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经》疆域考
2023-06-01仇念华
仇念华
(泰安市统计局,山东 泰安 271000)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也是一座宝库。自刘秀(歆)《上<山海经>表》后,历代学者试图揭开《山海经》的神秘面纱,但《海经》的疆域至今没有定论。本文意从《大荒经》入手,探讨《海经》疆域的解读路径,考证《海经》的昆仑。需要说明的是,《山海经》的《山经》与《海经》不是同一部书,混在一起会造成地望的混乱,无法理出头绪。为避免混乱,本文解读《海经》时不参考《山经》。
一、《海经》疆域的尺度
《海经》的疆域的尺度是以“步”表示的。《海外东经》: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关于“步”。迈出一足为跬,举足两次为步。作为长度计量单位,时代不同,步的长度也不同。《礼制·王制第五》:“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尺的长度,商代16.95 厘米,周秦之际23.1 厘米。以每尺16.95 厘米、每步八尺计,每步约1.356 米;以每尺23.1 厘米、每步六尺四寸计,每步约1.478 米。大而言之,每步的长度大致在1.3 ~1.5 米之间。
关于“亿”。今天的亿是万万,如按万万计,五亿步就是65 ~75 万公里,而地球赤道周长才4 万公里左右。显然,《海经》中的亿不是万万。《诗·商颂》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说明殷商之时,人们的活动区域局限在周围千里之内。孟子亦曰:“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①孟子·四书五经.孟子·公孙丑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71.可知夏商周三个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是有限的。《诗经·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薓,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周代以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秭。《古代汉语词典》“亿”的释义第一条为:“数词,十万”。虽然还不能确切断定《海经》最初的年代,但“亿”绝非今天的一万万。如《海经》图出于周代之前,那时人们计数用的“亿”,当不会超过周代的十万。笔者认为《海经》中的“亿”为“十万”。
关于“十选”。先说“选”,从“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进制看,是以十为进制的。以十为进制,“选”当是介于亿(十万)和千之间的计数单位,“选”只能是万。关于“十”,既然十选(万)为一亿,“十选(万)”可用“一亿”表达,“五亿十选(万)”作“六亿”即可,无需再“十选”,这里的“十”有待探讨。商周时代的“七”与秦汉以来的“十”写法一样,“十”当是甲骨文或金文“七”的误书。
综合以上,“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即579800 步,约为780 ~860 公里。
二、《大荒经》的地望
解读《海经》疆域的路径,应是从发现《海经》中神话人物或方国部落与史学界、考古学界确认的神话人物或方国部落的地望的联系入手。
(一)《大荒西经》
《大荒西经》的叙述顺序是从“西北海”开始至“西海”,最后“西南海”“西南大荒”,也就是自西北而西南,本文遵循这一顺序对可识读的部分进行解读。
1.共工国山
第1 节: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据《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共工氏与三皇五帝共始终,是当时的重要氏族和氏族首领。徐旭生指出:“共工在古代传说中特别同水有关系,又同颛顼很有关系……‘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共工氏如远在西方,就不会同颛顼发生关系。独辉县与濮阳邻近,颛顼与共工战,才有可能……它的旧地在今河南省辉县境内,大约可无疑义。”①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杨国宣先生也从此说②杨国宣.共工国传说史实探源[M].文史.第三辑,中华书局,2001.。邹衡则认为:“共工氏的活动地区是太行山东麓一带,即南起河南辉县,北至河北北部长城以内和山西境内。”③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朱绍侯、齐涛、王育济认为共工氏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④朱绍侯,齐涛,王玉济.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辉县不仅有共山、共水,还有周代的共城遗址。
至于“西北海”,徐旭生认为:“大陆为今河南省河北地区的三角地带,非巨鹿县的旧大陆泽地,按之古书及新测地形,不可能有其他的说法。”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太行山东麓不远,是黄河的北洪泛区,不只河流众多,还分布着众多的湖泊湿地。其实,无论大陆泽在今河南河北地区的三角地带还是巨鹿县的旧大陆泽地,都在海岱西北。所谓“大荒之隅”,从海岱看,太行山东麓处黄泛区以西,属于“大荒之隅”。
至于“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南太行东麓宏观上地貌多长脊、长崖、不合围,剖面上崖台叠置状如“负子”,“不周负子”似因形而名。
2.颛顼之池
第2 节: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
第12 节:有芒山。有桂山。有?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山,始作乐风。
第28 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穙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第32 节: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第45 节: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第48 节: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以上各节都有颛顼,其中第2 节、第12 节、第28 节、第45 节说的是颛顼之后,说明颛顼一脉在《大荒西经》的分布较广。
