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日本足球

2023-06-01金正阳李伊凡

新体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留洋锦标赛联赛

金正阳 李伊凡

今年U20亚洲杯上,中国队1比2憾负日本队,赛后的一条评论引起了人们的注意:9年前,中国青年队曾2比1战胜日本队,当时日本队中的南野拓实、浅野拓磨、板仓滉等人如今已是欧洲五大联赛的主力球员,而中国队员后来的发展却没能达到球迷的预期。

为什么中国球员的发展高开低走?为什么当年能力克强敌的球员成年后大多泯然众人?为什么中日足球几乎同时开始职业化,30年后的差距竟如天堑?

本文作者面对面与一众日本一线足球人对话,切身感受中日足球异同,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

日本足球成功,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探索。

2023年日本超级杯决赛,横滨水手2比1战胜甲府风林。

日本足球曾經走过不少弯路。日本男足以参加1964年本土奥运会的阵容为班底,经历4年沉淀后,终于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上勇夺铜牌,迎来了历史性突破,让日本国民对男足的未来充满信心。然而,这样的成绩建立在精英模式、外籍教练、海外拉练之上,不符合“金字塔模型”。对这种模式的盲目崇拜,导致日本男足后来持续低迷长达三十年。

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时任日本足协主席的川渊三郎意识到,职业足球时代沿用以往的“集训模式”已然行不通。日本足球崛起,不仅需要塔尖出类拔萃,更需要塔基坚实稳定。只有把塔基做得更大,才能通过不断竞争与淘汰,培养更出色的职业运动员。此后,日本足协通过“船长使命”等一系列规划指导,努力在全社会普及推广足球运动,积极扩大足球人口。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铜牌模式的得失,对后来日本足球的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启示。

日本足球联赛于1965年创办,标志着进入了企业足球时代。经过20多年发展,对日本足球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企业足球在后期暴露出的问题,阻碍了日本足球进一步成长,表明业余性质对球员们是一种枷锁。企业足球对联赛与足球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对俱乐部的持有者而言,足球只是企业对外宣传的工具,需要围绕企业利益开展相应活动。球队成绩好坏容易受母企业业绩与经济状况的影响,联赛中因母企业经营问题导致球队受到惩罚的案例并不少见。

此外,企业足球队最早的拥趸是企业员工,运动员和所有员工一样从事本职工作。员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身处同一组织带来的集体荣誉感,促使企业足球队拥有了第一批球迷。随着球员逐渐脱离日常工作,从以往的交际圈中分化出来,他们的身份已与职业球员无异。同事们以往对球队的支持与热情逐渐淡化,企业内部忠实的支持者越来越少。身为企业附属品的球队很难吸引到其他球迷群体的支持,人气逐年走低。

1988年,川渊三郎上任联赛总务主事,组织团队开展了为期6年的调研、考察与改革,促成了“J联赛”的诞生。这个联赛的准入门槛包括:球队法人化,职业球员需达18人以上,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确保分担联赛经费等。这些条件的限定给日本足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影响。

其中,“球队法人化”意味着球队要摆脱对母企业的依赖与附属,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在财务上同样与母企业分离,独立核算,成为在社会上独立运作的公司。

“确保与地域居民、自治体和企业的三位一体化”即地域密着型理念,要求俱乐部必须落户于日本某一特定地区并融入当地社会,吸纳当地企业投资入股,做到社企合一,扎根当地。这带来的一大改变就是球队名称的变化。企业足球时代,球队名称基本由企业冠名,而J联赛要求加盟球队名称必须改为“地名+昵称”的形式。

J联赛的全新理念吸引了许多观众重新走入球场,各俱乐部奉行的“巨星政策”也为联赛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视率。20世纪90年代正值日本泡沫经济的巅峰,J联赛俱乐部相继引进国际赛场上的超级球星济科、斯托伊科维奇、劳德鲁普、邓加等。这些球星的到来,将J联赛的热度进一步推向高潮。

然而好景不长,不期而遇的泡沫经济崩溃给J联赛带来了巨大的动荡,众多此前粗放经营的球队纷纷出现赤字,面临严重生存危机。标志性事件当属横滨飞翼俱乐部消亡。

经营危机使J联盟开始反思之前的联赛发展路线,理性务实、量入为出的指导思想逐渐使各俱乐部健康有序发展。J联盟陆续提出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构想,力求通过开展足球运动为日本社会作贡献。正如J联赛三大理念所表达的精神一样,1996年J联盟提出“J百年构想”,高喊“体育,让这个国度更幸福”;日本足协发布的《2005年宣言》中,畅想通过足球“为人们创造幸福的环境,为人们带来勇气、希望与感动”。

J联赛时代,足球深深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美好的精神寄托。日本足球在这种积极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脚踏实地的耕耘,走上了成功的道路。2017年,J联赛已经有来自38个都道府县的57支球队加盟,日本国家队也因而受益良多。

