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九华纪胜》纂辑艺文考论
2023-06-01方明霞
方明霞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清代青阳人陈蔚编纂的《九华纪胜》包括序、凡例、山图、原山、录记、诗词赋、诸胜、物产、艺文、杂记等内容,是按照恭纪盛典列于卷首,正文以山图、原山、录记、诗词赋、诸胜、物产和杂记的顺序记载九华山形胜的山志类著作。艺文主要集中在卷三录记、卷四卷五诗歌、卷六赋中,此外,艺文卷主要编纂自唐以来九华山相关书籍书目,既有官方编纂山志,也有民间私人著书,保存了一些序文载录,诸胜卷、物产卷也辑存了大量描述九华山风景名胜、人文物产的艺文作品。《九华纪胜》纂辑艺文甚多,资料价值高,对其艺文载录研究,为方志纂辑艺文提供理论和实践案例,具备研究价值。
1 《九华纪胜》纂辑艺文情况
1.1 对艺文纂辑的重视
第一,陈蔚在凡例中说道:“今仿汉书例,以历代所辑九华志,乘编目附以序跋为艺文志。”[1]15其在编撰《九华纪胜》时,特列艺文单独为一卷,收录自唐至清以来九华山相关文献作品,编成书目。这是《九华纪胜》与其他山志不同之处,如清代周赟《九华山志》(光绪版)没有将艺文单独作为一卷,只是在卷首《九华山志》源流及历代续修衔名表中介绍了历代九华山相关书籍,可见,陈蔚对艺文纂辑是重视的。
其次,对于书籍进行考证,更是体现了对艺文纂辑的重视。陈蔚在艺文卷中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代与九华山相关的文献作品,而且对相关书籍一一考证,如艺文卷载录最早书籍《九华山录》中,陈蔚首先通过宋代《太平御览》引用证实其是唐人作品,而非宋人创作,接着通过引证《宋史艺文志》:“唐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又《九华山旧录》一卷,盖是录与应物山记并载于史而特以旧称,则其书尚在应物山记之前,虽无作者姓名,而为唐贤所著述断断然矣。”[1]736从而进一步判断该书早于唐僧应物的《九华山记》。又如载录相关序文,介绍相关书籍成书过程,如苏万民《九华山志》序文,详细地介绍了九华山风景、修志缘由、修志过程等等。
陈蔚纂辑九华山艺文书目,便于我们了解关于自唐至清九华山相关文献的内容、作者、成书等信息,犹如一部简略的九华山文献书籍介绍集,在一些书籍佚失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价值。艺文纂辑保留了对散佚文献的记载之外,更是对相关文献进行考证,对于鉴别文献真伪、保存文献都有意义。
1.2 艺文纂辑的特点
《九华纪胜》在艺文纂辑上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陈蔚对于《九华纪胜》之前的九华山相关山志,如《喻志》中诗序分离的诗歌,根据诗或序的重要性,“今观其所重而轻者附焉,序重则诗附,诗重则序附”[1]15,选择序主诗附或诗主序附,从而有效地保持诗歌的完整性。
其次,按照艺文体裁不同,按类编排,分记、诗、赋卷,同时又根据艺文产生的时代先后不同加以纂辑,因为诗歌相对记、赋在数量上更为广泛,因此将唐宋元诗作为一卷,明清诗作为一卷。
第三,陈蔚秉承严谨务实的精神精选与九华山相关诗文,删掉之前山志中与九华山无关诗文,如凡例中说道:“前人青阳道中暨江行诸诗,每赋及九华,如王荆公次青阳文,文山解文毅过池州之类,究与九华之什不同,概置不录。”[1]13对于文人过九华而非登九华诸诗,认为与九华山无关之作,加以删掉,如李白《至陵阳山登天柱石酬韩侍御》。对于一些诗歌仅涉及九华楼,而非九华山,亦不属于纂辑范畴,如杜牧《登九华楼寄张祜》等皆一一删掉。
第四,与周赟《九华山志》[3]不同,所有艺文,结尾标明出处,如杜牧《登九峰楼》诗文之后,标其出自《明一统志》,便于文献考证。
1.3 艺文纂辑的具体情况
《九华纪胜》卷三至卷六艺文按照体裁类别和时间先后纂辑外,《诸胜篇》中艺文是以名胜为中心纂辑的,《物产篇》中艺文是以物产为中心纂辑的。
从艺文体裁上看,主要包括诗、记、赋、词、铭、碑、赞等,种类繁多。《九华纪胜》载录诗歌共729首,记40篇,词1首,赋4首,赞4首等。就作者而言,主要是文人骚客,此外还有僧人,如金地藏、冷然、希坦等,另外还存有元代皇帝文宗《望九华》一诗。
2 《九华纪胜》纂辑的艺文内容分类
2.1 风景类艺文