颛顼,号高阳氏,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居帝丘。《左传》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①左丘明·四书五经.左传.昭公十七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9.吕思勉《中国通史》“古代的开化”中说:“帝丘地今在河北濮阳县,为后来卫国的都城。”徐旭生说“‘颛顼之虚’为帝丘,今为河南的濮阳县。”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54、135、72.《辞海》中“颛顼”:“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③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濮阳,处海岱西北。
3.豕韦
第4 节: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诗经·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韦、顾、昆吾都是夏的同盟国,后为商汤所灭。徐旭生:“韦,就是豕韦,在今河南滑县境内,顾在今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作者注)境内。”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54、135、72.《辞海》:“豕韦,一作韦,夏的同盟国,彭姓,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后为商汤所灭。”
滑县,处海岱西偏北,从海岱视角“处西北隅”。
4.轩辕台
第19 节: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第26 节: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另,《海外西经》:“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环绕。”可见,射者“不敢西射”的轩辕之台与轩辕之丘是同地而异名,轩辕丘在轩辕国北。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关于轩辕丘的地望,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关于“有熊的地望在新郑”这一观点,历代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辞海》“轩辕”词条中说:“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1992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确认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
新郑,海岱西南。
5.昆吾
第20 节: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而哀公十七年又说:“卫侯梦于北宫,有昆吾之观,被发北面而噪曰:‘登此昆吾之虚,绵绵生之瓜。余为浑良夫,叫天无辜。’”⑤左丘明·四书五经.左传.哀公十七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9.徐旭生说:“濮阳今仍旧名,现属河南。是昆吾氏族也曾在那里住过。”⑥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54、135、72.《古代汉语词典》“昆吾”:“夏商之间部落名,己姓,在今河南濮阳西南,后为商汤所灭。”⑦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辞海》中“昆吾”:“夏的同盟部落,己姓。相传为颛顼之后。在今河南濮阳。”
濮阳,海岱西北隅。许,许昌,海岱西南。许昌、濮阳都处海岱的西部,从海岱看是“大荒之中”“日月所入”之地。
6.夏后开
第46 节: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夏后开,即夏后启,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后启的祖父是鲧,被称为崇伯。崇,嵩山,鲧的居地在嵩山一带。夏后启的父亲是大禹。刘起荱、安金槐、胡厚宣、李学勤、吴荣曾编著的《先秦史》指出:“夏部族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豫西)与山西省南部(晋南),东至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这一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洛水流域、济水流域和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①刘起荱,安金槐,胡厚宣,等.先秦史[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17.朱绍侯等编著的《中国古代史》指出:“禹时在有崇部落活动的中心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后又迁往阳翟(今河南禹州市)。”②朱绍侯,齐涛,王玉济.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方酉生《禹居(都)阳城考辨》中认为:“登封告成镇出现的文献最早,并且已在考古上得到物证……禹居(都)的阳城,就在这里,此即是颍川之阳城也。”③方酉生.禹居(都)阳城考辨[J].江汉考古,1998(1).《竹书纪年》记载:“禹居阳城,启都夏邑(阳翟),后迁安邑。”《史记注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阳翟,今禹州境内。登封与禹州,都在嵩山附近地区,方位上都居海岱西南。
所谓“西南海”,今鲁豫皖交界处属于黄河南洪泛区,当日有孟渚等众多湖泊,这些湖泊位于海岱西南。
以上,解读了6个得到学术界确认或普遍认可的方国部落或神话人物的地望,这些地望全部在海岱地区以西,北起今晋冀鲁豫交界处,南至今河南中部以南的地区,这说明,《大荒西经》的地望在海岱以西。
(二)《大荒北经》
《大荒北经》的顺序是自东北至西北。
1.禹所积石
第9 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禹所积石在何处呢?与“河济所入,海北注焉”相邻,必距今黄河入海口不远。《禹贡》说河水“至于碣石,入于海”。顾炎武说:“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山。”④顾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何幼琦《<海经>新探》中说:“积、碣音近,这个河水所入的积石山也就是碣石山。”又说“可以确定,在《海经》的时期,河水是夺马颊河入海的,河水所入的积石山、碣石山,就是今天无棣县的马谷山。”⑤何幼琦.《海经》新探[J].历史研究,1985(2).
