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斑节对虾养殖概况及养殖模式

2023-06-01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琳娜

海洋与渔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斑节养殖池沉淀池

■ 文|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琳娜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姜松 杨其彬

广东海洋与渔业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杨雪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对虾属中最大型种,自然成熟个体平均体长可达300~350毫米,平均个体质量为350~400克,部分个体质量可达500克,可食比例低于中国对虾,但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我国重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本文结合斑节对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广东斑节对虾的发展概况,总结了斑节对虾常见养殖模式,以期为斑节对虾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斑节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斑节对虾俗称鬼虾、草虾、花虾、竹节虾、斑节虾,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分类学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斑节对虾对水域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养殖阶段的斑节对虾,从仔虾至亚成虾,可以适应的盐度非常广泛。斑节对虾为雌雄异体,异性繁殖,成虾具有明显不同的外性器官特征,雌虾具有1个前板和2个侧板构成的封闭型纳精囊;雄虾具有第一对游泳足内肢特化形成的交接器,第二游泳足内则有小型附属雄性附肢,精荚排出口位于第五对步足基节等特征。

斑节对虾在我国的养殖历程

斑节对虾是我国传统对虾养殖品种,也是世界范围内养殖产量最大的海水对虾种类之一。我国是最早研究斑节对虾繁殖的国家之一,1968年,廖一久首先利用自然群体的斑节对虾亲虾繁殖虾苗获得成功;1977年,陈惠彬应用单侧切眼柄技术促进斑节对虾性腺发育产卵并孵化成功;此后逐步解决了斑节对虾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大批量个体在短期内性腺成熟、产卵的关键问题,实现了该虾人工培育苗种的商业性生产。

斑节对虾

上世纪90年代初,斑节对虾发展成我国重要的虾类养殖品种,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4省,但随着病害的影响以及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强势崛起,斑节对虾在中国的养殖面积急速下滑。导致斑节对虾产量急剧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种质良莠不齐,早期斑节对虾亲虾主要从野外捕捞,这种亲虾往往携带病原,且所生产苗种生长速度参差不齐,质量得不到保障。2000年左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成功突破了斑节对虾的全人工繁育技术,随后引进不同地理群体斑节对虾优质种质资源并进行遗传选育,于2010年培育出国内首个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南海1号”。在此基础上,又通过杂交育种技术获得国内第二个斑节对虾快速生长且存活率高的新品种“南海2号”。

广东斑节对虾养殖概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斑节对虾单一品种长时间养殖导致的病害频发问题,一度限制了广东斑节对虾产业的发展,但随着斑节对虾选育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及养殖模式的升级换代,近年来,斑节对虾产量大幅提升,养殖重新焕发活力。目前,广东大部分沿海地市均有该品种的养殖,但主要集中在湛江、阳江和茂名三市,2021年该品种上述三市年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73%,全省各种模式的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年产量7.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6%。

斑节对虾养殖模式

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经历50多年的发展,从粗养到精养,养殖的经济效益逐渐增加,养殖者的信心不断得到提升,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普及,不断涌现新的养殖模式,促使斑节对虾的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常见的养殖模式包括:精养、半精养、混养、鱼塭生态养殖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

精养模式:主要代表模式为高位池养殖模式,其纳水需通过水泵抽提。由于这类养殖模式在每茬养殖结束后可以彻底排干池水进行晒池、清淤和消毒等处理,有效解决了依潮差纳排水养殖模式出现的问题;但随着养殖时间延续,出现了虾池老化、底泥污物淤积以及病原生物种类与数量增加等问题。近年来,从业者根据其自身经济实力以及当地底质和水质等情况,在该模式的生产应用中对其具体细节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与补充。如为解决养殖池的渗漏和切断寄居蟹类等传播病毒性病原的问题,采用水泥护坡、地膜护坡或全池铺设地膜等措施,以减少养殖过程中各种悬浮性和沉积性污染物对养殖水质的影响;采用中央排污或中央吸污等方式,以减少养殖海域各种病原生物和病原携带者对养殖虾类的交叉感染。

半精养模式:这种养殖模式主要采用土池进行养殖。养殖池面积0.67~1.34公项,水深1.2~1.5米,需借助机械提水,具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一般每0.67公顷水面配备2~3台增氧机,有的养殖池在养殖期间适量添加淡水,调节盐度进行淡化养殖。

混养模式:是利用生物不同种间生态环境互补关系,人为地将相互有利的多个养殖种类按一定数量综合在同一虾池中进行养殖的一种生产形式。这种养殖模式包括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和虾鱼贝藻多种类混养等。

鱼塭生态养殖:主要依靠潮差纳排水进行粗放养殖,华南地区俗称“鱼塭养虾”,北方地区则称为“港养”。早期,沿海渔民在近海地区筑堤围坝形成鱼堤,所围鱼塭面积较大,多在6公项以上。并在鱼塭中设立水渠和闸门,利用潮差进行纳、排水。养殖过程中不清池除害、不施肥和不投饵也不投放人工苗种,仅在潮汐纳水时将虾苗引入鱼塭内,然后放闸围养,基本没有采取相关的养殖管理措施,是一种典型的“广养薄收”的自然养殖模式。虽然这种养殖模式的成本不高,但其养殖产量和效益较低。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属于一种全封闭的虾类养殖模式。该模式的养殖池中央一般具有排水口,并常配备一定面积的沉淀池和消毒池,有的甚至配备微生物水质净化池等。在养殖过程中,经水车式增氧机将养殖污物集中于养殖池中央,先从中央排水口将集污水引至沉淀池,污水在沉淀池经7-10天的沉淀分解后引入消毒池,以较高浓度的消毒剂彻底消毒处理后纳入养殖池。由此可见,该养殖模式与其它养殖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整个养殖过程中不向外排出污水,而是将污水经沉淀和消毒处理后再循环使用,并且,除偶尔以淡水补充因蒸发和渗漏等损失的水分外,该模式一般也不从外界进水。为了增强沉淀池的去污效果,也可以在沉淀池内混养一定数量的鱼类、贝类和藻类,如江篱等,还可以采用沉淀池和微生物净化池双重净化处理,或直接以微生物净化池代替沉淀池和消毒池。循环水养殖模式特别强调虾类养殖过程中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和养殖污物的自身处理,显著降低了养殖污水对海域的污染,对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虾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该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也切断了养殖池与自然海域的联系,因而有效地避免因引入海水而带入病原和传播疾病的风险。该模式初期投入很高,但产量较高,每造每亩3000~6000斤。工厂化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少,灵活性较高,养殖户可以自己安排投苗时间,每年养殖造数一般在2~3造。

猜你喜欢

斑节养殖池沉淀池
不同盐度条件下亚硝酸盐氮对斑节对虾仔虾的毒性研究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污水处理沉淀池进水系统的改进运用
相对弧宽比对双通道方形养殖池的流场优化研究
长兴水厂沉淀池反应区浮沫现象的探讨和解决方案
斑节对虾营养需求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水厂沉淀池改造前后排泥水含固率研究
虾:蹦蹦跳跳的美味(三)