使得一部分馆员工作从体力劳动转变为脑力劳动,进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进一步增强知识服务能力,对当前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研究成果进行计量与分析;对科研人员参与的项目进行追踪服务,包括科研项目的申请、实施、结题各阶段的科研服务,帮助科研人员分析项目可行性,追踪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帮助与服务;在科研人员项目结题后,为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提供知识服务。图书馆对本校的学科提供学科分析服务,根据学科的科研、教学、建设情况,在本学科领域范围内、与学校其他学科的建设情况作对比,综合评定学科的优劣,产出学科分析报告等。
1.2 构建面向学科服务的知识图谱
面向一流学科建设需求,图书馆根据学科内容通过多个资源综合分析,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达到主动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服务目的。
图书馆未来将从信息服务,提升到知识服务,通过自动或半自动方式,构建面向学科的领域知识图谱。知识图谱一般要包含三种节点[6]:实体、属性和关系。通过两种方式获得学科建设数据,一是按照一定格式获取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为B 级以上的各高校相关学科科研项目、论文、人才和师资等基础的结构化数据,二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国内外相关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数据,通过智能技术将后者的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数据中抽取实体、关系和属性,构建多个知识库。通过指代消解、实体对齐和实体链接,将多个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融合成学科的知识图谱,并以图的方式的进行存储,便于高效的查询和检索。关于学科发展问题可以在知识图谱上实现语义检索、智能问答,对结果进行分析处理,通过逻辑推理,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知识服务,为用户学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在各学科大数据基础上对模型训练,同时将学科知识图谱知识融入模型训练中,利用类似ChatGPT生成技术,为准确和可信的学科发展等报告的生成提供新的手段。
2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流专业建设目的,就是要通过“双万计划”带动全国高校所有专业提升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赢打好本科教育攻坚战。课程建设质量会影响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加强面向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图书馆不能仅以一般图书的藏书量作为发展目标。赵智兴等[7]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仅靠图书,不能发挥图书馆对专业建设作用,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资源服务、知识服务和决策咨询功能,为一流专业建设发挥支柱作用。
高校图书馆可以在学校信息中心技术支持下,牵头进行教学资源统一集中管理,开放共享,将教学资源建设纳入到图书馆整个资源建设。大学图书馆紧跟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课程课件库、课程试题库和实践案例库建设。为顺应产教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专业建设案例收集,编写和维护,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加强专业教学案例建设。案例库包括:专题性案例,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可以针对某个主题或某个知识点,综合性案例,可以贯穿多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便于纳入平台管理,案例库建设首先要制定案例建设规范,保证案例内容准确性,包括案例描述和措辞准确性,保证案例形式规范性,包括案例要素完整性,与相应理论课程内容知识点相一致,保证案例内容规范性,包括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大纲契合,案例中名词和术语与课程一致性。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出发,制定案例制作规划,案例建设需要从互联网和书本广泛收集资源和案例,按照案例规范创新制作和修改案例。开展案例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平台功能包括,案例添加、案例删除、案例搜索、案例维护和使用权限管理等。
2.2 加强面向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学习是学生日常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为了达到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1],老师需要认真花时间花精力花情感备课讲课,学生课上课下要有较多的时间学习和思考。目前,国内学者也在积极从事图书馆为金课教学提供服务和实践的研究[8-9]。
为了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大学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之一是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由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为学生主动探究式的文献阅读研讨课模式,以达到训练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自主创新思维的目的。研究式教学等离不开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库,学生通过图书馆实现探究能力提高。图书馆和院系课程组合作,加强金课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以将学校一些金课资源同步到图书馆的资源库上。通过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资源库中数据进行智能分析,构建以“知识点”为核心课程资源导航,将图书、期刊论文、章节内容、新闻评论、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格式、多种类型的文献资源收集、加工并整合,覆盖教学的整个过程,满足教师、学生、教学平台以及信息资源间的互动。图书馆应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育数字化深度融入课程内容,推动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助力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助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3.1 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除了课程教学外,高校有多种课堂之外教学活动[10]。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知识和学术性讲座、竞赛、科技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及健身娱乐性活动等。
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一些重要竞赛排行榜项目。一方面,这些竞赛能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这些竞赛有一些难度,课堂内和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用的,需要通过课外学习补充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高校每年立项以大学生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和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创新创业项目,简称“大创项目”。入选项目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积极主动、认真进行项目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过程中,仅靠书本知识的是不够的,大学生对大学图书馆资源的依赖非常强。图书馆积极收集各种竞赛资源和案例、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由于服务对象较多,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图书馆根据学生项目需求,通过智能推荐技术将相关资源和案例精准推荐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快速查询到所需要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3.2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有些高校每年有近万名左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做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在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过程中,需要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进行设计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以上的教学活动过程,许多学生需要借助图书馆的图书资源、信息资源来完成。
学生往往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作用、文献资源和文献检索方法认识不深刻,不能充分和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11]和信息检索技能,助力创新创业,图书馆可以开展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大赛,竞赛可以围绕信息检索课题进行检索方案设计、实施检索,记录检索过程,将检索结果进行组织后形成检索报告。在对本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布局、文献检索方法、文献借阅制度普及的基础上,图书馆开展如何正确有效利用馆藏资源的讲座,让学生能迅速地有效利用相关馆藏资源。图书馆可以围绕上述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专题资源筛选和精确服务。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顺应高等教育新形势,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图书馆需要彻底融入到学校发展中,体现图书馆的新任务和新责任。高校图书馆应主动迎接智慧化服务转型挑战,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增强知识服务能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增强智慧化服务模式,如智能咨询和决策、智能推荐等,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助力高等学校高质量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