无棣县,海岱东北隅。
2.共工
第17 节: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海经》中共工故事讲的都是禹与共工的争斗。关于共工国山的地望已在解读《大荒西经》时进行了解读,《大荒西经》的共工在“西北海之外”,《大荒北经》的禹杀共工臣相繇当在“西北”以东的方位,即在海岱地区的西北偏东或北方。
3.冀州之野
第20 节: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黄帝蚩尤之战发生在“冀州之野”。《书·禹贡》的冀州,西、南、东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与雍、豫、兖、青等州为界,指今山西和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河间曰冀州。”虽然黄帝蚩尤之战的“涿鹿之野”的地望还有待考证,但“冀州之野”方位上在海岱以北或西北是确定的。
以上说明,《大荒北经》的地望在海岱地区以北。
(三)《大荒南经》
《大荒南经》的叙述顺序是自西南而东南。
羽民:
第16 节: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民之国,其民皆生卵。
《史记·夏本纪第二》:“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荹,东原礛平。”《禹贡》也说:“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硋,蒙羽其艺。大野既潴,东原礛平。”可见,羽民在“海岱及淮”之间,海岱南部。
《左传·昭公十七年》有“郯子来朝”:“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古郯国位于海岱南部的今山东郯城市西南,郯城东北七十里有羽山。《辞海》:“羽山在山东郯城县东北”。何光岳《东夷源流史》说:“羽山以羽民所居而得名。”①何光岳.东夷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海经》的羽民当是“纪于鸟”的古郯国的先民。
羽山,海岱之南隅。
《大荒南经》的地望在海岱地区的南部。
(四)《大荒东经》
《大荒东经》的叙述顺序是自东南而东北。
少昊之国:
第1 节:“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少昊,一作少?。徐旭生说:“少昊系东方民族,古书多证明,绝无疑义。”②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辞海》对少?的解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名挚(一作质),一说号金天氏。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他曾以鸟名为官,设有工正和农正,管理手工业和农业。春秋时的郯国即其后代。”《大荒东经》叙述的顺序是自东南至东北,结合上古时代东夷族活动区域和“东海之外大壑”综合研判,少昊之国当处海岱地区东南部邻近大海的今日照、临沂、连云港等沿海一带的地区,此所谓的“大壑”当是东面的大海了。
《大荒东经》的地望当是海岱地区的东部沿海一带。
综合以上对《大荒经》四个方位可考证内容的解读,《大荒经》的地望是海岱地区的周边。
三、《大荒经》与《海外经》的地望关系
今本《海经》可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为《海外经》《海内经》8 篇,二为《大荒经》以下5 篇,这两部分内容上重合较多,特别《大荒经》与《海外经》重合之处更多。为说明这种重合,将重合的部分罗列如下:
《海外东经》与《大荒东经》的重合:青丘国与青丘之国、屠比尸与屠比氏之尸,分别出现在《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人国与大人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君子国、黑齿国、玄股之国、天吴、汤谷、扶桑,《海外东经》《大荒东经》都有出现。
《海外南经》与《大荒南经》的重合:羽民国与羽民之国、鬎头国与鬎头之国、?民国与?民之国(巫?民)、不死民与不死之国、周饶国与周侥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南经》《大荒南经》;羿杀凿齿、岳山,《海外南经》《大荒南经》都有出现。
《海外西经》与《大荒西经》的重合:一臂国与一臂民、奇肱之国与吴回、丈夫国与丈夫之国、女子国与女子之国、夭之野与沃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西经》《大荒西经》;轩辕之国、轩辕之台、夏后开、女祭、女丑之尸,《海外西经》《大荒西经》都有出现。
《海外北经》与《大荒北经》的重合:一目国与一目人、深目民之国与深目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北经》《大荒北经》;无肠之国、三桑无枝、禺疆、禹所积石,《海外北经》《大荒北经》都有出现;夸父国,《海外北经》《大荒北经》《大荒东经》都有出现。