九华山自古以来以风景秀丽闻名,文人骚客留下许多歌颂九华山风景名胜的诗文作品,《九华纪胜》载录了许多此类艺文,有整体描绘山峰的奇秀险峻,如林滋《望九华山》,以比喻的手法,将山峰比作奔兕、婴儿,以夸张的手法突出山峰奇险怪异:
“兹山突出何怪奇,上有万状无凡姿。大者嶙峋若奔兕,小者㠥嵬如婴儿。玉柱金茎相拄枝,干空逾碧势参差。虚中始讶巨灵擘,陡处乍惊愚叟移……”[1]106
文人不仅从整体上歌颂九华山的秀美绝伦,对于每一处山川景观和名胜古迹也热情歌颂,如王守仁《观九华龙潭》“峡坼开雷斧,天虚下月钩。化形时试钵,吐气或成楼”[1]324以夸张的比喻生动地刻画出了九华龙潭的磅礴气势。
又如陈岩《二神峰》用拟人的手法,诗人浮想联翩,笔下的二神峰犹如相亲相爱的亲兄弟,手足情深,读来充满了灵性和趣味:
“伯仲怡然意甚真,齐肩握手笑相亲。云阴解駮排空立,秀出人间棣萼春。”[1]378
九华山的人文景观也是可观的,如历代的书堂、书院和摩崖石刻群等,文人骚客对于九华山人文景观的赞美之余,多了一份感慨和反思,如李群玉《经费拾遗故居呈封员外》写道:
“云卧竟不起,少微空陨光。惟应孔北海,为立郑公乡。旧馆苔藓合,幽斋松菊荒。空余书带草,日日上阶长。”[1]351
诗歌前四句写费冠卿辞不隐诏,归隐九华,将其与孔融、郑玄相比,对其很是推崇。后四句回归现实,描写故居的荒凉,苔藓丛生,松竹遮盖,台阶上更是荒草滋生,人去楼空,不免让人感伤。
2.2 宗教类艺文
九华山不仅风景秀丽,更是四大佛山之一,香火鼎盛,寺庙众多,高僧辈出。唐代文人殷文奎在《楼上望九华》中写道“谁家写在屏风上,岩上松间尽九僧”[1]112,可见九华山僧人之多。
《九华纪胜》中有不少艺文是描写九华山的寺庵,例如关于九华山的开山寺——化城寺的诗文有25篇之多,除了费冠卿《化城寺记》是长篇文章外,其余都是诗歌。其中明代王阳明更是创作8 首之多。《化城寺记》中生动地记录了化城寺建寺概况及寺周优美的环境:“乃当殿设释迎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楼门以冠其寺……岩恋队起于前面,松桧阵横于后岭,日月晦明以增其色,云霞聚散而变其状。松声猿陈,相与断续。”[1]214王阳明曾两至化城寺,第一次留诗6首,第二次留诗2首,首次游化城寺,用组诗描绘出化城寺神奇的景致,如“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化城天上寺,石碴八星渡”[1]219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化城寺之高耸雄伟,如“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1]219两句写月色中看到千里之外的江流,境界开阔。
九华山佛教盛行,文人信仰佛教的也有不少,他们与僧人之间相互往来,以诗文唱和,《九华纪胜》载存了此类艺文,如神颖《和王季文题九华山》,诗僧作品最早的应该是金地藏的《送童子下山》,此后,还有清宿、希坦等的作品。
《九华纪胜》还载录了不少阐释禅意佛理之诗,如陈岩对于金地藏生平事迹的记载,即《金地藏塔》:“八十四级石头路,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1]275
佛教之外,道教更早在九华山有宗教活动的记载,中国历史上有不少道教人物在九华山修行,如窦伯玉、葛洪、赵知微等,九华山延华观、崇贞观、开元观、果老石、葛仙洞、仙人峰、炼丹井等都保留着道教传说。《九华纪胜》中载录了不少道教题材的艺文,如宋代陈岩的《斧柯岭》一诗,引用王质观棋烂柯的典故,述说九华山柯姓樵夫在斧柯岭观看仙人下棋,不知岁月迁移、斧柄已烂的传说,极具神奇色彩。《延华观》讲述唐代道士赵知微的故事,诗人先引用“黄粱一梦”的典故,再引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一诗,表示延华观外已经无桃树。
2.3 政事类艺文
《九华纪胜》中记载政事的艺文大都是长篇的碑文录记,如李世杰《重修化城桥碑记》、施达《重建广胜寺碑》、苏万民《建五溪桥亭楼坊记》、汪廷珍《孝义陈明两公祠记》、钱清《五溪山房记》、杜应成《施征君天柱书堂及庄田碑记》、吕楠《甘泉书院记》、吴钟《云波书院记》、陈蔚《天台峰招隐庵施田记》等。
有的详尽地记述了宗庙书院等的营建过程,如吕楠《甘泉书院》先写书院兴建缘由,“……嘉靖乙酉,青阳生江学曾、施宗道,来南都,受学于吾甘泉先生。暇或谈及九华,先生飘然有往之意。二生对曰:愿筑书堂,立以候也。”接着写兴建过程的艰辛和书院命名,“二生乃遍选九华之妙,获兹五溪之邃,诹日程工,召匠计木。其地旧有小庵,后带淫祠,祝尹即曰废撤,用广厥基……乃出身赀金以董其务,而祝君捐俸以赞其能。后以他阻,未竟厥成……二君乃相基于化城寺之东,命侯守构讲堂斋舍,曰:甘泉书院……”[1]309-311
