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建议

2023-06-01德吉措姆

西藏农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帕里牦牛防疫

德吉措姆

(亚东县帕里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日喀则 857600)

帕里牦牛特征鲜明,生产性能较好,且稳定,是我区优良的牦牛品种[1]。毛色有纯黑色、花色、个别粉色、灰色、白色。公牛体型表现为肉用,头粗重,额宽,面短,角型向外折向上伸展,颈短而粗壮,无肉垂;前胸开阔,鬐甲高,背腰平直,身体结实,结构紧凑,发育良好;四肢较长且结实,睾丸较小,紧缩悬在后腹下;体侧下部密生粗毛,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长,尾毛长而蓬松。母牛体型表现为角型向外开张后折向上,头长而清秀,眼大而圆,嘴唇薄而灵活,颈薄而长;背腰稍凹,腹部较大但不下垂;乳房紧凑呈半圆状,四肢较长而清秀[2-6]。帕里牦牛作为国家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多年来,在国家农业农村部门、援藏省市政府部门、自治区农科院以及亚东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下,帕里牦牛品种保护及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我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建立了帕里牦牛选育场,开展帕里牦牛本品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其后代生产性能和适应性能良好,深受牧民群众喜爱。帕里牦牛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保护名录,2015年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帕里牦牛国家级保护区。

从2001年开始,国家加大对帕里牦牛品种保护、良种繁育工作,不断加大选育场、草场围栏、人工种草、暖圈、牲畜饮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帕里牦牛品种保护与发展。2011年6月,亚东县正式启动帕里牦牛申报国家种质资源保护项目;2012年自治区农科院在帕里镇召开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帕里牦牛品种改良及高效养殖技术集成推进会,明确提出了帕里牦牛科技支撑项目实施到2016年。

2013年由西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帕里牦牛地方标准。2014年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12月6日发布公告。2015年3月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8月已经通过帕里牦牛产品有机认证;2015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告通过帕里牦牛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区;2017年3月21日通过自治区农牧厅农产品地理标志品质鉴定,并于5月16日通过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评审会。2019年在日喀则珠峰产业大赛中帕里牦牛获得“牦牛大王”的称号。

2020年帕里牦牛原种场成功申报了自治区级保种场。2014年、2016年、2018年、2021年、2022年顺利实施完成了国家农业农村部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每年项目投入资金力度越来越大,5年项目专项资金达245万元。

2 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和推广情况

2.1 帕里牦牛的生产状况

据2021年统计数据,帕里牦牛存栏数为2.4 万头,能繁母牛约1 万头,当年新生犊牛2500 头,规模性养殖基地有8 个,其中企业公司1 家、原种场1家,合作社6家。

帕里牦牛原种场作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实施单位、自治区级保种场,也是帕里牦牛种源核心群,组件群体均以帕里牦牛地方标准核定。目前核心群有优质牦牛290 头,分两个牧业组,其中能繁母牛140 头,种公牛10 头,每年母牛繁殖率在45%左右。到目前,帕里牦牛种质资源中心保护区帕里镇、康布乡约有1.1万头帕里牦牛。

生产性能:主要分为产奶性能、屠宰性能、繁殖性能。产奶性能:按产区生态条件,产乳期一般每年在5—10月期间。帕里全奶和半奶平均总奶量为199.8公斤。产奶量因受牧民挤奶习惯和犊牛哺乳次数和量的不同差异较大。

屠宰性能:在放牧条件下,成年帕里牦牛产肉性能体现为:公牛,宰前质量为332.74公斤,胴体质量为164.58 公斤,净肉质量为137.15 公斤,屠宰率为50.84%;母牛,宰前质量为221.59 公斤,胴体质量为106.58公斤,净肉质量为85.75公斤,屠宰率为48.10%。

繁殖性能:发情时间为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高峰期为8月份。群体中70%母牛初配年龄为38~42月龄,能繁母牛群中80%以上为两年一胎,妊娠期为260~280 d。公牛30月龄性成熟,48月龄开始配种,使用年限4~5年。公母比例1:15~1:20。繁殖成活率为40%~50%[6]。

2.2 帕里牦牛的饲养管理

帕里牦牛饲养管理模式还是保持着传统的春夏放养和秋冬补饲,补饲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补饲的种类有主要以油菜和燕麦为主的青干草、油饼、麸皮、盐巴、红茶、青稞粉、羌活干草、萝卜干等。

在帕里牦牛科学饲养技术上,通过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对帕里牦牛养殖户开展针对性的牦牛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牦牛防疫技术培训,通过不同渠道每年培训次数能达到3~5 次,受训牧民及技术人员能达到500 人(次)以上。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牧民对牦牛健康养殖和防疫技术的知识,还提高农牧民对健康养殖的观念。

2017年,成立的帕里牦牛公司以养殖经营为主体,吸收全县牦牛集中饲养,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利用原有的放牧资源成立3 座主基地(帕里基地、堆纳基地、康布基地),组建105个放牧点。立足资源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建立牦牛良种繁育体系,探索牦牛集约化生产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变革帕里牦牛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使畜牧业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帕里牦牛日常防疫