除上面名称相同的外,还有名称稍异、所指应为同一对象且出现的方位相同,如:分别出现在《大荒西经》与《海外西经》的,白氏之国与白民之国、长胫之国与长股之国、屏蓬与并封、女?与女戚;分别出现在《大荒北经》与《海外北经》的,如:帝颛顼与九嫔所葬的附禺山与务隅山、儋耳国与聂耳国、烛龙与烛阴、共工臣相繇与共工臣相柳、牛黎之国与柔利国等。
还有一部分,内容相同或相近但方位不同,如:三身国与三身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西经》与《大荒南经》;肃慎之国与肃慎氏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西经》与《大荒北经》;毛民之国,《海外东经》与《大荒北经》都有出现;比翼鸟,《海外南经》与《大荒西经》都有出现。这部分内容相同或相近但方位不同,当是地望上在相邻方位的衔接处附近,两个方位的经中均可列入。
另外,《大荒经》与《海内经》4 篇也有部分重合,如:昆仑之丘(虚)和后稷,《大荒西经》与《海内西经》都有出现;西王母与三青鸟,《大荒西经》与《海内北经》都有出现;氐人与互人之国,分别出现在《大荒西经》与《海内南经》;犬戎与犬戎国,分别出现在《大荒北经》与《海内北经》;另,《大荒西经》有“十巫”,《海内西经》有六巫,其中“巫彭”“巫抵”同在前二经之中。
必须指出,《大荒经》与《海外经》也有个别内容相同或相近,但方位相反的内容。如:白民之国,分别出现在《海外西经》和《大荒东经》。这可能是《海经》流传过程中的“脱乱淆讹”造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海内经》4 篇与《大荒经》以下5 篇的《海内经》也多有重合。对于《海外经》《海内经》8 篇与《大荒经》以下5 篇的重合现象,顾颉刚先生认为:
《海经》也有一个总图,另一个经作者就其远近,割为《海外》《海内》两部,再各分为南、西、北、东四篇;可是作者没有用心,多抄图画,毫无贯串,成了一部低手的著作。还有一人也为《海图》作经,割为《大荒》《海内》两部,《海内》没有再分,《大荒》则再分为东、南、西、北四篇;这位作者比上面高出一筹,叙述较详。所以,《海经》实在是两部同一对象的书的合编。①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J].中国社会科学,1982(1).
沈海波认为:《海外经》《海内经》与《大荒经》以下5 篇在内容上有着大量的重复,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表明,《海经》的这两部分本是《山海图》的两种释文。《海外经》、《海内经》与《大荒经》以下5 篇是两张性质相同而内容有所不同的《山海图》的释文。古代典籍流传不易,而传抄者又常常喜欢各以自己的见闻添加内容,造成不同版本的《山海图》在内容上出现差异。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海外经》、《海内经》与《大荒经》以下5 篇二者的文字内容的对比中得到证明。②沈海波.《山海经》考[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也就是说,《海外经》《海内经》8 篇与《大荒经》以下5 篇虽不完全相同但是同一个来源。
以上对《海外经》《海内经》8 篇与《大荒经》特别是《海外经》与《大荒经》的重合关系进行了叙述,这种重合关系给我们提供了解读《海经》疆域的线索,它说明《海外经》的地望也是海岱地区的周边。
虽然《海经》中有些内容自相矛盾,但《海外经》与《大荒经》的大量重合且重合部分的方位高度一致,这就找到了通过《大荒经》解读《海经》疆域的路径。在考证了《大荒经》所记地望是海岱地区的周边,又考证了《海外经》与《大荒经》地望上的一致后,便可得出以下结论:
《海经》的疆域是海岱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具体讲,《海内经》的地望是海岱地区的中心区域,《大荒经》《海外经》的地望是海岱地区的周边。
今平度至濮阳图上距离500 公里左右,威海至濮阳图上距离700 公里左右,威海至邢台一带图上距离700 公里左右,与《海经》“东极至于西极”780 ~860 公里的距离基本吻合。再看海岱地区周边的地理。海岱地区中间凸起,周边南、西、北三个方向是黄河挟带泥沙形成的冲积平原,东面则是大海以及将泰山山脉和胶东丘陵分割的胶莱盆地。在大禹治水之前,黄河冲积平原遍布湖泊河流湿地,胶莱盆地也是湖泊河流湿地,这些河流湖泊湿地便是所谓的“大荒”,而其中的湖泊便是所谓的“海”。
如何解读《海经》中所言“流沙”呢?《海经》中多处出现了“流沙”。《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这里的“流沙”有源头,有流向,显然属于河流。其他“流沙”无法断定。“流沙”的存在,给正确解读《海经》造成了困惑。如何解读“流沙”,对于揭开《海经》神秘面纱意义重大。《海经》最初由图(有学者称《山海图》)而来,“大荒”之中分布着河流湖泊沼泽,盖因最初标示沼泽时,是用密密麻麻的点来标示的,后人将《海经》图由图而文时,便将这些密密麻麻的点写作“流沙”二字,而后后人解读“流沙”时便误读为沙漠了。至于“流沙”中的“国”如“聅端、玺□”之国(《海内东经》)则是居于沼泽中地势较高处的方国部落。