有的详细介绍了当时的风俗、政事和宗教等相关内容。如王宗诚《新建太守鲍公祠碑记》,解释当时所谓“名宦”与“乡贤”二祠的区别。陈蔚《天台峰招隐庵施田记》记载了陈蔚在九华山天台峰伏龙桥侧购置农田供养僧人的事迹。吴钟《云波书院记》记载了明崇祯十六年青阳发生兵乱事件,自己归隐九华隐居避乱的经历。这些艺文让我们今天不仅可以了解九华山书院等的来历,更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风俗有所获悉。《明代神宗皇帝颁赐龙藏尊经敕谕》《明神宗颁赐藏经敕谕》分别记载了万历十四年和二十七年朝廷颁赐藏经于九华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以祈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事件。可见,在明朝时期,九华山佛教非常兴盛,深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2.4 物产类艺文
陈蔚将九华物产单独列为一卷加以记载,同时也纂录了相应艺文,主要以诗歌为主,一共有25首,主要包括陈岩、僧希坦、李之世、梅尧臣、刘宗轼、陈九鼎以及陈蔚等人的诗歌,其中陈岩《黄稻粒》《金地茶》《五钗松》3 首,僧希坦《金步摇》《婆饼焦》2 首,李之世《黄稻粒》《金地茶》《石芝》《仙人烛》《仙掌扇》《玉女幢》《罗汉条》《菩提线》《念佛鸟》《惜春鸟》《云韶部》《山凤凰》《婆饼焦》《湿湿鸟》《唤起》15 首,梅尧臣《山岛》《提壶鸟》2 首,刘宗轼《提壶芦》1 首,陈九鼎《石斑鱼》1 首,陈蔚《玉女幢》1首。
诗歌以物为题,或托物言志,如陈九鼎《石斑鱼》“何年也学垂綸客,偷得龙池半日闲”[1]732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山野之趣的向往;或借物抒怀,如僧希坦《金步摇》“仙花不识兴亡事,岂学吴宫响屧”[1]715诗人以金步摇为喻,讽喻统治者偏安江南,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与杜牧《泊秦淮》有异曲同工之妙。
描写同一物产,不同诗人侧重角度不同,诗歌表达主题也有所差别,同样是写黄稻粒,陈岩“农事倦时天与力,机舂相继便论功”[1]706侧重于农忙景象的刻画,而李之世“金粟原来是佛粮,僧云移种自殊方”[1]706强调黄稻粒与佛家的关系。
3 艺文的价值
《九华纪胜》纂辑的艺文来源广泛,作者众多,内容丰富,具备重要的文献和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3.1 文献和文化价值
《九华纪胜》艺文卷中,陈蔚将自唐以来历代与九华山相关的书籍一一列出,并纂辑了相关书籍的艺文作品,对于目前早已遗失的书籍而言,无疑是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如明代文人施达以九华之天柱峰为中心,编修《天柱志》6 卷,为《南山志》《中山志》和《北山志》三部分,记录天柱峰一带之名胜,此书早佚。《九华纪胜》卷十一《广福寺》、卷十三《五老峰歌》《嘉鱼池》《将家入天柱峰作》等作品都出自施达《天柱志》,在陈蔚《九华纪胜》中保留了下来[5]。再如清代吴光锡所著《九华全志》12 卷目前已佚,《九华纪胜》保存了该志的序文,便于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过程等相关信息。
政事类艺文记载了九华山宗庙、寺院、书院等营建历程和历史变迁,封建时期朝廷对九华山佛教及寺院赐额、赐经等活动,当时兵乱、灾害、农事等事件,补充了地方史料的不足,具有史料价值。
物产类艺文有助于我们了解九华山地域风俗民俗文化,如李之世《黄稻粒》一诗强调黄稻粒与佛家的关系,与《物产篇》中对于黄稻粒的介绍相互印证,其创作的《惜春鸟》《云韶部》《山凤凰》《婆饼焦》《湿湿鸟》《唤起》等诗歌让我们更加诗意地了解了九华山地域特有的风俗物产。
因此,《九华纪胜》纂辑的艺文作为古籍文献,具备文献价值之外,本身也是九华山地域文化一部分,具备文化价值。
3.2 艺术价值