日本完整的校园足球体系与数量惊人的赛事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小学年龄段共有两项赛事,分别是全日本八人制U12足球锦标赛与地区女子八人制U12足球大赛。值得注意的是,全日本八人制U12足球锦标赛允许男女同场竞技。

日本初中年龄段共有五项赛事,分别是高元宫杯全日本U15足球锦标赛、全国初中体育大赛足球赛、日本U15俱乐部青年足球锦标赛、日本U15俱乐部青年足球东西对抗赛和U13地方足球联赛。其中全国初中体育大赛足球赛仅允许初中校队参与,日本U15俱乐部青年足球锦标赛、东西对抗赛、U13地方足球联赛主要参赛队伍是俱乐部梯队,而高元宫杯的参赛队伍中既有学校代表队,也有俱乐部球队。由于初中阶段不同年龄球员身体发育差距较大,高年级生在其中往往会有更多出场机会。因此,为了让低年级球员也能获得足够的锻炼,U13地方足球联赛应运而生。

日本高中年龄段目前有八项赛事,分别是高元宫杯U18足球超级联赛、高元宫杯U18足球王子联赛、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全国高中综合体育大赛足球赛、全国高中定时制通信制体育大赛足球赛、日本U18俱乐部青年足球锦标赛、全国少年体育大赛足球赛以及U16国际梦想杯。其中高元宫杯王子联赛是超级联赛的二级联赛,其下还有两级地方联赛,这四级联赛间均有升降级关系,学校代表队与俱乐部梯队均可报名参加。随着联赛制的普及,日本校园足球赛事量持续增长。

日本校园足球体系中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比赛是全日本大学足球锦标赛。这项锦标赛包括各地区联盟赛事以及决赛阶段赛事,前者是主客场联赛赛制,每支球队将参加22场比赛,后者则采用集中赛地的单场淘汰赛制。为了保证比赛的激烈性与公平性,全日本大学足球锦标赛还设有专门的升降级制度。除了大学联赛,杯赛、对抗赛、职业球队交流赛等比赛也进一步丰富了日本大学足球的赛事体系。

由此不难看出,日本校园足球的兴盛一是源自庞大且扎实的赛事体系,二是在校园足球与职业足球之间搭建了可靠的互通桥梁。自初中年龄段开始,日本青少年足球赛事中就有学校代表队与俱乐部梯队同台竞技的舞台,到了高中乃至大学,二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日本校园足球正是在这种赛事体系基础上,在日本足协与职业联赛的扶持下,得以保持与俱乐部梯队实力接近的水平。如此来看,日本校园足球的土壤中能培育出如此多的优秀国脚便不足为奇了。

截至2022年5月1日,日本在全世界135个职业联赛中的留洋球员已达165人。过去10年里,香川真司、南野拓实、远藤航、三笘薫、久保健英等优秀球员在五大联赛赛场上有过精彩的表现。在欧洲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联赛里,古桥亨梧、前田大然等日本球员也如鱼得水。

日本足球运动员的留洋史始于奥寺康彦。1977年,奥寺康彦跟随日本古河电工足球队赴德国集训,被科隆队主教练看中并邀请加盟。当奥寺康彦仍在犹豫时,时任古河电工主教练川渊三郎表示坚定支持,并积极推动他成为日本足球留洋第一人。

1994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上,日本队在2比1领先的情况下,被伊拉克扳平,失去出线机会。“悲剧”引发日本足球界思考,也唤醒了球员们追逐世界一流足球的渴望。以三浦知良为代表的日本球员们再度掀起留洋潮,纷纷前往足球发达国家闯荡,通过接触高水平比赛提升自己的能力。日本足球的留洋文化就这样慢慢走向成熟。

如今,日本足球运动员留洋人数众多,关键是国内青训的高质量,把握住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规律。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需要发展对应的运动能力,需要来自不同运动项目的刺激。只有这样,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才能全方位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3-8岁是发展运动神经的黄金年龄,9岁就可开发到90%。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充分的训练,未来的运动能力就会受很大影响。足球技能开发的黄金年龄是9-12岁,如果此前运动神经开发得好,掌握技术动作的能力就会变强。

日本足球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避免过早的专项化训练。在日本,9岁以前的孩子在训练中的足球元素占比是50%-60%,9岁以后比例逐渐增大。日本足球界认为,孩子们小时候应该体验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和大脑进行多样化刺激,然后再通过提升兴趣的方式给予足球练习。

除此以外,薪水也是推动日本球员留洋的一大因素。日本球员在国内的收入并不高,而前往欧洲踢球则会显著增加他们的收入。基于此,日本优秀的球员自然会选择前往欧洲联赛,赚取更高收入。相应的,年轻球员在本土联赛中获得了更多的出场机会,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责编 王敬泽

猜你喜欢

留洋锦标赛联赛
“披萨锦标赛”
2022.02二月羽坛:洲际锦标赛纷纷上演
好眼力锦标赛
中国足球留洋路艰辛曲折
一道高中联赛题的推广与变形
Some IQ quizzes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另解
聚焦中国公路自行车车手留洋之路
Research survey and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s on the uric acid metabolism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