朱士光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一文中指出:全新世中期,由于气候较今湿润,加之华北平原上地面较今低洼,因此这一地区之山前积洪冲积扇前缘、今冀鲁豫交界处之低洼地区、淮河北岸低洼地区及渤海湾滨海低地,分布有众多的湖泊。这一情况可以从西周至秦汉,甚至北魏时华北平原上有数以百计的湖沼得到证实。这一湖沼分布状况说明,全新世中期时,华北平原除北部已如前述有广阔的水生、沼泽植被外,其中部与南部,在今豫东、鲁西南及泰山西麓湖沼集中分布地区以及淮北汝淮、汝颍、颍涡之间湖沼集中分布地区,也有大面积的水生、沼泽植被分布。①朱士光.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四、《海经》的昆仑(虚、丘)
《山海经》中的昆仑,汉武帝时已早不知所踪。《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田,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于是,今新疆于田南的昆仑山就定为《山海经》中的昆仑至今。几乎同时,司马迁就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他在《史记》中写到:“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②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当明确了《海经》的中心区域是海岱地区后,《海经》中的昆仑(虚、丘)就水落石出了。为说明《海经》中昆仑(丘、虚)的特征,将《海经》中关于昆仑(丘、虚)的内容抄录如下:
《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海外北经》: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
《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开明北有……开明东有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諮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开明南有……
《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蛟,其为人虎文,胫有□,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
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
《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中者聅端、玺□,在昆仑虚东南。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以上可见:
1.昆仑虚在四个方位的经中都有出现,昆仑虚很大也很高,“虚四方”“方八百里”“高万仞”;
2.昆仑虚在《海经》中的方位,《海内西经》《海内东经》都说“在西北”。至于《大荒西经》所言“西海之南”与“在西北”矛盾,或是“西海之内”的误读;
3.昆仑虚是“帝之下都”,且“百神之所在”,可见是一座神山;
4.昆仑虚上有乔木,面有九井、九门,且有开明兽看守,开明兽皆人面,即有人看守;
5.昆仑虚及其周围物产丰富,南有?林三百里,且周围方国部落众多;
6.昆仑虚四隅都有出水,特别有弱水环绕,等。
前面已经考证,《海经》的中心区域是海岱地区,海岱地区哪座大山具备昆仑特征呢?显然是泰山。理由是:
第一,海岱地区主体山脉是泰沂山脉,东西约200 公里。徐凤生、何驽在《“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一文中说“先夏的国,一百夏里等于25 公里”。①徐凤生,何驽.“日影千里差一寸”观念起源新解[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2).“八百里”大致200 公里左右,昆仑之墟“方八百里”与泰沂山脉的尺度吻合。泰沂山脉中,泰山是华北平原最高的山,而且居海岱地区的西北,即地望上泰山与《海经》中的昆仑吻合。
第二,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封禅的帝王,先秦就有“七十二家”之多,《史记·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山海经》也说:“封于泰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是为国用。”《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隆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泰山封禅传统说明了泰山的神格地位,就神格地位讲,“天下”名山与《海经》中的昆仑比肩的只有泰山。
第三,海岱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不仅盛产五谷桑麻,还有鱼盐之利,是古代人类起源早、文化先进而又连续不断的地区。这里,有距今60 万年的“沂源猿人“遗址,有距今约5 万年的新泰刘杜乌珠台智人牙齿化石,有距今12000 万~9000年的沂源扁扁洞人类遗存,以及距今8500年以来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序列。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分布,说明海岱地区有众多的先夏古国和聚落,不说大汶口文化城址,单是龙山文化城址,海岱地区就有城子崖等18 座,与《海经》中昆仑周围分布着众多方国部落吻合。