一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养殖基地所在村居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具体防疫人员,开展防治各项工作。防疫药物、疫苗、设备等均由政府免费提供。在常态化情况下,每年有10~15 万元的预算,用于购买防疫设备和药物等。二是对相对规模养殖基地形成县乡技术干部包片责任制,签订了《畜禽养殖企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定点联系制度协议》,对基地的用药、投饲、防疫等生产情况负有监督、指导的连带责任。三是对帕里牦牛常规注苗工作,严格按照牧户确认签字手印,村级动物防疫员上门服务、乡级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县级技术人员包乡监督检查措施,确保春秋两季注苗工作扎实、有效。四是在自治区级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编制上,县级常年增聘了24 名村级动物防疫员,从本级财政中支付同等待遇工资,其中10 名安排在底边搬迁点。另外每人每月增加400 元的生活补助,每年本级财政中解决36.72 万元,用于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工资补贴。

2.4 帕里牦牛草场资源

帕里牦牛主产区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寒草甸草原,天然草地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主。人工种植的饲草为油菜、燕麦、青稞等。全县草场承包面积为2444.4 km2,其中禁牧面积为266.7 km2,每年牲畜存栏折合绵羊单位14 万个左右,全县核定载畜量为17.1万个绵羊单位,能够保持草畜平衡。

全县天然草场受气候的沙化影响及高原鼠兔影响的鼠害比较严重,重度影响面积能达到200 km2以上,均在北部高原草地。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大力宣传保护草原理念,同时跟进草原保护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为改善草地环境,大力实施人工种草、草地补播、退牧还草等项目,同时应用投肉毒素、支架招鹰架开展草原鼠害防治项目,有力控制草原鼠害的危害。

牧草种植是畜牧养殖的食物重要来源,从整地的科学性到牧草区的管理维护以及最后的收割、仓储都直接地影响整个牧草的收成.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9 km2,其中青饲料播种面积为4.9 km2,均分布在北部高寒乡镇,受气候影响总产量仅达到0.3万t干草。2020年人工种草长势较好,产量最高的种植(燕麦、绿麦)区域每亩干草达到了1 t。

2.5 帕里牦牛品种保护与推广

一是帕里牦牛作为亚东县域内唯一的牦牛品种,县委县府一直以来,对于牦牛流通采取“只出不进”的原则,从源头上避免了品种的杂交。二是通过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中的本地推广指标,以牧户为单位,从2012年开始,对帕里牦牛优质种公牛实施直接补贴工作,并对优质种公牛培育作了相对应对的要求。从2020年来,对帕里牦牛实施种公牛项目资金达288 万元,其中本地推广帕里牦牛种公牛补贴资金达101.6 万元,推广头数254 头。三是通过实施国家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向邻近的县区包括康马、江孜、白朗、萨迦等推广帕里牦牛品种,从2020年以来,近3年上级下达推广资金达186.4万元,涉及牦牛头数为466 头。四是阿里、山南等地市通过自筹资金调运种牛约1000余头。

3 存在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是在实施帕里牦牛畜牧良种补贴项目上,虽然国家每年下达的资金量较大,而且补贴标准从2000 元提高到4000 元,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帕里牦牛价格相对高,调种方对自己承担部分资金有所顾虑,每年上级下达各县区调运指标完成率不高,同时影响了帕里牦牛在全市的推广工作。

二是我县北部乡镇为帕里牦牛生存的主要产区,但天然草场受沙化和鼠害的影响,受重度危害区均为牦牛放牧的主要草场,这大大影响了放牧季节期间草场的质量。鼠害严重的草原,土壤因失去地下水源补充,导致牧草枯死。草原鼠通过打洞引洞,破坏牧草的根系和草原的土壤结构,使草原的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5]。

三是根据西藏牦牛养殖周期状况,大部分牦牛在冬季受饿受冷,尤其是在每年12-次年5月期间牦牛生存处于食物匮乏期,导致牦牛体格增长慢、身体处于大量能量消失殆尽严重掉膘状态,导致牦牛养殖周期普遍在5年以上,出栏率仅10%左右[2]。养殖户对冬季牦牛保膘的意识和重要性,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需要通过加大可操作性的牦牛科学养殖和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来引导。

四是帕里牦牛感染脑包虫病数量不断增加,发病区普遍在北部乡镇,奶包虫病是由带科带属的多头带绦虫幼虫寄生在牦牛的大脑内引起的,是危害犊牛的严重寄生虫病[3]。

4 帕里牦牛种质资源发展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是积极争取有效的草原保护项目,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更好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力争逐步让草原生态得到恢复。

三是通过区、市畜牧业专家的力量,在养殖户当中持续加大帕里牦牛科学养殖技术培训,特别是牦牛的冬季保暖补饲和夏季散放的科学养殖方法技术。

5 小结

帕里牦牛是西藏三大优良牦牛类群之一,在生产性能、生长发育等方面表现优于西藏其他牦牛产区[4]。帕里牦牛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能够生活在气候多变空气中氧气密度较低的严酷环境中能耐粗饲。长期生长在帕里卓木拉日雪峰下的帕里牦牛,由于优质水源及优质天然草场的滋养,形成体躯庞大、躯体结实、肌肉紧凑等特点,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岭,善走陡坡险道,素有高原之舟美称。但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也一定制约着帕里牦牛良好的生产环境,需要我们研究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措施,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出技术贡献。

猜你喜欢

帕里牦牛防疫
意外之『喜』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用恒心和毅力雕琢成功
目前牦牛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
不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