《九华纪胜》中的艺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本身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如霍聪《郡楼望九华歌》一诗,“楼中坐见九华峰,翠云赤日光溶溶。有时朝昏编疏密,八峰和烟一峰出。有时风卷天雨晴,序立联联如弟兄”[2]103-104,作者以郡楼为观览处,远看九华,翠云赤日、风光奇异。有时候,由于早晚天气的变化,天阴烟密、八座高峰在云烟中看不真切,朦胧约见一峰耸立;有时候,风卷天晴,山峰伫立,清晰可见,如兄弟般情意深厚。“阳鸟生子偶成数,丹凤养雏同此名”[2]103-104,诗人进一步想象,把群峰类比为神话中的雏阳鸟的卵,把九华山类比为九色的凤雏。“子明驾龙腾九垓,陵阳相对空崔嵬”[2]103-104,诗人又想到在此修道的窦伯玉,在自己创造的“真境”里浮想联翩,天马行空的想象,使诗歌充满了浪漫气息。
艺文描绘九华山山寺生活充满禅意禅趣,如陈岩的《福安院》:“门前黄叶断人行,寂厯山房昼亦扄。疏竹矮窗僧兀坐,炷香薫笔自抄经。”[1]422-423深秋的九华山寺内,遍地黄叶,层层挡住了行路,即便是在白天,寺院山房大门仍是紧闭的,一派清幽之感。透过稀疏的竹子,只见和尚在窗下,专注地抄写经书,香火袅袅,视觉和嗅觉上都带来了幽静清凉之感,具有禅意禅趣。
九华山风景秀丽,更是佛教名山,文人骚客所作诗文往往在描景抒情之余,天马行空,更添浪漫气息,以诗明禅,以禅入诗,充满禅意禅趣,从而使诗文拥有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九华山特有的文化,为其增添了艺术魅力。
3.3 现实价值
《九华纪胜》纂辑的艺文从不同角度描绘九华山风景名胜、宗庙书院、宗教传说等,为九华山地域文化提供史料,具备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之外,也具备一定的现实价值。第一,有助于进一步宣传、开发九华山旅游资源,打造特色,为九华山甚至池州本地的旅游业发展服务。第二,陈蔚《九华纪胜》艺文纂辑中重考证的严谨务实的精神,以及艺文纂辑的不足等为后续山志修撰提供了借鉴。第三,有助于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爱乡爱国教育。《九华纪胜》艺文作品,记录了九华山地域历史变迁,载录了相关的本地历史人物如贤臣英雄、隐士文豪等的故事,这些可以增强当地民众的身份、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爱乡情感,进而促进爱乡爱国教育。
4 艺文纂辑的不足
《九华纪胜》和其他山志如光绪版《九华山志》相比,在艺文纂辑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结构上不够清晰,《九华纪胜》以纪胜为主,诸胜、物产中的艺文是围绕山峰景观展开的,附于景观考证、引用之后,夹杂在营建、人物、考证等之中,不免杂乱。而《九华山志》一共十卷,其中诗文三卷,包括杂文,前朝诗和国朝诗,与考证、营建等加以分开,结构清晰。难能可贵的是,《九华山志》在具体诗文卷中分设小类,如杂文包括记、录、解、谕、书、赞、引、赋等类别。因此,相较而言,陈蔚《九华纪胜》在艺文纂辑上比较混乱,不够清晰。
其次,《九华纪胜》即以纪胜为主,在艺文纂辑上尤其是《诸胜篇》幅中数量有些偏多,显得有些不足。山志艺文纂辑,既要做到保留优秀作品,又不能喧宾夺主,确属不易。《九华纪胜》这方面的不足也为后续山志纂修提供借鉴。
第三,《九华纪胜》中陈蔚考证错误也会导致纂辑艺文删减失误。周赟在《九华山志》卷十杂记指出陈蔚将陵阳山认为宣城之陵阳山,而非九华山也。实际上,陵阳是青阳在汉时的陵阳县,陵阳山在九华境内。由于陈蔚考证失误,《九华纪胜》中删去李白《登陵阳天柱峰》一诗[5]。
5 结语
总而言之,陈蔚《九华纪胜》艺文纂辑方面,非常重视艺文的收集、考证,纂辑的艺文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具有文献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现实价值。在艺文纂辑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九华纪胜》艺文纂辑研究,是陈蔚《九华纪胜》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为探讨方志纂辑艺文提供理论和实践案例,也为后续研究陈蔚本人思想提供基础,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