第四,关于乔木,泰山古松参天,古代植被不需多言;至于“面有九井”,泰山山前古泉井众多,南天门以上也有多处古泉井:南天门北有万福泉、双泉,碧霞祠有玉女池及圣水井,神憩宾馆内有云泉,玉皇顶北悬崖下有石泉等,这些泉井,常年不涸,春季日出水量10 至50 立方米①山东省志.泰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至于“仁羿”,属东夷族群当无争议;至于“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自颛顼“绝地天通”之后,泰山作为“自古受命帝王”封禅的所在,当“门有开明兽守之”。
第五,关于四隅之水,因《海经》中源于昆仑的河流记述比较混乱甚至矛盾,无法与源于海岱地区的河流一一对应。但发源于泰山东南莱芜沂源分水岭以西的大汶河,向西流到今梁山东平之间向北汇入古济水,然后流入渤海,环绕泰沂山脉大半周,与《海经》“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弱水之渊环之”的“弱水”高度吻合;水,是汶水的分水,《水经注》说它“上承汶水于刚(今?城)”,宁阳?城坝村北河段,是号称大汶河第二道“钢箍”的长300 余米的石底河段,河床较浅,而此段的河道南岸地势南倾属泗水流域,在没有筑堤前,汶河水大时会在宁阳?城附近溢出,形成河的源流,水与《海经》中弱水的“余波”高度吻合;泗水源于蒙山后向西然后向南入淮,与《海经》中“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的“流沙”高度吻合;水在济宁南汇入源于蒙山的泗水,与《禹贡》《淮南子》中弱水“余波入于流沙”高度吻合。虽然其余河流不能一一直接对应,但弱水与汶河、余波与水、流沙与泗水的完全吻合,绝非巧合能解释。
第六,《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封泰山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这里“昆仑道”与《海经》中的昆仑或有却难以稽考的联系。《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韩非子·十过》则说“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都说黄帝,庄子言泰山,韩非子谓昆仑,或是称谓不同而指向同一。另外,现今泰山以东约70 公里的淄博市博山区还有昆仑镇和昆仑的山名;泰山北麓济南市柳埠镇距岱顶22 公里的昆瑞山“古称昆仑”②山东省志.泰山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可见,在历史踪迹中泰山与《海经》的昆仑还有若隐若现的联系。
以上说明:《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
至于泰山为“五岳”中东岳一说,是汉武帝时才有的,那时,国家疆域的版图已到今新疆西域,泰山在东,自然就是东岳了。其实,《尔雅·释地》中还有“中有岱岳,与其五谷鱼盐生焉”;《淮南子·地形训》也说:“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这就是泰山由昆仑“在西北”而“中有岱岳”、又东岳泰山的演变。上古时代,泰山既是“(天)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自古“受命帝王”的泰山封禅也就不足为奇了:泰山是华夏民族的神山,而产生这种文化的背景乃是海岱地区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
最早将《海经》昆仑定位为泰山的是何幼琦的《〈海经〉新探》一文。何先生说:“昆仑丘就是泰山”“《海经》所说的疆域,就是泰山周围的山东中部地区。”③何幼琦.《海经》新探[J].历史研究,1985(2).应该说,何先生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何先生的部分论证不免有些勉强。《〈海经〉新探》是从发源于昆仑的四隅之水入手的,除弱水与汶水、余波与河、流沙与泗水高度吻合外,其余河流在《海经》中比较混乱。何先生认为,需要对这些“简策漫残”的经文进行复原。如黑水、洋水,何先生认为“它的原简应作:□□出西北隅□□□□□□□□□□□□□洋水□□□□□□入于南海羽民南。原文可能是:‘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注北海,青邱北。洋水出巨山,西南流,入于南海,羽民南。’”①姜亮夫.楚辞今译讲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问题在于调整后的经文是否与脱讹之前的原经一致,就无法考证了,这是何先生《〈海经〉新探》一文的不足。《海经》昆仑的定位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指出,何先生将“河水出东北隅”的“出”字解读为“流经”,给解读河水开辟了新的思路,《海经》中“阳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的“出”同样是“流经”的意思,这样,就走出了非穷河源无以定昆仑的认识误区。
五、与《海经》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解读
明确《海经》的疆域为海岱地区及其周边以后,困惑上古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一)丹朱曾为帝并祭祀过泰山
《海内北经》: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是丹朱曾为帝;二是“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出现在一处,必是举行特别重要仪式的场所;三是出现在《海内北经》,昆仑又在海内西北,当离昆仑不远;四是“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在昆仑东北方;五是台四方,规制一样,应该与“天圆地方”的理念有关。以上已经考证泰山为《海经》的昆仑,什么事件能让不同时代的“帝”聚在泰山呢?答案只有一个:泰山封禅或燔柴祭祀。《海经》中出现了“帝丹朱”,而且在泰山有祭祀活动,说明丹朱曾经为帝,而不是儒家所说的尧“授舜以天下”。
至于祭祀的具体地址当是岱顶东北方向的今泰山区大津口乡明家滩村周明堂一带。明滩,明堂的流变。村北不远是沙岭村,沙岭,禅岭的流变。《史记·封禅书》载:“泰山东北址有古明堂处,齐有泰山之明堂也。”“齐”字说明不止一处古明堂。《郊祀志》云:“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泰山小史》称:“周明堂在岳之东北,山峪连属四里,今遗址尚存。”1921年,村民在明家滩整修地堰时,挖出周明堂遗物玉器盘、碗、鼎等11 件,被济南茹古斋购去变卖,后流散国外。
(二)楚人发祥地
屈原《离骚》中自称为“帝高阳之苗裔”。姜亮夫主张高阳氏来自西方,即今之青海、甘肃一带,也就是从昆仑山来的,也只有昆仑山才当得起高阳氏的发祥之地。②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姜先生的主张主观成分太大,今青海甘肃新疆一带的昆仑山与《海经》关于昆仑的记述毫不相符,那里是无人区,不适合人类生存,且目前那里也没有考古发现支持这种论断。当明确了《海经》的疆域是海岱地区及其周边、昆仑是泰山,颛顼所居之地濮阳又临近泰山山脉的山前地带之后,答案就明确了——楚人来自海岱地区。于是,就很容易理解《大荒东经》:“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原来,少昊、颛顼都活动在海岱地区。
(三)《海经》中的夷夏关系
夷夏关系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者对此已有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这里仅以《海经》的视角给以解读。
为厘清概念,这里的“夷”是狭义上的东夷族群,即《海经》中生活在海岱地区的海岱部族,“夏”指《海经》中的禹启夏族。需要指出的是,《海经》里已有“夷人”的称谓,在《海内西经》中。
《海经》中大禹的活动主要是治水,其活动足迹出现在了《海经》的《海外北经》及《大荒经》的北、西、南三个方位,说明其治水主要在海岱周边的北、西、南黄泛区。《海经》中的夏启在“西南海之外”,如前所述,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在嵩山郑洛一带,海岱西南,属于《海经》疆域的边缘地区。《海经》中的夷夏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讲,海岱是中央,夏族是边邦。吕思勉在《先秦史·民族原始》中说: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初实以泰岱为中。可以互证。
六、复原《海经》图(《山海图》)
复原《海经》图(《山海图》),是历代《山海经》研究者的追求。
以体例和内容为依据,对《山海经》进行梳理。近代以来的学者认为,《山经》与《海经》不是同一部书,应依据体例和文字内容对《山海经》的《山经》《海经》分别解读,并留意可能的混经部分。如《海内东经》“岷三江”以下内容,这些文字相较于《海经》的其他部分,笔调风格突变,内容上没了神话人物和部落方国,而是一律河流,这些河流的地理范围也大大突破了《海内东经》的范围,应与《海经》主体部分区别对待。
考证《海经》的疆域。从史学界确认的方国部落和神话人物的地望与《海经》中方国部落和神话人物的对照入手,考定《大荒经》的地望。《大荒经》特别是《大荒西经》中的共工、颛顼、昆吾、豕韦、夏后启等所在地望给我们提供了解读《海经》疆域的线索,可以作为考定《海经》疆域的突破口。《大荒经》地望确定后,根据《海外经》《海内经》8篇与《大荒经》以下5篇地望上的重合关系,可考定《海经》的疆域。
在考定《海经》疆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研究和考古学研究成果,反复研究对照,逐步考证《海经》其他内容的地望。
对考证出的《海经》内容的地望进行标图,逐步复原《海经》图(《山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